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桂粤湘三省(区)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南岭民族走廊中心地带,是潇贺古道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连接点,如今更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富集的千年古郡。在这片被誉为“长寿之乡”的神奇秀美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壮、汉、瑶、苗等42个民族。
新时代十年,贺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目前,贺州获国务院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个、模范个人13人;获自治区级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8个、示范单位31个,市级219个;全市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单位命名的县(区)比例达60%;富川瑶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李俊玲是全国民委系统唯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个人。
贺州市民族大联欢活动现场
政治引领 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领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政治巡察、政绩考核,连续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项工作绩效考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纳入党代会报告、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
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常态化研究、制度化保障民族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委员会等议事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情况沟通、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形成共同推进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进新时代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分工方案以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把民族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长寿贺州狮王邀请赛
文化铸魂 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今年2月,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国旗传递仪式上,就有一位来自贺州的瑶族女孩蓝越谦。
从2000年的58.8%到如今的85.68%,贺州市普通话普及率大幅提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6个百分点,提前5年达到国家规定目标。全市1365所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取得历史性进展。
描绘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村寨幸福景象的舞蹈《瑶山夜雨》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项“荷花奖”,讲述深山瑶族群众脱贫奔小康过上美好新生活故事的新书《山那边有光》全国发行,中央电视台《走进乡村看小康》推介平桂区槽碓村从贫困深山小村蜕变为广西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典型经验,《羊角长鼓舞之传承》获全国“群星奖”,《同心房》入围全国民族民间舞汇演……在贺州,社会各界共同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
桂粤湘三省(区)四市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联席会议在贺州召开
宣传引导 全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
深入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展“石榴花开青春梦云共读”“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赛”等主题教育活动,覆盖43万多名师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必修课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多位一体的干部培训新模式。实施“文化润民”工程,培养“红石榴”志愿者,组建新时代贺州民族宗教工作宣讲团、“红石榴”宣传队,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贺州市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五进’”系列活动、“信仰的力量”音乐诵读会得到新华网、人民网、广西日报等区内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成立广西首家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为主业的市级融媒体平台——贺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中心,结合已成立的“贺州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贺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贺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示馆”等品牌阵地和优势资源,全面构建起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各族群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得到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展示。
发展为要 稳步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全国全区发展大局,按照自治区党委赋予的“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使命定位,深入实施理念、规划、交通、产业、金融、人才、服务“七个东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广西“第一方阵”。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广西第一,总量较“十三五”初期增长80.9%,跑出了“贺州速度”,树立了“贺州形象”,增强了“贺州自信”。
抓东融就是抓开放,谋东融就是谋发展。贺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广西面向大湾区开放的前沿和窗口。近年来,平桂区依托交通优势、人才优势、配套优势等,借助全面“东融”的东风,以全产业链思维加快建设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亮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吸引进驻大湾区企业58家,2021年实现产值300亿元。与此同时,园区还统筹各族易地搬迁群众纳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产业园一期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全市212个少数民族村全部脱贫出列,平桂区瑶族群众聚居区贫困发生率从51.73%降至零,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贺州在2021年度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在市县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中获得“好”等次,位列全区第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两年来,贺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保持在全国前30名,成为全国首个县域全覆盖的“世界长寿市”,各族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实践中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山清水秀生态美,城古茶香人长寿”成为贺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亮丽风景线。
协手同心 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2022年6月,贺州市民族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以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乐东第一小学的各族青少年在线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课堂活动。三地学校师生以歌曲、舞蹈、朗诵、武术等多种形式,演出《红船初心》《瑶族长鼓舞》《中华醒狮》等节目,表达了各族师生感恩党、感恩祖国的深厚情感。
贺州市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现场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全市76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推动建设“同心文化载体”,搭建融居“连心桥”,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平桂区文华社区是广西第二大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有9个乡镇118个行政村各族群众,受益4075户21662人。该社区以“文化相融,共享繁华”为主题,扎实推进安置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处处呈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姑婆山星光音乐会、姑婆山帐篷节等“以旅促融”主题系列活动,引导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游客双向流动,促进各族群众在游玩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创新机制 逐步完善省际边界民族团结进步共建模式
贺州东与广东省清远市、肇庆市毗邻,北同湖南省永州市交界,全市有14个乡镇分别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广东清远市连山县、怀集县毗邻,省际边界线长达700多公里。
近年来,贺州市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与和睦边界联创活动为契机,创新探索省际边界民族团结进步共建模式,促进三省(区)毗邻地区共同团结进步。2020年12月,贺州市率先发起召开桂粤湘三省(区)四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联创共建第一次联席会议,签订了《桂湘粤三省(区)四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联创共建》框架协议书,积极探索建立“联合宣传、信息互通、共同发展、均等服务、协同管理”联创共建工作新机制,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省际边界联创共建新路子。
目前,已建立省际边界人大代表互访机制、党建联盟机制、文化共建机制、行政审批“跨省通办”协作机制,人大民族工作跨区域合作座谈会、湖南永州·广西贺州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省际区域联动协商共建活动、“传递潇贺古道文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粤桂画廊建设征文活动及专题研讨会、桂粤湘三省(区)四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省际边界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征文活动等成功举办,有力促进了省际边界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依法治市 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
法治贺州、平安贺州、健康贺州、清廉贺州、网格化管理等五大工程纵深推进,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乡(镇)探索设立“石榴籽工作室”,在广西率先设立民族法治事务调解站(室)。其中,八步区16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民族法治事务调解站,32个民族聚居区全部设立民族法治事务调解室,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坚持城市民族工作与社区党建协同推进,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网格化管理,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不断营造共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思想。基层协商民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公民法治素养大幅提升,连续十年实现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零上访、零群体性事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作者:杨育智 向云 李积埔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