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点,聚焦“六大建设”精准发力,不断促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全社会各方面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依托“市直部门公开述职、旗县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比评、苏木乡镇乡村振兴擂台大比武、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民小组五人工作法”五级党建特色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和巡察重点,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为各级各部门的法定职责、必尽之责。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对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的“六个工程”,进一步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2023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迈进自治区第一方阵。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改造棚户区和老旧小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实施热源新建改造、供热管网更新改造等“温暖工程”项目建设。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兑现,补齐了民生短板,增进了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巴彦淖尔市新农村建设一瞥 杨文致/摄
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抓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全面推广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乌兰布和沙漠绿进沙退、点沙成金,乌拉特草原泛起碧浪、牧歌悠扬,乌拉山废弃矿山加快修复、披上绿装,黄河湿地绿意延绵、风光旖旎,乌梁素海苇丛茂密、鱼跃鸟翔。如今的巴彦淖尔作为美丽中国的生动缩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以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抓手,围绕核心科技目标,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首届巴彦淖尔农博会成功举办,“一院七中心”成立并实体化运行,开展21项农牧业科技成果展示和示范。将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作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持续筑牢“河套粮仓”坚实根基,让“中国碗”里盛放更多的河套粮、肉、果蔬。小麦、向日葵单产创自治区历史新高,“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花落巴彦淖尔。
立足“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实际,聚势蓄能、扩大开放,搭建常态化国际贸易平台,深化区域合作,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拓展。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亿元关口,稳居全区第一。全国首创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模式,助力甘其毛都口岸2023年过货量历史性突破3700万吨,领跑全国公路口岸。“乌拉特号”中欧班列开足马力,累计出口贸易额达3292万美元。
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出“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主线工程,精心创作《总书记到咱巴彦淖尔来》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的文艺精品;打造一批主题场馆、传习场所、同心创业街区。全面实施“三项计划”,开展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同心营”“交流营”等系列活动120余场次,建设自治区级互嵌式社区16个、市级20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打造自驾游、乌兰布和沙漠有机徒步之旅、边境民俗风情游等7条精品线路,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巴彦淖尔市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8期
文:本刊通讯员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