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高校以文化润疆为重点的社会实践工作新路径,西安理工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引导各族青年学子奔赴祖国边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远行中见证祖国的日新月异,在实践中磨砺奋斗意志,引导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4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秦疆心语”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师生一行十人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开展了为期21天的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调研。师生们克服连续多天的高温天气,走进80余户农牧民家中进行调研,并依托“红领巾小课堂”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行程达1.5万多公里。
“我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许多科学知识,还交到了许多好朋友。”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波斯喀木村学生阿依努尔·如孜参加了“红领巾小课堂”活动,表示收获满满。
“我特别喜欢跳舞。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要做文化传播的小使者。”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朱文宇在线上为波斯喀木村的小朋友赏析舞蹈《同心圆》后,12岁的热依拉同学兴奋地说。
2024年3月起,为在民族地区青少年心中撒播团结奋斗的种子,实践队邀请学校党委统战部、学工部相关老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授、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携手打造了《推广普通话 共筑和谐语言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剪纸》《非遗漆扇迎仲夏》《科技伴成长 筑梦向未来》《美美与共 舞动经典》等课程。这些新颖的授课形式和富有特色的课程内容,都受到了当地孩子们的喜爱。“我们给同学们讲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开展投壶、剪纸、漆扇等体验活动,大家在实践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贝丽柯孜·阿卜杜热合曼说。
“小石榴籽,你好!我的家乡在陕西,这里著名的青铜器‘何尊’诞生于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它的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字样。巧合的是,新疆和田出土的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有‘中国’二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各民族的互鉴融通,都见证着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党员李佳豪在给喀什小学生的一封信中写道。
2024年5月,实践队与学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共同开展了“秦疆心语丝路传情 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书信征集活动,近百位党员师生书写个人成长经历、讲述家乡发展故事、鼓励青少年立志成才,百封书信跨越3700多公里送到了喀什。同学们在宽敞的教室里朗读信件,感受着祖国的繁荣富强,纷纷立志建设家乡、振兴中华。
“实践队持续开展实践活动是西安理工大学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体现,也是学校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实践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瑞鹏说。
未来,西安理工大学将持续开展“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石榴籽 祖国行”等专项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各族学子深入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梁雪蓉为西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西安理工大学示范点负责人,朱文宇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梁雪蓉 朱文宇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