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北京长城:东方巨龙 民族脊梁
发布日期:2024-05-14

      作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以及农牧交错地带人地互动的古代文化遗存,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无愧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

      “长城内外皆故乡”。修筑长城,为的是护各族民众、卫永世安宁。在漫长岁月里,长城绝非一道隔绝的屏障,而是守护和平的保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和谐共荣的理想和追求,见证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相融,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经由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长城以砖石之躯、各族儿女以血肉之躯,英勇顽强地保家卫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铁骨丹心。惟其如此,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北京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史卷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现有长城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北京境内分布有北齐及明代两个时期的长城,其横跨北京北部、西北部山区,自东向西蜿蜒宛如一条巨龙穿越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六个区,总长度520.77公里。北京长城伴随着古都北京悠久的建城史与建都史,见证了长城内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1987年,北京八达岭长城更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是中国古代中原帝国远大的政治战略思想以及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的重要物证,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军事建筑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水平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保护国家和民族安全的无以伦比的象征意义。”

      续写长城故事,昂首面向未来。近年来,北京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着力将其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努力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建设的北京典范。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北京长城,已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走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旅体验空间,更是标志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中国长城之最——司马台长城_副本.png

北京司马台长城 (北京市密云区旅游局供图)


交融载体 文化纽带

      北京具有“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的险要形胜,借助东西走向的燕山、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构成“燕太屏障”环抱成湾的态势。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接带,北京是沟通北方山地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陆路必经之地,属于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等生业方式和地域文化过渡带的南缘。

      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使北京自古便是南北通衢、军事防御、物资交换、文化交融的战略要地。如关沟,自古为“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是燕蓟地区的北门户,山高谷深、雄关险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先民就在关沟一带设居庸塞,利用险要山川的天然地势以控扼山口。再如古北口,从隋代起,便成为长城燕蓟段的军事要地,“北门锁钥”即是对其重要地位的形象概括。

      先秦时期,山戎等北方族群就通过重要关隘古北口等,与中原地区交往。春秋战国时期,东胡人经常进出古北口,开展商品交易,这种贸易是当时各民族往来的重要形式。

      秦朝,数万百姓被迁往北部边地居住屯戌,与当地原居民杂居。两汉时期,更大规模地向长城周边移民,加速了长城沿线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尤其是汉与乌桓、匈奴等的交往不断加深。

      南北朝时期,边地人群大量内迁,客观上促进了长城两边各民族的大流动、大融合。鲜卑段氏、羯族石氏先后对幽州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鲜卑慕容氏建都于蓟城(即前燕政权),后再次统治幽州(即后燕政权)。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对幽州蓟城进行经略。北齐政权时期,契丹等经常进入幽燕地区,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及至辽宋夏金时期,北方的突厥、契丹、室韦等不断内迁幽州地区,契丹在幽州城设立陪都(辽南京),大量契丹人迁往燕、云一带。后女真统治了幽燕地区,海陵王将都城迁到北京(即金中都),大批汉人从长城以南迁往东北。

      元明清时期,朝代更迭和人口迁移不断促进北京长城沿线各民族的往来,尤其是长城内外的空前大一统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上的重要关隘,也是长城内外互通有无、开展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中,北京长城居庸关云台便是生动例证。云台为一座过街塔的基座,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汉白玉石砌筑台座上原有三座喇嘛塔。台座中间设券门作为通道,券门内壁雕刻十尊坐佛,并用汉、藏、西夏、梵、维吾尔、八思巴等六种文字题刻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是元代建筑与雕刻艺术之杰作。

      紧邻古北口关的密云区河西村,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现生活着7个民族的居民,姓氏多达130多个。据史载,汉武帝时期曾在此建城驻军。宋辽金时期,古北口设榷场、驻税官,是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和贸易要道,汉、契丹、渤海、奚、女真等往来频繁。元明时期,古北口亦属重镇。及至清代,帝王每年从京师出发到木兰围场狩猎,古北口河西村即为歇脚的柳林营。

