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粤东、北接江西、东邻福建的凤凰山区,作为广东省潮州市世居民族——畲族的聚居地,是全国70万畲族同胞主要的始祖开基地,也是特色浓郁的潮州文化的一个亮点。
目前,在潮州生活着畲、苗、壮、侗、土家、黎等41个少数民族,户籍少数民族人口约603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2%;其中畲族的常住人口约2810人,主要分布在3个县(区)的9个村,即饶平县饶洋镇的蓝屋村,湘桥区意溪镇的古庵村雷厝山、荆山村、桂坑村,潮安区归湖镇的山犁村、碗窑村、溪美岭脚村和凤凰镇的石古坪村以及文祠镇的李工坑村。
今年3月初,记者从深圳乘高铁沿海边前往福建,途中在潮汕站下车,进凤凰山,由北向南跑马观花地走访了潮州市的蓝屋、石古坪和李工坑这三个畲族村。
凤凰山,在散居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和广东等地的畲族同胞心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不少地方的畲族传说中,都以此处为祖居地。据马建钊、徐和主持编撰的《凤凰山畲族志》及雷弯山编著的《畲族源流研究》考证,潮州地区尤其凤凰山区是畲族历史悠久的重要聚居地,也是其在各个时期往内部、外部迁徙的重要始发地,早已成为畲族集体记忆里不可磨灭的一个文化坐标。
前些年,潮州畲族的传统文化面临断层的困境,亟待抢救、保护和传承。畲族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会说畲族语言的老人寥寥无几,当地基本无畲族服饰存留,古籍保存罕见,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已基本汉化……尤其年轻一代畲族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不仅学习、传承的兴趣不大,而且也缺乏机会和平台。
近年来,潮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畲族村的全面小康建设,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实施了修建村道、整治村容村貌、饮水改造等多项工程。与此同时,以市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支持畲族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花大力气发掘、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这两年民宗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帮扶9个畲族村的投入达83万元,完成了溪美岭脚村饮水改造、蓝屋村小水库整治和垃圾填埋点建设,石古坪村2.3公里进村道路拓宽、碗窑村公共厕所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项目也在大力推进,力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如今,全市所有畲族村都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信号,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处于全市农村的中等水平。
为做好畲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潮州市民族工作部门对畲族语言、服饰、民间文学、生产生活习俗等特色鲜明的文化遗存,开展征集、发掘、修复及展示。2013年,《凤凰山畲族志》编撰出版,系统记录了凤凰山地区畲族的历史与现状。近年来,畲族群众对于保护好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比如积极参加广东省第五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五个参赛项目中夺得二银一铜、15项进入前八名的良好成绩;积极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推广畲族歌舞等。
蓝屋村
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参观过不少围屋(即土楼),对蓝屋村的泰华土楼印象尤为深刻。
畲族人在蓝屋村开基、定居已有600多年,建于清嘉庆甲子年(即1804年)的泰华楼,是村里最古老的土楼民居。最兴旺的时候,土楼里住过两三百口人。眼下,这座三层高的方形圆角楼,已修旧如旧,恢复了往日的风貌。院内那口六角形石砌井口的水井,依旧盛满清冽的泉水。重新开窗的二楼和三楼,十多个房间里布置了许多关于畲族历史文化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品,成为畲族历史文化展览馆。房顶屋脊两端的那对石头打制的凤凰,无疑是畲民崇拜的祖先图腾。可惜,没有人生活其间的建筑毕竟缺少了些许生气。土楼里仅剩最后两三户居民,平时也就四五位老人在家。其中两位老奶奶好嗓子,在村干部的安排下为我们唱了几段本地流传已久的畲族山歌。记者听不懂潮汕话,只觉得山歌的旋律似乎有些幽远。住惯冬暖夏凉的老屋,虽然孩子在城里买了房,但老人们还是连声说土楼好。
