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四川省宜宾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侧记
发布日期:2025-03-06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曾经,多少人寻着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走进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交汇处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完整的人文地理社会系统,助力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构筑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汲古润今,长江首城的各族儿女共同塑造出了“慕义求真、融酝和美,汇江向海、逐立上游”的宜宾城市精神。

       宜人宜宾,同心同行。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这一川南重地如火如荼开展,三江六岸的各族群众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image.png

宜宾各族群众共跳达体舞


育心·同饮一江水

       宜宾长江公园的江边广场上,立着一块石碑,“长江起点”四字十分醒目,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来宜宾视察的首站。

       隆冬时节,三江口澎湃依旧,过冬的红嘴鸥与大鲤鱼共享长天一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滚滚长江由此东去,为宜宾孕育了融酝和美的长江文化。

       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像爱护长江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已经成为宜宾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市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一场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一个个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文化活动,汇成一首合奏齐鸣、延绵不绝的长江之歌。

       相约长江头,明月耀九州。2023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2023年中秋晚会在宜宾举行,将蕴含着中国心、中华情的家国心声传递给全球华人,助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里长江第一城,千里良宵共婵娟。共赏“秋晚”佳节,更听“三江潮涌”之声。

       在翠屏区李庄古镇的一处书店内,“李庄书桌”理论宣讲团正向游客讲述一代文化大师们在抗战烽火岁月中如何为中华民族积蓄文化力量;

       在叙州区,“三江听潮”党建理论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屏山县大山深处,一支马背上的宣传队,坚守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和各族群众一起守护森林防火安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宜宾市全面系统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坚持宣讲有标准、宣讲有影像、宣讲有载体的“三有”工作举措,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把落实“第一议题”、巩固“第一阵地”、用好“第一课堂”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面向领导干部的头雁工程、面向党员干部的群雁工程、面向青少年的青苗工程、面向社会群众的浸润工程,有效借助“三江听潮”等宣传载体,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志愿服务者进社区、进村组开展宣讲2万余场次,分领域分行业组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群众逾100万人次。被评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培育)基地的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今年,宜宾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杨学东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9月27日,杨学东在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深受感动、备受鼓舞。载誉归来,他坚守本职工作,带头宣传、主动维护民族团结,牵头组建并积极参加干部宣讲团、石榴籽大讲堂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育文·同建一家园

       千年李庄,文化脊梁。

       1937年8月,抗战烽火中,为保存中华文脉,同济大学内迁,辗转数地,无处安顿。李庄人民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盛情邀请,一众学术机构和大师学者来到长江边的李庄,不废研求、安居求志。梁思成在这里完成了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董作宾写出了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殷历谱》,民族学家凌纯声带队4次走进西南地区对彝、苗、羌、纳西等民族开展考察……中华文脉在这个西南边远小镇延续。

       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落脚在长江边的李庄,也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

       作为“中国文化折射点、民族精神涵养地”,近年来,翠屏区李庄镇持续开展中国李庄杯“十月文学奖”颁奖、环四川公路自行车联赛等品牌活动,推出一苇渡江、民俗舞蹈、画舫夜游等演艺活动,以“千年文化传承积淀”“民族学脉薪火相传”文化脉络为主线,推出中国民居展李庄展览、“中国建造”展览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共享中华文化,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被确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李庄”已然成为宜宾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老师,金江号子是什么样的声音?”

       在屏山县博物馆,讲解员廖苓伶带领着前来研学的小学生们,感受江城的悠久历史。虽然,金沙江的船工号子不再,但博物馆中保存的中华文脉悠久绵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往来密切、团结融合之地。宜宾古称僰道、戎州、叙州,先秦时史籍记载僰人“夷中最仁”,秦人在此开辟“五尺道”,到唐代时周边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体现了“西南半壁古戎州”重义的优良传统;宋代,宜宾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驿站,成为中央政府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

       古往今来,长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这方土地交织,留给宜宾丰富多姿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兼收并蓄中牢固文化根基,形成山水相融的人文荟萃之景。

       近两年来,宜宾相继承办全国演艺博览会、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2023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安逸四川之夜”——四川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广主题活动、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随着多个文旅活动的举办,宜宾热度不断攀升,频频出圈出彩,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聚会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

image.png

宜宾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的器乐节目《芦笙礼赞共产党》


育人·同享一片天

       9月,高县硕勋小学校传来清脆的童音童语,这里正举行主题为“传承硕勋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开学第一课”活动。

       与小学一墙之隔的李硕勋故居里,“红孩子”讲解员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缅怀革命先烈李硕勋,深入了解他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校内校外,共同举行着一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授课老师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内容融入课堂,通过知识问答、讲述故事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维吾尔族学生夏米斯耶•阿帕尔说:“通过开学第一课,我深深感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今年,宜宾市以举办“开学第一课”为契机,在各中小学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全覆盖。先后开展“民族团结六一活动”“开学第一课”等特色宣传活动1000余场,并组织各族中小学生参加2024年四川各族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依托赵一曼纪念馆、李硕勋纪念馆等35个特色阵地及研学基地,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内涵,形成“县县有阵地、形式各不同”的宣教格局。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载体在广大中小学师生中开展“五史”教育,扣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粒扣子。

       今年,四川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评定省内100所学校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高县文江镇中心小学校、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兴文县职业技术学校、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等5个学校上榜。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峒田。

       共同富裕路上,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在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王家元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生态文化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如今,春风又飘石榴香。村里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域春风”行动深度融合,各族群众“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团结同干、共同致富”,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春风石榴精神”,开设“春风讲堂”固定讲、组建“宣讲分队”流动讲、搭建“议事平台”大家讲,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培育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春风石榴经验”。目前,春风村已打造成筠连县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创新基地,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的春风模式已成为全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示范。

       城乡共富,家园共美。多民族的互嵌式社区,更彰显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气息。2023年,宜宾举行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以“社区嘉年华·百姓大舞台”为主题,连续5个月举行1000余场次社区文化活动,共吸引327个社区300万人次的参与,城镇的街头巷尾、庭院楼宇、广场小区都是各族居民的舞台。

       长江奔流,涛声依旧。

      大江东去歌不停,汇江向海是宜宾。一首《长江之歌》成为了长江社区文化节的保留曲目。正如歌中唱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本刊记者 刘雅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