“我认为,中国的民族学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历史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即民族学的中国学派。”
作为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40年如一日躬耕在教书育人一线,将毕生精力和热情倾注于党的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他坚持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开展研究的目标,在中国西北和中亚民族起源、当代中国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长期致力于建设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学派,为建立新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杨圣敏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杨圣敏教授(右)与学生在一起
服务党的民族工作大局 推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杨圣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几十年来,他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疆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曾数十次赴新疆对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蹲点调研,走过了天山南北。他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地主持过1500余户10000余人次的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大量的一手数据使其对新疆社情有着独到而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报告,为发展和完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他所论证的“维吾尔族族源”“维吾尔族不是突厥族”等观点,为廓清历史、反击“东突”分裂中国谬论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杨圣敏作为主持人之一参与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深入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形成3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
杨圣敏积极在国际舞台发声,为正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提升中国民族工作话语权作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作为新疆问题研究的资深专家,他数次赴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出访和参加国际人权会议、学术会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成果推介宣传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驳斥了西方的不实言论。特别是2009年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中外记者会上,他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依据,回击了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民族工作和新疆工作的歪曲抹黑。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构建民族学中国学派
长期以来,杨圣敏始终致力于创建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学派。他认为,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固然要借鉴西方学术界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鹦鹉学舌、亦步亦趋,而是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他秉持学术研究要着眼解决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的鲜明导向,长期坚持深入边疆地区一线开展田野调查,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民族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他主编的《中国学派的道路》《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中国民族学六十年》等著作,为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引领。
他组织编撰民族学专业系列教材,担任“马工程”《中国民族学导论》首席专家,主编《中国民族志》。他还曾担任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并连续三届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民族学和社会学学科召集人,为民族学学科的规范化、中国学派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两个结合”为指导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杨圣敏孜孜不倦地助力构建科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他担任国家民委重大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委会副主任,为教材的编撰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要编好《中华民族史》。该教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全面阐释,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意义。教材出版后,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影响巨大,在全国高校和民族工作部门受到普遍欢迎。
他还担任《(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的《中华民族史》主编。该工程是党中央决定启动的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并被列入“十四五”规划。《中华民族史》的编修除了其重大史学价值外,对于应用共同体理论重新阐释中华民族史,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四十年如一日潜心育人
杨圣敏40年来坚守讲台,传道授业。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培养的数十位博士研究生多已成为民族研究领域的专家和骨干,服务于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大学调研时,曾走进杨圣敏的《中国民族志》课堂,与他和学生进行亲切交流。
他率领的民族学教学团队始终保持国内该领域的首席地位,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服务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主持的“民族学参予式研究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于在教学与研究上的突出表现,他还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如今,已届古稀之年的杨圣敏教授,依然奋斗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坚持到边疆民族地区深入开展调研,坚守讲台授课并指导研究生,同时笔耕不辍,不断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0期
文:本刊通讯员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