蓝屋村的泰华土楼
蓝屋村是饶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全村现有92户、430多口人,其中少数民族300多口人,均为畲族,都姓蓝。站在村后的杨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桃花源般的田园美景。然而,前些年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如人意:种植多年的亚热带水果品质不佳,难以卖出好价钱;稻米也只够自家口粮;留守村寨的多是老人孩子,青壮年大都去了深圳、东莞等地打工。
以泰华楼为代表的土楼,是蓝屋畲族人的特色民居。商贩推着小车糯米糍粑,则是村子里的一道古老景观。糍粑只有拇指大小,用牙签串一个放进口里,香味顿时溢满唇齿间。周边都是汉族村落,畲族村民的许多风俗早就汉化。吃菜生、打鼓等习俗都简化了,畲语也淡出日常生活,只剩下糍粑和腌制品等传统饮食仍旧保留。衍庆堂、笃庆堂、善庆堂三座祖祠里,平常日子越发显得冷清。几年前,本村一个在县里工作的公务员随同考察团去了台湾,他发现蓝屋村蓝氏畲族第六世也在宝岛上开基、繁衍生息,并且保存着一本《蓝氏族谱》。
打陀螺,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在村里着力推广的一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运动。每逢周一、周二和周五的下午,留守村民组成的陀螺队便来到泰华楼前面的广场上训练。近年来,他们数次代表县里参加全省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屡屡得到好名次。那些飞速旋转的陀螺看似很普通,却价值不菲,一个要好几百块钱,据说全是在北京订制的。
将村里几十年前种植的100亩老品种荔枝、芒果改种为优质茶叶,改造老鱼塘,引导村民养殖优质鲶鱼,并发展鱼生、畲乡客栈等……近些年各级政府扎扎实实的帮扶,使蓝屋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记者看到,这个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成效非常明显。民宗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投入278万元对蓝屋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实施了泰华土楼维修、文化公园、山水长廊、民俗文体表演队工作室和民俗展馆维修布展及民俗表演场地等建设,目前已初步具备开展特色旅游的条件。当地政府和群众,都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寄予厚望。
石古坪村是乌龙茶的故乡
石古坪村
位于凤凰山顶的石古坪村,是乌龙茶的故乡。曾经,潮汕地区有句俗语:“未有饶平县,先有石古坪。”说的就是石古坪村历史久远、地位特殊。
从凤凰墟出发,穿越10多公里蜿蜒的盘山公路,就到了海拔1300多米的凤凰第三高峰。山腰间的石鼓坪村宁静秀美,黄土垒墙黑瓦覆顶的畲族老民居不时可见,但更多的是两三层高的乡村别墅。这个自唐朝就有文献记载的山村,除了10余户汉族人家外,其余近60户村民皆是蓝姓畲族,且历来都靠种茶为生。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走旺,因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年,有更多的村民开始外出做生意、打工、求学,尤其一拨拨的年轻人相继离开了家乡。作为村里唯一的“畲族师公”传人,蓝借枝老人过去总是感叹,老年人都快跳不动唱不动了,年轻人如果不抓紧学,再办“招兵节”,打畲族锣鼓、唱畲歌、跳祭祖舞等等,恐怕就会后继无人了。有村民珍藏着一幅长达10多米的《祖像流芳图》,这幅长卷精致地描绘了传说中的畲族始祖龙犬从出世、成长、揭榜、立功、开基创业到繁衍子孙的神奇故事。以前每年正月二十拜祖时,就会拿出这幅祖图挂在祠堂,供全村人瞻仰。听说原先村里还有一幅同样古老的祖图,已被北京的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与其他畲族村不同,石古坪是驰名中外的凤凰乌龙茶的主产区,它因地制宜地围绕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发展,逐步走上了小康路。
石古坪之所以能够以茶兴村,与当地政府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作为凤凰山区有名的茶叶专业镇,改革开放以来,凤凰镇坚持“以茶立镇、科技兴茶”的理念,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凤凰山区的茶叶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茶文化在中国茶叶市场上独领风骚。其中的凤凰单丛茶、石古坪乌龙茶等名贵产品,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石古坪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将原有耕地改建为茶园,目前全村约有近千亩优质茶园。茶叶,把石古坪与市场和外部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大部分村民,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照看生意,山上的茶园一般交给族人或雇工管护,到三四月份采摘春茶的季节,才回到村里忙上一阵子。这里土质好,非常适合种植乌龙茶。长期以来,村民都沿用传统的老方式种植,只采春茶,古法炒制。因此,石古坪乌龙茶一直保留着天然的香甜味道,口感独特。甚至有日本茶叶专家经过考察后认为,此处就是真正的乌龙茶的发源地。而在村民看来,想要多赚钱,不仅要有种茶、制茶的技术,还要会卖茶。全村70多户,有为数不少的人家早就在凤凰集镇、潮安县城、潮州市区、汕头市区甚至广州市区的茶叶集散地购买或租赁商铺,开设茶叶经销商店。
