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领域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决定》部署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改革之勇、创新之力,扎实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不断推动甘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 把牢民族工作“方向盘”
《决定》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我们将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第一议题”、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具体制度,把理论武装不断引向深入。扎实开展大规模、体系化、全覆盖教育培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制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扛起扛牢贯彻主线要求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制和民族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委员单位职能职责,创新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机制。
深化宣传教育 奏响民族团结“交响曲”
《决定》强调,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将深化实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实施民族工作三年培训计划,投放一批歌颂改革、突出主线的海报、长图、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精准把握民族领域宣传产品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浸入式体验、年轻态传播,把传统的“我说你听”式的“独角戏”转化成各族群众踊跃参与的“交响曲”。在用足用好“陇原红石榴”宣传教育品牌的基础上,树立“同心筑梦”“我的家园我的家”等甘肃民族领域宣传创新品牌。要通过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感染力的宣传教育,切实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构筑精神家园 播撒现代文明“金种子”
《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将充分发挥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阐释伏羲、莫高窟、焉支山万国博览会、凉州会盟、嘉峪关、铜奔马等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情感符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持续办好“石榴杯”系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互鉴交融。全力打造民族理论研究高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建设,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高质量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编纂工作,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甘肃力量。推动省内高校全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拓展载体平台 搭建民族交融“连心桥”
《决定》强调,要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我们将顺应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大趋势,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有序推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创新方式打造促进“三交”平台,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和“7+N进”活动,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开展“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落实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创造促进各族群众“三交”条件,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甘肃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方向,深切体会总书记的特殊关怀,悉心感悟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刻铭记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大力推动甘肃民族工作改革创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