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大连民族大学太阳鸟报告厅座无虚席,上千名师生员工同聚一堂,聚精会神而又气氛热烈地共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思政“金课”。
这是如今大连民族大学校园里最为寻常的一幕。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努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学校举办第十四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启动仪式暨第十一次各族学子看大连活动出发仪式
凝练研究方向 突出研究特色
今年6月,学校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师教学竞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承担该课教学任务的18位教师参加比赛。他们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鲜明的观点、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的工作状态,“忙”是最精准的。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全体教师持之以恒地为了创新研究方向和加快科研转型而忙碌着。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成立以来,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写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纲要》编写工作,多次参与全国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调研以及西藏自治区民委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课题调研,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学校组建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心,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化实施、体系化评价,细化实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工作,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与教学建设、研究生培养、理论研究等。
“我们用1年时间完成407万字初稿,得到国家民委和辽宁省委的高度认可,学校还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推进会上代表辽宁省作经验交流。”今年七一前夕,在学校“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仲天宝介绍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辽宁卷》的编纂情况。
学校聚焦服务史料体系建设,组建140人的编纂队伍,全力推进“三交”史编纂工作。
“我们必须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责任,在学科定位、研究内容、选题方向等方面主动作为,做新时代民族领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张利国说。
近年来,校内学者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省部级相关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有5部专著列入出版计划;获教育部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9项,基地首席专家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主题边会并作典型发言。
大连民族大学师生员工共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
胸怀“国之大者” 服务国之所需
2023年8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亮相民族文化宫。在这里,既能看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唐代的文书、西夏的宿卫牌,还能在“同心共振”互动专区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交响,让观众徜徉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
而这个国家级展览的展陈设计,就来自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团队。
去年,学校组织50余名师生驻京奋战200余个日夜,完成了展馆的设计等工作,生动再现5000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至今,学校设计、文创及翻译团队还在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服务。
作为国家唯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大学,学校将辽宁省8个自治县、大连市11个乡镇和大连金普新区作为学校服务地方振兴发展的三个重点,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并对接落实70余个项目。完成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兴边富民两项“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民大带你看大连”专项工作。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在辽转化应用,学校2023年科技成果在辽转化率达60%。其中,生鲜可食资源保鲜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等成果为辽宁10余家企业新增产值4.85亿元。
“武陵铜仁、十年牵挂、千百观察”。入夏时节,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阮成江赶赴贵州铜仁开展高海拔油茶选优工作。自2012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将有自主产权的油茶新品种在铜仁推广应用10多万亩,创造效益2亿多元,带动近3万人脱贫致富。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紧扣重大需求,把服务武陵山片区贵州省铜仁市形成的工作模式复制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用情用力帮助巴林右旗实施涉及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生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15个项目。同时,在校地融合党建、人才培养、消费帮扶等各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为巴林右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校还依托重点实验室、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强与新疆、西藏、吉林、黑龙江等地合作,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大连民族大学师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坚持立德树人 书写时代答卷
在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开展的“辽宁省高校满意度”排名评选中,大连民族大学以总分13.5分的成绩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
“每名老师都是大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大思政课,每名老师都在上大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这是大连民族大学党委提出的“大思政课”育人理念。
近年来,学校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探索以“大思政课”“最先一公里”为抓手,相继制定并推行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设立课程思政创新工作室,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学校连续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教育月活动,每年有近4000名师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各类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家史家训、家乡变迁、行业发展趋势,年均撰写20000余份社会调查报告。学校团委先后获得12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学校还积极鼓励各族学生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一批批有志青年相继奔赴新疆、西藏、云南等边疆民族地区,致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文:李素梅
作者单位为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