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热忱欢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来粤发展 ——广东省城市民族工作掠影
发布日期:2015-11-10

广东热忱欢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来粤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

    

广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战略要地,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做好广东的民族工作,事关广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民族工作的大局。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南粤大地。随之而起,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伴着民工潮等纷纷涌向祖国南端这片发展的热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已成为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已从1982年的18.2万人增至目前的325万人,3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90万人,增长了18倍。其中,生活在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达270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260多万人,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各大中城市的工厂、学校、街道和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起至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随着人口的快速流动,特别是少数民族嵌入式发展成为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趋势,为新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民族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6月,广东省委理论中心组举行的民族宗教工作专题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指出,“广东热忱欢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来粤发展”。他还多次就城市民族工作做出批示,要求统战、民宗等各部门多做安人心、暖人心的工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使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融入广东,为开创全国民族团结良好局面贡献力量。分管领导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林雄和副省长林少春也多次调研城市民族工作,提出工作要求。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小山也指出:“我们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外来少数民族,让外来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努力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为加强机制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广东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35个省直和中央驻粤单位为成员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工作。

今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广东调研民族工作并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广东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全国民族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努力提高城市民族工作水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广东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效果,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全国学习和推广。广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战略要地,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做好广东的民族工作,事关广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民族工作的大局。

目前,广东正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加开放、宽广和包容的胸怀,迎接各民族创业者的到来。


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

11月中旬的广州,依然没有北方初冬的寒意,反倒是让刚南下而来的北方人感到些许湿热。

晚上八点钟光景,广州光塔街上的一些店铺已经打烊,穆伊家清真超市却依然灯火通明。老板苏正军临时当起了收银员,招呼着顾客。苏正军是来自宁夏的回族,对南方的这种“热”早已习以为常了。而更加让苏正军舒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和同胞们在这里创业有成、生活安定。

收银台后面的墙上,挂着上下两排荣誉牌匾。这是苏正军的超市向一些体育赛事专供清真牛羊肉所获得的荣誉,包括广州亚运会、深圳大学生运动会、贵州省全国民运会、国际军体射击锦标赛、山东省第三届国际沙滩运动会等。“我这些牌子是买不到的啊,都是为国家体育赛事服务得到的荣誉。”苏正军自豪地说。

光塔街得名于这条街上怀圣清真寺内的一座光塔。怀圣清真寺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又名光塔寺,据说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寺内的光塔就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穆斯林导航所用。如今,这座以土质为主要建材修建的光塔,已成为广州这个古老开放口岸城市的一个见证。

穆伊家清真超市店面有280平方米,除了售卖清真牛羊肉,还有采购自中东和东南亚及宁夏的清真食品,品种多达两万多个。店里生意一般是每周的前三天属于淡季,周四到周日则生意较好。特别是到了周五主麻日,周边的穆斯林到怀圣清真寺做礼拜,多会采购一些清真食品回去。一些中东和南亚领事馆的穆斯林也已成为他的固定客户,除去一个月两万七千元的租金,苏正军的超市一年收入能有几十万元。

“在广州这个大城市,能吃到我们店牛羊肉的人,应该感觉到很有福。任何人来买我们的肉都是同样品质。”苏正军卖的牛羊肉购自宁夏吴忠市。同时,他把牛羊养殖、屠宰、运输、储藏等环节,都当作一种商业模式运作。比如,牛羊从屠宰到装上飞机运到广州,只需要6个小时,从而保持了很好的品质,这也是他经营成功的关键。

苏正军的家乡宁夏西吉县,是曾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当年的他通过电影看到广州等沿海城市的繁荣,心中充满着向往。1998年,27岁的苏正军只身一人来到广州在餐厅打工。“家乡的气候干旱且风沙大,这边气候湿润,所以很快就喜欢上这里。”

随着打工积累起的一些资金,苏正军在广州开了第一家清真餐馆,但糊里糊涂就亏本了。他很快又筹钱开了第二家店,赚了30来万元,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当他选好新址并装修完毕,准备大干一场时,所租的楼房却被拆迁了,之前赚的不少钱又打了水漂。“广州容纳了世界各地的人,也让我们见到世界各地的人的眼光。在家乡时可能是事,但在大城市觉得根本不是个事。”苏正军对那段经历并没有感到特别失望。

如今,穆伊家超市被列为广州市民族企业,苏正军也当选为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广州工作、学习。这个从西海固走出的回族一家人,已经在广州扎下了根。

“我想在宁夏老家搞一个清真产业园区,做大清真产业,也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同时,还想在广州开一个清真产品宁夏站,专卖宁夏特色清真产品。”这是苏正军的梦想。

