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武陵桃源梦成真——随中央媒体走进武陵山片区略记
发布日期:2018-08-20

民委21_副本.jpg

武陵山寨人家        姜阳春/摄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生活着土家、苗、侗等30多个少数民族。这里景色宜人,民族特色浓郁。曾经,封闭、贫穷、落后几乎是其代名词。从“八五”期间被划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被整体纳入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再到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大事。


  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标志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正式实施。2012年,国家民委被国务院确定为武陵山片区试点工作联系单位。近5年来,国家民委积极履行“加强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责,努力发挥沟通、协调、指导、推动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武陵山片区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片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是国家民委联系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总结好、宣传好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经验,对其他片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2017年4月16日至20日,国家民委组织10家中央媒体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铜仁市、重庆市黔江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聚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文旅融合推进脱贫、派驻片区联络员工作、校地合作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吉首:苗鼓与苗绣


  坪朗村位于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西南部,距吉首城区14公里。乘车从吉首市出发,一路蜿蜒前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不一会儿便进入青山绿水环绕的一片开阔谷地,坪朗村到了。


  但凡来村里的客人,首先都会收到一份始于村口的大礼:一场盛大的苗族鼓舞——迎宾花鼓表演。20位苗族妇女身着民族服装,敲起大鼓,翩翩起舞。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该舞源于汉代前,产生于祭祀活动中,是湘西苗族最普遍和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近年来,吉首市积极申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活态”传承基地与传习所等方式,加大传承和保护力度。


  今年42岁的石金琦是湘西州苗族鼓舞非遗传承人之一,也是坪朗村苗鼓表演团队的带头人。她在现场为来宾教学,一招一式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石金琦告诉记者,她从7岁开始学习苗拳和苗鼓,目前编创的这一套舞蹈中加入了大量的武术元素,使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有了较大的创新。


  石金琦投身于苗鼓文化的传承事业源于她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常年在外地做生意的她2008年回到坪朗村时,发现村里已没有多少人打苗鼓,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苗鼓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免费教村民打苗鼓,慢慢地学习队伍也从妇女扩大到留守儿童。几年间,出师的“弟子”已有七八人。这些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苗族后辈,成为了苗鼓文化最积极的传播者。


  石金琦带领村里的苗鼓舞队伍不断创新,一套迎宾花鼓她们用五六年的时间改进和完善,在每个动作中注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让游客感受到不断创新的苗族文化。


  2015年5月,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落户坪朗村,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加稳固的平台。过去,石金琦带着妇女们在自己家里练习苗鼓舞。如今,传习所成了她们的另外一个家。石金琦告诉记者,给留守儿童教苗鼓舞的事业一直在继续,目前有18个留守儿童跟随她学习。“父母不在身边的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对我来说都是‘留守儿童’,都是我的孩子。通过教他们苗鼓舞,给予爱和关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石金琦眼里泛着泪花说。


  “来到山谷居民,就可以看到整个湘西。”在位于乾州古城的山谷居民总部大厅,公司董事长林杰如是说。成立于2014年的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湘西非遗文化传承、元素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创立至今,林杰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湘西本土非遗文化,并运用现代审美和设计给予传统民族文化新的活力。短短3年时间,公司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其设计推出的带有湘西少数民族元素的绣品银饰、包帽服饰、家居布艺、装潢装饰等系列产品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并作为国礼多次赠予海内外贵宾:2014年8月,山谷居民产品被选为国礼赠予世界银行行长;2015年4月,山谷居民代表中国大陆文创企业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并参加世界华人文创高峰论坛;2015年10月,代表中国民艺项目参加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


  在山谷居民总部展示厅,我们见到了林杰的夫人易华女士,她是公司的设计总监。林杰告诉记者,他们两个人目前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圆儿时未竟的梦想。从小时候起,易华就表现出艺术的天赋,但父母认为画画、刺绣没有什么前途,充其量也只能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林杰也特别热爱美术,高中时参加市里举办的绘画比赛拿过奖项,但也因为来自父母搞艺术“前途未卜”的建议不得不放弃。随后他转战商场,成为经营酒店、医院等多个实体的商界人士。两人相识后基于共同的爱好,很快走到了一起。不同于一般的情侣,有着浓厚艺术细胞的他们把约会的地点选在了图书馆、艺术馆、画廊等富有文艺情调的地方。林杰在听了易华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的理解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国家间的竞争早已进入比拼软实力的时代,而充实我国的软实力,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品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个领域,必大有可为。


