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幸福新画卷
一六二团北辰社区地处团场中心地段,是一个由汉、回、藏、土、维吾尔、哈萨克等各族职工群众组成的互嵌式社区。
北辰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并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邻里和谐,治安良好,各族居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友爱,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互嵌共居乐融融。北辰社区通过建立邻里互助机制,定期组织邻里座谈会、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各族居民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情感,助力构建良好社区氛围。此外,社区还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为街坊邻里加强交流提供便利,让各族居民时刻都能感受到温情关爱。
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是北辰社区各族群众共绘民族团结幸福画卷的真实写照。社区医生张新民退休不退职,凭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各族群众的关爱,几年来,他和老伴沈新兰利用闲余时间为独居老人义诊,成为社区老年居民的健康“守护者”。
大爱无疆暖人心,助困情深写团结。
2014年,当得知省道222线一六二团叶尔盖提道班急需长期值守人员时,职工卡尔曼主动请缨,挺身而出,这意味着以后每月他只能短暂地与家人团聚。
卡尔曼迅速融入新环境,与邻居们建立起深厚友谊。他主动帮助腿脚不便的邻居搬运重物,每年寒冬为邻居们搬运煤炭、砸煤块,忙得不亦乐乎。邻居们也常常邀请他共进晚餐,畅谈家常,他们感慨地说:“卡尔曼是个实在人,大家都很喜欢他。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
其实,卡尔曼的家境并不宽裕,妻子患病无法工作,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人的肩上。然而,这位生活拮据的汉子,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长期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为孤寡老人排忧解难,为低保家庭送去温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2017年6月,卡尔曼荣获兵团第九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2021年底,卡尔曼怀着激动的心情,手捧用两天时间一字一句写下的入党申请书,走进了塔城公路分局,表达了对党的崇敬之情、入党的坚定决心以及更好服务群众的信念。
平凡善举传递真情,汇聚力量。卡尔曼和兵团第九师各族群众用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一幅幅铺展民生幸福底色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跑出发展加速度
国门脚下、塔额盆地西北边缘的一六三团,是新建白杨市的中心区域,团部东距塔城市5公里、西距巴克图口岸9公里,南为巴克图经济开发区和塔城开发开放试验区,塔巴公路、克塔高速贯穿团场,具有东联西出、融合发展的区位优势。
围绕区域建市,一六三团始终坚持“共同发展、和谐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各领域行业选树先进典型,积极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示范户”,引领各族职工群众共同发展致富。
面对建市契机,头脑灵活的三连职工马秀英,创业经营饭馆,还主动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受到大家交口称赞。“党的好政策给了我发展机遇,我也要带动身边人一起致富。”马秀英说。
建市以来,一六三团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严格落实兜底救助政策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交通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49个;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将生态示范区建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族职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连队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和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400余亩,通道绿化900亩;与产业发展相促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果蔬观光采摘现代农业和农家乐文化旅游业,打造全域旅游特色品牌。
褪旧妆换新颜,跑出发展加速度。现今的一六三团,新建成的塔巴公路贯穿城市东西,道路两侧绿化实现全覆盖。巴克图工业园区已入驻多家企业,带动3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2023年11月,第九师白杨市职业技术学校落地团场核心区,该校功能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是一所集职工教育、开放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工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工技术学校, 截至目前招收了全疆各族学生700余人,带动了团场周边第三产业发展。
过上红火好日子
春播玉米良种,秋收满仓硕果。来到第九师一六四团,玉米地里农机轰鸣、职工忙碌,一派增收致富丰收景象。
“今年种植的这个品种比去年的品种产量高,我们连的制种亩产都在1吨左右。”一六四团六连职工王其海兴奋地说。高度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让农业发展充满“底气”,持续聚集的制种龙头企业让产业发展充满“后劲”。今年,王其海和制种公司签了订单,亩产创新高,收入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一六四团普遍推广农业发展新模式——连队职工与团场制种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形成“订单农业+兜底保障+高产提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成立连队合作社,作为联结企业与职工群众的纽带,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大大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大力实施“制种基地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倾力打造“金种子”,一六四团着力推动制种玉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成为团场的支柱型产业,带动团场及地方各族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目前,一六四团引进制种企业10家,建成加工生产线65条,果穗年加工能力提升至12万吨,种子产品发芽率、纯度均突破98%,超出国标水平2至6个百分点。2023年,一六四团成功创建为兵团级制种产园区,辐射带动种植制种玉米14.36万亩,今年,落实制种玉米面积4.6万亩,预计实现产值1.59亿元。
一六四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跳出团场找资源”,积极与周边县乡沟通协调,探索构建“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土地经营流转模式。在共建过程中,周边各族群众不仅可通过土地流转直接获益,还能通过从事播种、定苗、去杂等劳务服务增收。
坚持“引进龙头、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创建品牌、实现共赢”理念,一六四团鼓励引导连队“两委”“能人”领办创办连村共建合作社,与制种企业“捆绑式”发展,采取“订单农业+兜底保障+高产高价”、龙头制种企业和合作社双层分红、产业保险等多种模式,织密织牢制种产业利益联结网,呈现出“基地做优、企业做强、产业做精、农工增收”的良好发展态势。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聚焦发展壮大制种玉米优势产业为载体,在更多渠道、更多层次、更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各族职工群众心中,兵地民族团结共建呈现崭新局面。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1期
文:易文馨
作者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民族宗教事务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