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日期:2025-06-09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厚的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并得到各族群众真心喜爱、广泛参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早在1953年,国家组织开展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第一次在新中国的舞台上得到集中展示,这一赛事也就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前身,被确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7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经过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提高人民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各个时期面临的任务不同,但肩负的使命一以贯之。我们积极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引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共有共享、各族群众喜爱的特色体育项目,搭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其全国单项赛事的重要平台,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体育发展,关心关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9年第十一届、2024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都被列为党中央当年的重点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出席运动会开闭幕式等系列活动。2024年11月在海南三亚成功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会,共有6900多名各族运动员同场竞技,2700余场比赛有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各界反映热烈,各族群众广泛好评,打造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赛事的新标杆。我们强化主题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始终。我们完善项目设置,更多的各民族优秀项目精彩亮相。我们突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在比赛项目、各类活动中竞相绽放。我们重视学术研究,动员广大专家学者探索形成一批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我们注重社会效果,开闭幕式直播收视超5000万人次,赛事全网综合阅读量达3.19亿人次,影响力值665.4亿。第十二届运动会实现了两个“大团圆”的历史性突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代表团和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参赛,实现各地区代表团大团圆;提升汉族运动员参赛比例、将汉族运动员参赛扩大到个人项目,实现所有比赛大项参赛运动员民族成份大团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得以完美体现。

       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坚持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示范,带动全国各地举办运动会,积极开展“民体杯”单项赛事,探索拓展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赛事,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突出运动项目的文化属性,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体育精神;突出运动项目的群众特性,强化广泛参与、社会普及;突出运动项目的体育规律,追求更高更强、拼搏进取;突出运动项目的民族风格,体现美美与共、团结奋进。

       我们坚持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的主要求,确保运动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主基调,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谋划部署;坚持民族团结的主旋律,体现赛事基本定位和鲜明特征;坚持文化认同的主方向,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脉络,倡导交流互鉴和共同进步;坚持改革创新的主动力,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代风貌;坚持凝心聚力的主目标,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而团结奋进,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我们要在总结发扬既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总结新规律、拿出新办法、开创新局面。

       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民健身战略的有效抓手。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握时代之势、引领风气之先,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以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导向,发挥好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提升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全面发展。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以时代要求、时代发展为引领,深化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规律性和本质性认识,强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研究好阐释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

       要突出共同的文化导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工作原则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着眼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中蕴藏的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历史根脉,在开展、推广、普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时突出共同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在工作举措上要正确把握传承保护和革故鼎新的关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必须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学术研究上要正确把握尊重历史与开创未来的关系,深入阐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和中华体育精神,深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对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作用,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把握传承发展中“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积极服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要坚持鲜明的群众取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来源于各族群众,也必然发展于各族群众。各族群众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面向各族群众、服务各族群众、惠及各族群众为根本,让更多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入群众生活、融入健身日常,着力提升项目普及推广度,扩大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度,助力促进身心健康、服务全民健身。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进一步保护、整理流传于各族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进一步依靠、依托各族群众创造、改进广受欢迎、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宝库。要突出正向激励,更好发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引导各族群众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实现体魄的强健,又有助精神的向上。要深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服务各族群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提出科学方式指导,让更多的成果服务基层、惠及群众。

       (本文为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郭卫平2025年4月13日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学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郭卫平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