  约5年前,易华正式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事业上,林杰拿出多年经商获得的利润全力支持她。易华做事专注、认真,学习能力极强。最初一年里,赴广州学习服装设计,原本3年的课程,她只用了半年就全部“拿下”;得知一套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她跋山涉水找到年过80岁的老奶奶拜师学艺,搭着帐篷解决食宿硬是把那套技艺学到了手……短短两三年间,易华成为苗绣、苗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山谷居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谷居民从创立到发展,经历了市场环境的严酷考验。文化艺术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而对湘西的非遗进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并获得长期的利润更是一条无人尝试过的新道路。因此,创立成功的商业模式非常必要。“就拿民族服饰来说,游客可能在景区穿一下,但买下来带回家平日穿就得想一想了。如何让民族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设计团队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在前后四五年的商业实践后,林杰和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一套合适的商业模式,将销路逐渐打开,公司的收支趋于持平,并有望在年内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经过几年的发展,山谷居民从最初30平米的工作室,到如今占地面积3000平米,集展示、设计、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公司员工超过80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400余人。“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苗绣第一品牌。”林杰充满自信地说。


玉屏:油茶变身摇钱树


  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我们见到了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教授阮成江。他指着眼前翠绿的油茶园说:“用我们的研究成果造福这里的村民,我的使命算完成了。”截至今年,由他带领的6人科研团队驻守玉屏县已是第三个年头。


  近年来,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稳步推进。大连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之一,承担着帮扶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2013年12月,时任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黎树斌带队来到玉屏调研,得知油茶是武陵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树种,一棵结果多的油茶树可为农民带来上百元的收益,是农民手里的小小摇钱树。但多年来,油茶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缺少优良品种、病虫害多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2014年4月,经大连民族大学党委研究部署,阮成江科研团队正式奔赴玉屏县。


  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武陵山区现有油茶400多万亩,计划到2020年发展到800万亩。而铜仁市现有油茶100万亩,计划到2020年发展到200万亩。要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一是增加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产量。在油茶产量迟迟上不去的难题前,阮成江团队的研究成果将对片区的油茶丰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阮成江从事木本油料培育和高效利用方向的研究已有20多年,沙棘、文冠果、油茶、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植物是他研究的重点对象。采访过程中,阮成江始终以平稳的声调、学者的气质为我们讲解实地调研过程以及技术攻关环节,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户外微课堂。在育苗大棚内,当讲到3年来走遍玉屏及周边各市县的老油茶林,找到169个品种,然后通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取7个优质育苗时,他的声音依然平稳如初,其间的艰辛只字未提。“今年我们还要申报新的品种,逐步扩大优良品种群。现在,我们的苗子已经供不应求了。”阮成江笑着说。


  在玉屏,阮成江团队的成果有目共睹。过去无人管护的老油茶林,年产油茶在2~5公斤左右,经过彻底改造,产量达到每亩50公斤。低产林也经过嫁接等技术改造,每亩年产量从8公斤提升到了15~20公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如今的离不开,与阮成江团队的接触中,农民慢慢知道了油茶也像哺乳动物,不可近亲繁殖,在外地产量喜人的油茶未必能适应玉屏的生态环境。要想致富,除了看结出的果实,还要看每颗油茶的含油量,因为收购商看中的正是这个。如今,农民们也习惯叫阮成江“阮教授”“阮老师”,亲如家人。


  为了使村民实实在在地获得收入,并持续下去,阮成江团队向村民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及“村集体+农户”模式,让农户成为集体的一部分,实现稳定收入。“我的30亩地现在租给了合作社,每年有3000元的分红收入,外加每亩地200~600元的租金收入。另外,我在这里打零工,每天还有80元的报酬。”今年62岁的村民姚元明兴奋地说。根据目前的情况,阮成江预测: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有望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脱贫。因为油茶盛果期可达70~80年,一代脱贫可造福子孙几代人。