      “南控中原、北连朔漠”的北京长城连接农耕、游牧、渔猎等多民族的多种生业地带,与沿线的山岭、森林、草地、河流、田野等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一道,呈现出自然与人文景观高度统一的特征。

202209052262035a.png

北京八达岭长城 中新社 吕昊俊/摄


历史绵长 底蕴厚重

      北京长城的历史,承载了北京从“边疆之城”到“王朝都城”的变迁,是中国古代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精华区段。从时间脉络来看,北京境内现存的长城包括北齐和明代两个历史时期的遗存。

      北京的北齐长城始建于天保年间,距今1400余年,是目前发现的北京境内修筑年代最早的长城,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等区均有分布。现有遗存遗迹为研究南北朝历史尤其是北齐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其中以昌平区马刨泉北齐长城最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全长23.5公里,由石块堆砌,虽坍塌严重,但墙体遗存连续、走向明晰,与墙体相连有三座戍所,为驻兵之处。2011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北朝“五行大布”“常平五铢”等钱币,以及指捏纹瓦、铁器、瓷片、陶瓦等。

      北京的明长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遗存,其修筑贯穿了明代不同历史阶段,属“九边十三镇”中的蓟镇、昌镇、真保镇和宣府镇。明洪武及永乐年间,为加强京师防御,在北京修筑大量城堡和关隘,防御体系为散点式的多点布局;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集中修筑了大量边墙,长城整体防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明后期,重点对边墙进行维修、重建和改线,突出成果就是总兵戚继光在蓟镇长城上始建骑墙的空心敌台。这些敌台除了两台之间相互照应、左右相救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驻守兵士提供了遮风避雨的空间,同时可以储存兵器弹药,极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力。

       蓟镇长城“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亓连口,接慕田峪昌镇界”,分布于今平谷、密云和怀柔三个区;昌镇长城“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镇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大部分位于怀柔、延庆、昌平三个区;真保镇长城“东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边城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分布于门头沟区;宣府镇长城东自昌镇界火焰山,西抵大同镇平远堡,北京境内属宣府镇长城东路及南山路,均位于延庆区。

      北京长城在选址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势;在建筑材料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建造技术上,克服了山地陡峭的地形变化不利条件,砖、石、土、灰混合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代各民族工匠的智慧,反映了当时建造技术水平,许多工程技术、施工经验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从资源类型来看,北京长城依托其代表性的长城墙体,串联起周边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源。其中长城遗存资源点2409处,包括墙体、单体建筑(敌台、马面、水关、铺房、烽火台)、关堡(关口和城堡)以及相关设施(挡马墙等)、原材料生产地、相关事件遗迹共六种类型。其他各类文化和历史文化景观等资源约424处。

      北京长城沿线的带状区域涵盖了古代的军防村镇、寺观庙宇、交通驿道、陵寝墓葬以及近现代的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军防村镇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城堡型和传统民俗型。城堡型村镇最初为明代长城沿线设置的军事卫、所、城、堡、寨,通过长期延续演进,发展成如今的古村镇。目前,这些古村镇又美又有烟火气,大多保留了传统民间信仰、农耕生活、民俗节庆等文化遗产,形成了北京北部山区特色的人地景观。如密云区古北口镇、延庆区永宁镇、昌平区南口镇;古村落有上百处,如将军关村、白马关村、鹞子峪村、岔道城村、长峪城村、沿河城村等。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则主要有延庆旱船、永宁南关竹马、丫髻山庙会等。

      古代连接中原地区与北方边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北京长城,在漫长历史中孕育了丰富厚重的特色文化,是北京发展变迁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见证。

图2.jpg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蟠龙山长城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团队供图


