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对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统筹推进民族工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动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民族工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将为推动落实这一论断提供完善的制度机制保障,也将为推动所有工作向“铸牢”主线聚焦创造条件路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导向,深刻引领民族工作领域深化改革的方向。只有推进民族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构建更加科学、法治、高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也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新民族工作的理念、方法、载体和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凝聚各民族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我们党紧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和中心使命明确的改革任务。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将把民族工作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大框架,从法治层面保障民族团结,从国家制度建设高度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把是否有利于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尺、标准和依据,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则,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更好地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统筹推进民族工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聚焦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焦制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类因素,聚焦“铸牢”主线不突出不鲜明的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因素,解决好对“铸牢”理论内涵和实践向度理解运用的偏差。要以目标引领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主线,深化民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性思维,着力健全完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推动各方面工作都突出主线、践行主线,把主线要求贯穿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抓好民族工作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理顺党委统战部统一领导和政府分工负责的关系,优化完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民委委员制。通过深化改革,使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推动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创新理论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主线、服务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坚决破除不利于增进共同性、不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制度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者、实干者。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梳理本地区民族工作法规政策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不适应、不匹配的情况,以主线为政治标尺、评价标准,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稳慎调整完善不合时宜的法规政策,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对于与上位法相抵触、背离社会公平正义、固化差异性、忽视共同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举措,坚决予以修订或废止。要解决好“等不得”“急不得”的问题,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确保改革举措行稳致远。
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深化“铸牢”组织制度建设。探索制定实施“两个纳入”的贯彻落实办法和具体操作规范。推动各部门结合主责主业,制定把“铸牢”主线融入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的具体措施,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作用,形成“铸牢”工作的强大合力。
深化“铸牢”工作体系优化。加强研究理论基地建设,构建“省内+省外”的“铸牢”研究高端智库,不断夯实“铸牢”的学理基础。建立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学习宣传纳入学校教育、党员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切实把有利于增进共同性作为制定出台法规政策的首要考虑,依照法定程序及时修订或废止固化差异性、忽视共同性的法规政策。
深化“铸牢”实践范式探索。研究制定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个一”抓手体系,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形成所有工作向“铸牢”主线聚焦的氛围和体系。创新打造视觉形象工程,用好史料汇编成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坚持“富脑子、聚人心”并重,“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并举,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不断使改革发展过程变为“铸牢”生动实践,推动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重大要求。
深化“铸牢”途径拓展。顺应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把握“三交”规律,创造“三交”条件,找准“三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推进“三项计划”“十项行动”,不断拓展广度深度。深化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制定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推动各民族由空间互嵌实现心理互嵌。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吴德军
作者为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