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让民族工作品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发布日期:2025-04-10

       编者按:为总结宣传展示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守正创新打造民族工作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成效和典型经验,本刊策划推出《创品牌 真出彩》专题,以飨读者。

       “之江同心·石榴红”“福籽同心爱中华”“渝见石榴红”“家在上海”“知音湖北”“爱在山东”“桂在行动”……自2021年以来,为适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全国各地统战和民族工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结合地域特点、工作实际,守正创新,培育起一批叫得响、可持续、有成效的民族工作品牌,探索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当前,随着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拓展,这些民族工作品牌正在成为各地民族工作的有效抓手,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紧扣主线 统筹谋划

       民族工作部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力军、排头兵。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准确把握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制定品牌培育思路与实施方案,紧扣“铸牢”主线以及民族工作“五大任务”,切实推动民族工作品牌建设。

       北京持续擦亮“石榴花开美京城”品牌,开展影话共同体、史叙共同体、书绘共同体、体荟共同体、乐美共同体、舞动共同体等“六大共同体”系列特色活动;

       浙江以党建为引领,打造“石榴红”系列品牌,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之江同心·石榴红”集群效应;

       湖南围绕“三湘石榴红”品牌,抓实先导工程、振兴工程、固本工程、融合工程“四大工程”;

       山东以“花开齐鲁石榴红”为引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品牌、创建工作延伸品牌、城市民族工作特色品牌、乡村振兴示范品牌;

       ……

       各地在品牌建设中坚持系统观念,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内蒙古、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将民族工作品牌建设融入全省(区)工作大局,协同兼职委员单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文旅、体育、教育等各项事业。无论是提档升级的“北疆文化建设”品牌,还是最新打造的“知音湖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桂在行动”品牌等,都着力为民族工作赋能,推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此外,各省区市广泛联动,共谋品牌建设之路,形成区域效应与工作合力。近两年,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建立完善京津冀民族工作部门协同发展机制,在合作领域、平台、方式等方面相互借鉴与启发;云南、湖北两省民宗委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民族工作全方位、各领域的合作交流;湖南提出“8+N”跨省结对共建模式,与8个多民族聚居省区、N个东中部地区共同探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聚焦发展 推动共富

       2024年7月,首届“边疆特产销全国”活动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启动,各地精选好物以“线上推介+线下展示”的形式“走出”边疆,畅销四海。近两年,随着“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助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日渐显现,仅在黑龙江省,就有签约项目99个,合作金额达391.8亿元。这是深化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创新打造民族工作品牌的一个生动注脚。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族工作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多做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推动民族工作“项目化”,如今已进入第五轮实施阶段,成效显著。

       贵州民族文化多元荟萃,在35家省直部门支持下,出台了打造民族文化产业“贵系列”品牌的92条专项政策措施,多渠道搭建宣传和销售矩阵,首批55个“贵系列”品牌精品正在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平台。

       2021年以来,江苏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率先提出“红石榴就业行动”,加大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力度,为各族群众就业增收搭建新平台;福建推出“三创促三交”品牌,健全完善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机制,做好“和美村寨”典型培育工作;山东为打造好“欣欣向融·同心共富”品牌,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民品产业提升、民族手工业品牌培育行动……随着这些品牌工程的落地,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断得到满足。


文化搭台 增进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各地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2024年5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举办,通过在两地开展理论宣传、文艺演出、体育赛事、课堂教学、文博展示、主题党日、民俗节庆等活动,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见可触可感。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对云南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的一次检验。

       这些年来,云南通过“枝繁干壮”民族工作品牌工程,落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打造、文化惠民、民族文化精品建设、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边疆文化安全等重点任务,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河南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内涵,用好中国文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等独特资源,坚持开展“铸牢”宣传月活动,建设实施一批“铸牢”教育实践项目,进一步打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新贡献。

       贵州持续开展“同语同心·乡村振兴”语言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推动普及程度再提升,为服务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认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2025年伊始,内蒙古谋划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继续深入挖掘展示全区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史实与现实,通过组织开展宣传宣讲、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古籍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进一步坚定“五个认同”,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融”的导向 共建共享

       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如今,全国各族群众交流往来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推进。2022年开始,国家民委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下称“三项计划”),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成为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3年多来,各地以落实“三项计划”为契机,致力打造民族工作新品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上海立足超大城市实际,走在前、做表率,打造“家在上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地校共建、结对认亲、社区融入等三条实践路径不断拓展、延伸,真正展现了这座国际化都市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经典的宣传标语,温暖感动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深圳人”。近年来,深圳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深化“来了就是深圳人”品牌建设,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共享、流出地和流入地互动协作等平台,率先探索推出“全市域通办”,使互联网成为民族工作新载体。

       近几年,各地针对“三项计划”打造的民族工作品牌也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重庆不断擦亮“渝见石榴红”品牌,积极培育“渝里为邻”“渝见青春”“渝旅同行”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三项计划”试点项目;山东创新打造“爱在山东”品牌,实施“爱在山东”融情行动、融居行动、融魂行动,引导“三项计划”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广西成立“三项计划·桂在行动”协调小组,制发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全区工作会议,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主要内容,确保各项计划有落实、见实效……


创建提档 久久为功

       从沿海到边疆,从城市到乡村,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加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各地区、各领域、各部门持续擦亮创建工作品牌,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打造创建工作体系、路径、内涵和特色升级版,成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甘肃深入实施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行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浙江全域深化创建工作,在“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的影响下,已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石榴红”阵地千余个,涵盖共富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研学路线等。

       吉林省民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系列评选发布活动,大力宣传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极培育创建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福建打造“福籽同心爱中华”民族工作品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铸牢”主题月活动,为全省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作出新贡献。

       宁夏银川市的“凤城儿女一家亲·民族和美共筑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首府同心·青城石榴红”,浙江台州市的“山海行·民族情”……放眼全国,不断涌现出创建工作新品牌,呈现新气象,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被进一步激发,这正是各民族勠力同心、携手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辉煌的动力所在。

       百花齐放,芬芳满园。在探索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各地民族工作部门创新思路、精心培育,不断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合力打造了民族工作新的“金字招牌”,为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添华彩、展风姿。我们坚信,这些民族工作品牌将更加熠熠生辉,不断绘就新篇!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本刊记者 龙慧蕊 游欢(见习)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