民族精神 中国脊梁

      古都北京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长城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自强的民族精神。1933年,日军向山海关进攻,中国守军将士英勇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抗战佳话和无数英雄儿女,中国守军将士的顽强抗战精神,全面激发了全国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抗日将士“与长城共存亡”的铮铮誓言,极大激励了全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家国情怀和坚韧不屈、自强奋斗的民族精神。

      古北口长城抗战,是长城抗战中持续时间最长、过程最激烈的战斗,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其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的第一枪,使长城从“砖石长城”升华到“血肉长城”,成为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民族精神的象征。由此,古北口也成为抗战电影《风云儿女》创作和《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词的发源地。1945年,古北口成为北京地区由八路军和苏蒙联军共同接受日军投降的受降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长城沿线地区发展了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在边区政府的分区中,北京分属晋察冀片区(包括房山、门头沟、延庆、昌平四个区)和冀热辽片区(包括顺义、怀柔、平谷、密云四个区),涵盖了北京长城分布的北部六区。

      两大片区现存的革命遗迹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晋察冀片区以事件发生地、机构旧址、革命活动地、名人烈士墓和纪念设施类型为主;冀热辽片区革命文物资源类型相对丰富,包括革命活动地、事件发生地、军事建筑及设施、机构旧址、名人故旧居、名人烈士墓、纪念设施等。

      纵观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和艰辛历程,长城及沿线各类相关革命遗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争取人民解放的光荣历史的生动见证。

      长城,无愧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无愧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WechatIMG115_副本.jpg

从北京市延庆区九眼楼长城远眺北京中心城区 视觉中国供图


传承发展 创新交融

      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和长城脚下的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等已经接待过数百位外国元首。北京长城,已然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胜地、促进中外友好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长城是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具有极高的现代国际影响力,承载着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北京长城文化的价值阐释与展示,对北京建设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城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北京始终把长城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03年就已颁布《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近年来,北京相继启动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成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出台《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3年)》等,长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修缮理念不断进步。2016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创新性地提出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理念,标志着在首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背景下对长城沿线区域资源体系认知的逐步拓展、对长城文化理解的持续深化。2021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北京长城文化的传播和长城精神的传承进入新阶段,突显了北京长城在中国长城中的代表性意义,突出了长城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教育传承中的功能作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向世界展现大国形象、首都风范。

      北京率先提出以文化带方式推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北京长城文化带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段,不仅是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的重要载体,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北京在建设发展中主动担当起了探索与完善保护的责任。

      北京长城文化带以两大山脉(燕山、太行山)为基底,以五大水系(潮白河、永定河、温榆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为脉络,以长城墙体为主线,既生动展现出区域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丰富性,又完整呈现出自然地理单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成为新时期保障首都文化传承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北京市高度重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持续以首善标准组织实施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努力将其打造成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及活化利用的生动典范,打造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在首都文博领域生动实践的有力见证,全面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始终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建立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率先构建长城保护整体规划体系,率先实施系统长城抢险工程,率先建立完整保护管理体系,率先构建高水平的学术支撑,率先引入长城考古勘察保护手段,逐步构建起高质量保护体系,形成一批新时代长城保护新成果。

      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坚持活化利用原则,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突出“长城文化+”的概念,以长城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为核心,通过举办长城文化节、国际长城徒步大赛、长城骑行、长城设计周等活动,推出10条“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文化探访线路,促进多产业融合,带动长城沿线区域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协调发展,促进长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让古老长城焕发出时代新貌。

      始终坚持阐释展示、价值弘扬。以中国长城博物馆建设为重点,以古北口长城探访线路为试点,带动长城沿线博物馆、展览馆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北京长城阐释展示体系,将提升民众获得感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丰富保护研究、挖掘价值、传承展示等系列成果和传播形态,为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贡献。

      游龙舞动,山河多娇。作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长城守卫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平发展,护佑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世代赓续,见证了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如今,巨龙昂首、生机勃发,北京长城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出更加宏伟壮丽的新气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3期

文:汤羽扬 凌明

作者汤羽扬为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负责人,教授

凌明为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