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发布日期:2025-02-2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鲜明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上述六个重大原则,尤其要准确把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深刻意涵,在民族工作领域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持续完善、创新民族工作领域的各项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筑牢根本制度 坚守制度初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包含三个方面,即作为根本领导制度的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作为根本文化制度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新时代对根本制度的筑牢,则是进一步突出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中的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

      在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筑牢根本制度,关键在于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放在统领地位,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坚实的制度自信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筑牢作为根本领导制度的党的领导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筑牢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各族人民的诉求可以得到较全面的回应,各族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凝聚力。

      筑牢作为根本文化制度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以“两个结合”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完善基本制度 彰显制度之要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包含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建设,实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在民族工作领域完善基本制度,关键在于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将其政策属性与制度属性相结合,适时调整与改进政策,同时保持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实现政策与制度的有机结合,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特别是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创新重要制度 永葆制度生机

      我国的重要制度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组成,在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要制度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活力源泉,只有善于灵活运用和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创新重要制度,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在民族工作领域创新重要制度,关键在于要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顺应时代趋势与人民所需,对各项涉民族领域重要政策和制度推陈出新,不断把这些政策和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原则为引领,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尤其是加快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制度创新提供长效法律依据,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以坚持系统观念这一重要原则为导向,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领域制度体系框架,进一步增强重要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上下功夫,并准确把握“四对关系”,将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制度机制创新完善的目标。

      以“两个结合”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重要制度,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机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效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机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机制等,填补制度空白、实现制度创新。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新型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制度机制,加快建设“五史”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机制,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1期

文:王伟 刘泽锋

作者王伟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刘泽锋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