离穆伊家超市不远,是维吾尔族两兄弟开的莎车清真餐厅。艾哈麦提·买买提10岁时便随哥哥来到广州,经营这家餐厅10多年了。如今,弟弟也已成家立业,妻子是莎车人,儿子刚刚一岁,两口子都在店里工作。

穆伊家超市和莎车清真餐厅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广东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针对回族等10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特殊生活需要,广东省不断完善相关服务设施,经过多年努力,全省清真餐饮、清真屠宰场、清真超市和专柜等清真饮食网点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全省还修缮开放7个清真寺,设立3个固定宗教活动处所、28个临时聚礼点,基本解决了外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问题。各地政府重新给穆斯林群众划拨了墓园使用土地。目前,广州、深圳、肇庆、汕头市建立或扩建回民墓地,回民殡葬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一切只为更贴心的服务

早晨,小雨中的灯塔街一派清新、祥和的氛围。街上的一座古典建筑风格的满族小学里,传出孩子们课间嬉闹的声音。

街边有一座灯塔街纪念碑,记录着这个多民族聚居街道的发展历程。这里是回族、满族世居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族务工人员的不断到来,如今这里生活着回、满、瑶、壮、土家、侗、黎、维吾尔等28个少数民族。

地处灯塔街中心路段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不断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材料架上摆放着各种服务宣传资料,其中有用维吾尔文编写的《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指南》和用维汉双语编写的《新疆来穗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指南》等。据灯塔街出租屋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吴海燕介绍,服务中心为外来少数民族在生活、工作、经营等方面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办理居住证、营业执照以及免费提供租赁合同等一条龙服务。

顺着“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指引牌,很快就可找到位于灯塔街杏花巷的法律援助中心。为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维权工作机制,在省民宗委和司法厅指导、帮助下,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均设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站(中心)。这些由省内多名各民族律师组成的团队,随时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为让各族外来务工人员尽快适应广州的生活,营造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广东还坚持把宣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创新载体,拓宽渠道,让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千家万户。走在灯塔街街道社区,随处可见关于民族政策、民族团结事迹的宣传栏。社区垃圾投放和分类的标示,也都采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

杏花巷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内,“光塔一家亲”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为了更好地服务外来务工人员,街道组建了4支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街道干部黄小丁介绍,光塔街不断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为外来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就业、计划生育和邻里纠纷、信访等各种服务,优化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居委会主任江艳华是一名满族干部,她自幼时随父母从河北围场来到广州,已在这里生活了40余年。她说,社区群众都彼此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在服务方面,也并不会特别去区分哪个民族,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


爱心与严格同在,信任与敬畏并存

原本,李敏老师在这个11月份是要到全国做巡回报告的。以她名字命名的“李敏工作室”团队,彰显出李敏对广州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管理做出的卓越贡献。她也因此当选今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一身艾德莱丝绸衣装,让李敏老师身上散发出浓郁的新疆风情。而她的教学生涯,也的确是从新疆开始的。

1964年,年仅两岁的李敏随父母从东北到了新疆。父母当时在哈密矿务局工作,她在当地读书。高考时,李敏考入西安矿业学院,学习矿上机械化专业。1983年毕业后,李敏被分配到乌鲁木齐煤炭专科学校(现为新疆工程学院)任教。优异的工作表现,让她不仅成为学校的教育骨干,还被评为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994年,因丈夫在中山大学读完双学位后留在广州工作,她也随调到广州大学搞行政。

从2005年起,广州大学开始招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第一批新疆学生虽然只有25人,但他们使得校园更加热闹,25个学生经常一起找校长交流。”李敏老师笑着回忆到。后来,校领导知道李敏在新疆做过学生工作,就希望她多做一些新疆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分布在5个学院,学校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办公室。

在新疆长达11年的教书育人经历,赋予了李敏处理民族工作的特殊能力。正如她自己所言“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思想特点以及风俗习惯的熟悉与了解,对政策把握的敏感性,已经渗透到了我的骨髓里。”

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投入新的学习生活,对每一个刚进入广州大学的新疆学生,李敏都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最迫切的想法和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的难关。为组织好全校各民族学生庆祝国庆和古尔邦节文艺会演,她会半个月不回家,每天晚上帮助学生编排节目。为提高新疆喀什未就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李敏定期在学校清真餐厅组织“汉语角活动”,在全校招募70余名汉族师生志愿者,以结对子的方式辅导维吾尔族学员学习汉语。