秀山:电商助力脱贫攻坚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区建设,把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来培育打造,在健全电子商务产业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结合新兴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消费需要,在解决农村产品流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等方面成效明显,给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走出了“电商扶贫”的新路子。


  发展电商伊始,秀山县就充分认识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电商人才应该具备“下地弯得了腰,上桌能玩鼠标”的素质。从2012年起,制定了武陵山区电商人才培养战略,在全县开展商务知识普及和电商创业政策知识宣传,形成了多层次的电商发展人才梯队。引进5人专业电商导师团队并亲自授课,一对一“传、帮、带”教学,目前已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的电商人才500多人,涵盖推广、营销、设计、客服、仓储、配送等相关环节。


  在农村发展电商,物流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2009年,秀山县在建设物流园区的过程中,专门规划物流配送区域,整合社会各类物流和快递资源,建设了电子商务快递分发中心。以“三通一达”“顺丰”为代表的品牌快递企业23家入驻分发中心,60家社会物流企业在政府统筹下开通多条省市际、区县际物流货运专线,为电商企业提供了强劲的物流保障。


  遍布城乡的“武陵生活馆”,是秀山县成功发展电商的一大缩影。“武陵生活馆”电商乡村体验店,具备多种功能。一是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乡村配送体系,实现24小时上门服务,解决了快递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可以代卖和回收农产品,通过一村一店分散收购,经专门的配送渠道进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通过简单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再上线销售,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问题。目前,以“武陵生活馆”作为沟通线下和线上的渠道,秀山县已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12个,挂牌认证土鸡蛋供应基地60家,上线销售以“武陵遗风”和“边城故事”为代表的特产品500余款。


  2017年,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秀山县计划新增上线特色农产品500个、民族风情时尚商品1000款,引导3000家传统生产企业“触电”经营,全县电商务销售额实现20亿元。


鹤峰:茶园里的致富经


  湖北省鹤峰县的骑龙茶叶有限公司作为集有机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了当地的精准扶贫事业。如今,鹤峰县邬阳乡的村民甩掉过去自产自销的老办法,纷纷选择“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自家茶园租给骑龙公司,形成平时采茶打工、年底分红,外加收取茶园租金的多种收入组合方式。


  每年3月,邬阳乡便进入摘茶季,村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只要不是下雨天,村民就来到茶园采茶,这一采就是一整天。下午四五点钟,太阳依旧耀眼,村民一天的劳动接近尾声。村民们来到骑龙公司的生产基地,将装满茶叶的大包小包放在大厅,拿到属于自己的号,坐下来排队。如同在银行办理业务,叫到自己的号码,走到窗口,结算一天的采茶量。整个过程便利快捷,共有三个步骤,称重、分级,录入智能管理系统,以及结算。村民可在七八分钟内拿到一天的工钱。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操作简便的收茶过程是骑龙公司与中南民族大学合作的产物。2015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钱文斌来到鹤峰县担任联络员。他在骑龙公司调研时发现,公司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以及当地茶农的致富进度:这里的收茶依旧是手工记账的方式,工作人员每天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把当天的盘存整理完毕,非常辛苦。除此之外,公司运营中的其他种种“痛点”也急需解决。


  2015年5月,钱文斌提出“智慧鹤峰”的概念,邀请中南民族大学专家到县里展开专题调研和座谈。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当地干部群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6年1月,中南民族大学与骑龙公司签订合同,正式着手建设鹤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经过4个月的硬件施工和软件开发,平台终于投入使用。


  在骑龙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内,借助安装于茶园和车间的电子眼,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可随时查看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采茶、收茶、加工。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一扫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追根溯源,查到每一包茶叶的生产园区、农户信息及加工时间。而信息化建设,又直接带动了效益稳步提升:2016年公司同比增收2000万元,农户同比增收1200万元。“从3月开始采茶,不到两个月,有些村民已挣到将近4万元。因为收入可观,连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为村民办理业务的公司工作人员陈晓阳高兴地说。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