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打造一刻钟式的空间圈、文化圈、经济圈、社会圈、心理圈,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条以圈促嵌、以嵌促融、以融促同的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
着力打造安居互嵌的“一刻钟生活空间圈”
促进各民族流动融居。充分考虑各民族、不同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实际需求,统筹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在新城区“滨河二期”建设、城市棚户区搬迁改造、保障性住房分配、园区务工人员配套住房等工作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宣传、社区动员、居民参与等措施,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新格局,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
拓宽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将若干个社区统筹整合为一个生活圈基本单元,全市83个社区(村)划分为14个“一刻钟生活圈”,平均每个生活圈4万人左右,远大于单一社区交往范围和体量,惠及各族群众53.21万人,确保各族群众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享受到便捷服务、交得了知心朋友。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深入实施“微更新”民生项目,加快城市更新建设力度,提升老旧小区改造270余个,完成185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打造医疗“健康小屋”,免费提供血压血糖检测等基础服务。精心打造城市街角口袋公园200余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绿地面积19.5平方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着力打造精神相依的“一刻钟生活文化圈”
构筑共居共学文化软环境。塑造“全民阅读 书香乌海”文化品牌,推出“扫码听书”阅读平台,购置有声电子书籍近50.3万册,在社区广场、校园周边、公交站厅等投放相关广告2000余块。深耕细作“中国书法城”城市名片,在每个社区建成至少1个书法活动室、每个“生活圈”至少3个书法示范基地,年内开展培训、群众笔会近万场次,培育书协会员省级125 人、国家级31人。精心打造“红石榴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左邻右舍”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同心亭和“同心一家”特色楼栋。
积极开展“铸牢”宣传教育。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童心绘团结”“青年话团结”“银发书团结”“乌兰牧骑小分队”群众文艺队伍,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和美乌海”“海纳百川”文艺演出和邻里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生动讲好乌海新时代故事。深挖乌海地区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中蕴含的各民族共生共融共存的史实,总结提炼“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好人好马上三线”、生态治理由“乌”变“海”等民族团结进步佳话,全景式展现乌海各族干部群众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美好家园、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奋进历程,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独具特色的乌海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着力打造共富共享的“一刻钟生活经济圈”
打造就业创业新环境。利用社区内闲置场地,创新打造“乐林集市”“睦邻集市”“南北集市”等特色群众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促销展销、便民服务、家电换新、就业招聘活动,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为群众生活增添烟火气。
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开放拓展早市、夜市、便民市场、生鲜超市,一刻钟生活圈内商业网点数量达7623个,品牌连锁店铺商业网点比例达33%。依托“12345”市民热线平台,整合1300多家优质商户打造“市域线上综合服务超市”,让各族群众消费更加便捷可及。
培育便民综合服务体。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打造青少年研学基地、社区流动人员“微型工坊”和便民蔬菜分拣基地,将住宅小区9平方米垃圾分类亭改造升级为2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小站”,以“线上+线下”模式嵌入智能再生资源回收、社区团购、快递收发等80余项便民服务业态。
着力打造高效服务的“一刻钟生活社会圈”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主动帮助解决各族群众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提供高质量和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坚持数字化赋能城市管理,建设集公共服务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新生儿出生、儿童入学等13个自治区既定事项和破路破绿、医疗救助等6个地区特色“一件事”线上办理,2024年全流程掌上办理2.98万件,为各族群众提供无差异、高效能的优质服务,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聚焦“一老一小”两个群体。依托社区综合服务场所,打造“托幼一体化”服务机构25家;做实“颐养·乌海”养老服务品牌,在全市83个社区(村)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站)88个,全部具备医、养、康、护、餐、乐一体化服务功能;在全区率先达成全域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该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着力打造情感相亲的“一刻钟生活心理圈”
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融入群众性文艺产品创作,用好“一周两月”活动载体,让法规要求转变成各族群众的行为规范,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调处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平台,组建“老奶奶帮帮团”“初心会客厅”“百姓名嘴”等群众性协商议事平台,举办各族群众共议共决的“吐槽大会”,深入实施各族群众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促进各族群众在心理上更加亲近,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
强化基层服务治理。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打造各族群众诉求当即采集、反映问题快速处置的市域联动治理体系,形成网格诉求“闭环”工作机制,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1期
文:乌海市委统战部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