“对学生的关爱不等于不严格要求,越是对学生信任、学生越是对你敬畏。”因为李敏的积极倡导,“情·理”的教育理念和“平等·融合”的管理服务理念,在学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上得到充分体现。她对新疆学生的管理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坚持原则,有违纪违规的学生一定要按制度处理。淡化民族标签,强化学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对敏感问题不回避,切实提高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转变了一些新疆学生“等、靠、要”的落后观念,带出了广州大学十佳学生、广州亚运会优秀志愿者等一批批优秀新疆学子,促进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李敏老师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3日,“李敏工作室”在广州大学揭牌成立,成为广东高校第一个命名的辅导员工作室。“李敏工作室”的效应,还辐射到广东全省开展少数民族工作的高校。

记者采访时,哈丽克孜和迪力木拉提正在“李敏工作室”的办公房间里协助整理资料。迪力木拉提在广州大学读大四,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这位来自喀什巴楚县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曾经一度不太愿意和老师接触,但遇到李敏老师后,他的这种观念完全转变了。“李老师每次开会都说很实在的东西,很务实,很亲切,每次都能打动我。在生活中,李老师就像朋友、母亲,平时非常严格,做得好就奖励,做得不好就惩罚,奖罚分明。”迪力木拉提说,李老师这种教育方式对他学习、生活改变非常大,他也变得更加自立、自强。

在李敏的微信里有这么一段话:“曾经,你是小树,你是幼苗。我牵着你的手,走向森林,走向成熟。我们亦师亦友,亦姐亦母。今天,你是红柳,你是胡杨。你牵着我的手,让我体会着你的成功,我的满足。”


互依互托,共享发展成果

2014年9月29日晚,在佛山市沙涌社区下沙灯光球场,一场“守望相助、共创未来”的联谊晚会开始了。无论台上台下,晚会的主角都是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南海区电台警讯节目的古老师向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讲解法律法规,希望他们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防范社会上的各种诈骗行为。来自周边社区、企业的10多支舞蹈队身着多彩艳丽的民族服装,献上了精彩的舞蹈表演。其间,还穿插了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环节,答问题、送礼品,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抢答。会场内外,气氛活跃而热烈。

沙涌社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东南部,开车沿着广佛高速和佛山一环约40分钟便可抵达。由于东邻广州市,沙涌当地企业众多,五金、纺织、家具、房地产、化工以及各种商业网点,分布在社区各个地方。仅在沙涌社区周围,正在建设中的楼盘就有10来座。白天,务工人员都在工厂、商场打工经营。到了晚上,沙涌社区的街道、广场、公园便热闹起来。

据介绍,沙涌社区户籍人口4705人,外来人口多达10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2059人,包括黎、傣、哈尼、朝鲜、布依、壮、彝、蒙古等十几个民族。在外打工经营过程中,一些外来务工者举家搬到沙涌社区生活居住,也有一些和当地人结婚成了家。

“这里来自各个民族的打工者比较多,我们的生活发展是外地人和本地互相依托。”沙涌社区主任李业华向记者介绍,当地的企业发展需要外来的务工人员,没有外来务工者,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企业在这里发展。留住人,就是留住财富。

为更好地服务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沙涌社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当作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会议制度、联席走访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和新房接待制度,协助少数民族办理居住证、积分入户、子女就读公办学校、计生服务等等,妥善处置涉及少数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

沙涌社区还积极举办讲座、文艺晚会等各种宣传活动,大力推动与社区各民族成员的联谊沟通。近些年来,每到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都开展社区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文体活动,组织少数民族队伍参加表演,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加深居民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了解,增进各民族的友谊。

今年当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佛山市民宗局干部吴劲瑜介绍,现在佛山市有55个民族成分、36万少数民族人口,其中户籍少数民族人口一万多人,多数是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佛山市通过与省外民族地区建立联系沟通机制、举办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午餐会制度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等举措,使各族群众在当地安居乐业。

佛山的举措和成效,当之无愧成为广东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真实写照。从全省的情况来看,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每年都举办10省区政府驻粤(穗)机构座谈会,加强沟通,促进跨省区协作;从全省80%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出发,2009年创新建立珠三角城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全省共建立少数民族社团23个,一些市、县还建立和开展了拉面协会、茶聚协商等少数民族自我管理组织、活动,在调节民族关系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2013年5月,省委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社会建设考核内容,建立了工作、考核机制。这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城市民族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梦想在这里放飞

对于佛山市的许多学子来说,能够考入佛山一中是他们的梦想。这所创办于1913年、前身为英国基督教中华循道会华英中学的学校,不仅是广东省重点中学,也是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走进校园,绿树成荫,遗存下来的古建筑透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1995年,佛山一中开办内地西藏初中班,2002年又被选定开办内地西藏班高中散插生班。迄今为止,该校已培养了16届、766名藏族初中毕业生。尼玛顿珠是2007届初中学生,她当年考取全国内地西藏班中考状元后,2010年再次夺得全国高考内地西藏班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德吉曲珍同样值得骄傲,她在2013年高考中取得636分的好成绩,比广东省文科重本线594分高42分,也被北京大学录取。仅在今年,高三藏族毕业生又有三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卓有成效的教育援藏工作不仅得到了藏族同胞的认可,也为佛山一中这所享誉南国的名校增添了耀眼光彩。目前,佛山一中西藏部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在校学生126人。