如今,跻身中国四大名茶之列的石古坪乌龙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行情看好。茶叶,也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10多年前,庵埠就有一位汉族茶商为表达长期以来与村民愉快合作的感谢之情,特意在石古坪村口修建了“正香亭”。而以“凤凰圣山”为微信名的村支部书记蓝润谋,则把自家楼房的一层厅堂改建成了凤凰山区畲族历史文化展厅。他告诉记者,再过几天就进入了春茶采摘季,来自江西、安徽、福建等地数以百计的采茶工便会让石古坪变得热闹起来。
李土炕村畲族文化展览馆
李工坑村
地处凤凰山脉南麓的李工坑村,距潮州市区约15公里,山地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90%多,人均耕地只有六七分,主产稻谷和番薯、木薯等杂粮以及茶树、果树、毛竹等土特产作物。据说,村民曾经种过面积不小的柑橘、青梅、橄榄、龙眼等,还开辟茶园种茶,但受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影响,以此脱贫致富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绝大多数村民而言,外出打工是首选。纽扣加工,也曾是李工坑留守村民赖以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段时间,村里差不多人人都会做纽扣,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但记者不知道如今这项产业是否还像从前那般红火。
近些年,市里、县里都把山清水秀的李工坑村当作重点民族村寨予以扶持。最主要的举措,就是以几年前建成的畲族文化展览馆为依托,以畲族传统民俗活动“招兵节”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推动该村发展特色旅游。目前,已经完成了畲族文化展览馆修缮充实、燕山文化休闲小道铺设、电力照明线路改造、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为此,民宗部门积极争取中央、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发动社会力量共投入59万元。
李工坑也保存着一幅内容完整的畲族《祖图》,原村主任雷伟生复制了一幅,在展览馆里展出。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旅游资源丰富的李工坑吸引了不少县内外的游客。时不时,就有到展览馆参观的人。
在畲族文化展览馆前的广场上,78岁的畲族老大爷雷楚良正闲适地散步。听说我们是北京的记者,有“歌王”之称的老人家很热情,即兴唱了几首山歌。尽管村里老少500多名雷姓和蓝姓村民绝大多数都能用畲语对话沟通,但除了雷楚良,再无会唱地道畲族传统山歌、会跳地道畲族传统舞蹈的人了。村里的畲族歌舞表演队,是近几年才组织起来的。
这些天,村支书一直忙于为招商到村里开发农业观光旅游的外地老板跑协调、搞服务。他还带记者去了村后森林中的施工现场,对正徐徐铺展的旅游业发展蓝图充满期待。
走访这三个畲族村的时候,记者也了解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涉及多方面多部门,需要有关单位与市、县(区)、镇、村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但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单位和个别领导对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协调和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缺口较大并且拨付不及时,影响了建设进度和整体效果。尽管如此,潮州市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和畲族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依然很高,信心很足。
匆匆走访之后,记者不禁对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凤凰山区刮目相看:自然山川秀美,人文底蕴厚重,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畲族风情引人入胜。想必,凤凰山区将会成为广东旅游的新去处,而山里的那些畲族村寨又何尝不会成为旅行指南的新坐标。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