临近傍晚,藏族班的孩子们已经下课吃饭去了。楼道两侧的宣传板上,展示着过去一年来西藏班开展的丰富活动。学校西藏部主任徐敏彤告诉记者,每年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都会来学校考察,看望西藏班的学生。为了开阔藏族学生的视野,学校经常组织孩子们去高科技企业参观、到海边欣赏自然美景、欣赏岭南建筑文化等活动。同时,还安排藏族学生到启聪、启智学校参观,和残疾儿童一起做手工,让他们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学校通过手拉手、“我在佛山有个家”等活动,让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家庭结对子,增进友谊,更好地体会当地生活。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藏文化展,通过藏族学生帮汉族学生穿藏服、给汉族女孩编辫子等多种方式,增加汉族学生对藏族文化的了解。

下了自习课,巴珠老师仍在办公室备课。她今年25岁,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专业。在今年来佛山一中任教前,巴珠在林芝地区波密中学任教3年。几个月的时间下来,她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这里的藏族学生比以前带的学生基础要好一些,这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

四郎泽吉是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代表,班主任老师正在向她了解大家学习语文课的进展情况。她来自西藏昌都,刚到佛山时,与其他藏族同学一样,对学校的饮食不很适应。为保证学生的营养,学校特意准备了“围餐”,即为他们单独做饭,并以宿舍为单位一起进餐。虽然远离家乡,但老师全天候的关心呵护,以及学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文体活动,让学生们并不感到孤单。

“当年演讲社的同学,一定有人走上了主持人的岗位;街舞社的同学,一定有人会选择用舞蹈去表达;科技协会的同学,一定有人在实验室里如鱼得水……” 在去年佛山一中百年校庆之时,西藏族班的毕业校友、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记者罗松格列在给佛山一中发来的贺文中如此描述。

“因为一中,加措看到了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以时常呆在其中;欧珠遇到了一个个不仅教你怎样考试,还让你懂得责任的老师;贡布得到了一个只要有想法有理就能与老师争论的求知氛围;而我得到了扛着摄像机纪录生活的机会,并因此而选择了做电视台记者的职业。”

在那些藏族同学心中,佛山一中不仅仅把他们送进了高校甚至名校的殿堂,更是在点滴中教会了他们如何去思考和选择。

其实,这也是更多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广东的情感。


民族团结友爱之树常青

在肇庆市端州区的三联巷社区,一口“包公井”见证了当地回、汉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历史。肇庆本地的回族,多数于明末清初从全国各地移居而来。300多年来,生活在三联巷的回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共用一口水井,彼此互相尊重,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冲突。

2011年8月14日,生活在肇庆的50多名汉族、回族小朋友,在包公井的旁边种下一棵小松树,取名友谊松。当天,他们还在肇庆城西清真寺种植了一棵柏树,取名同心柏。一松一柏,相互辉映,象征各民族情谊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蓬勃生长。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肇庆,如今有少数民族人口2万人、46个民族成分,外来少数民族居住半年以上的有5314人,其中人口较多的民族有回族、彝族、维吾尔族、藏族。市民族宗教局干部陆剑艺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肇庆市在积极创建世居回族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的同时,注重做好外来少数民族的服务管理工作,齐心共建“美丽肇庆,幸福家园”。

城东清真寺是肇庆伊斯兰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和伊斯兰教重要活动场所,恢复开放以来,该寺坚持“和平、中道、团结、宽容”的和谐理念和优良传统,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力促民族团结、宗教和睦。2010年9月,城东清真寺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肇庆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罗叙棠告诉记者,清真寺和社区经常一起开展相关活动。当地和外来穆斯林在清真寺做完礼拜后,寺里都会组织大家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各种法律法规。

来自青海的回族小伙子韩军,刚刚在肇庆市区核心地段开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清真餐厅。正值午饭时间,客人们陆续多了起来,他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忙着招待客人。“肇庆是我的第二故乡。2004年高中毕业便来这里创业,在这边经历过的,比在家乡还要多得多,许多人生特殊经历都是在这边体验到的。”韩军说,虽然经商很辛苦,但在肇庆得到的收益更多。特别是当地相关部门对他经营餐饮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培训等给予了很大帮助。他的弟弟也在市民宗局和教育局的帮助下,在当地上了学。

如今的韩军,也会经常协助相关部门帮助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当地生活工作。他说,这是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尽一份力。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