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广西南丹: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发布日期:2021-11-29


原标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广西南丹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



碧绿如黛的清山秀水,


静若处子的美丽乡村,


安然若素的桂北街道,


依山而建的移民景区,


蔚蓝如洗的一片天空,


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亲如一家的各族同胞,


还有,空气中弥漫的酒香扑鼻而来,酱香淳厚,沁人心脾……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曾经以锡矿之都闻名,后因丹泉之酒蜚声。然而此次南丹之行,耳闻目睹,完全超出记者之前的想象,对于硬核南丹,记者不禁为之赞叹:“震撼!”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毗邻贵州,全县总面积3916平方公里,辖有8镇和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中堡苗族乡等3个民族乡,居住着壮、汉、瑶、苗等20多个民族,全县人口3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3万,占全县人口的75.9%。


南丹县属石漠化地区,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全县共有“十三五”贫困村47个、贫困户11527户50656人,贫困发生率达11.4%。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习总书记对广西作出指示后,南丹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开展脱贫攻坚战,为民族团结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先后投入5.63亿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截至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大部分村屯实现通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稳固住房、学校校舍、产业基地、饮水工程等,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IMG_6005(20200702-123110).jpg

南丹县八圩瑶族乡通村硬化路。莫锦锐 摄

                 

南丹县是广西54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其中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等白裤瑶聚居区是广西典型深度贫困地区,一些行政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0%,属全区最高。


2017年,南丹县投入13.5亿元,决定把聚居在八圩、里湖瑶族乡大石山区的1.35万贫困白裤瑶群众(其中白裤瑶整屯搬迁39个自然村1554户9471人),搬迁到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新区——里湖瑶族乡王尚安置点和八圩瑶族乡社区安置点。该安置点建设工期之短创造了“南丹速度”——于2017年6月21日动工,当年12月初竣工,仅用150天就建成了八圩瑶寨、八圩社区、里湖王尚等3个集中安置区,建设安置房2471套,是广西目前搬迁人数最多、建设规模最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竣工投入使用后,南丹县制定各种就业保障措施,让白裤瑶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IMG_6006(20200702-123121).jpg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韦日红 摄

                 

南丹县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系列活动,汇集战贫穷、奔小康的人心民意伟力取得了旷古未有的成绩——


2016年至2017年,全县有31个贫困村出列、3552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58%,成为广西第二批、河池第一个脱贫摘帽县。


2017年12月,全县6个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完成安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240户21694人,其中瑶族13529人、壮族4827人、汉族2139人、苗族715人、布依族132人、毛南族272人、水族53人、彝族16人、京族4人、回族3人、黎族3人、傣族1人。


2018年和2019年11个贫困村出列、48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


2020年决胜之年,正全力冲刺攻克5个贫困村出列、1378人脱贫的最后堡垒。

                   

IMG_6007(20200702-123124).jpg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在八圩扶贫产业园内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面对家乡巨变,罗富镇90岁高龄的壮族退休小学教师覃学开,以饱念感恩之情给习总书记写信报喜,信件于党的十九大召开当日在《人民日报》刊登。30多年前,覃学开从天峨县索法小学退休,回到地处偏远的南丹县罗富镇塘丁村塘香屯老家,通过参与乡村的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目睹了家乡的巨变。


IMG_6008(20200702-123127).jpg

南丹县罗富镇塘丁村塘香屯壮族群众在打糍粑。来源:南丹县罗富镇人民政府

                 

“民族团结,从小学生抓起”


2020年5月29日,一场儿童版最炫民族团结盛典在南丹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举行。王尚小学是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的重要配套工程。该项目投资7738万元,于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一所以白裤瑶贫困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小学,也是南丹县教学硬件最好的小学。

 

IMG_6009(20200702-123130).jpg

2020年5月29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小手拉小手”活动。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当天,在美丽的校园里,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民族小学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才艺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唱歌、跳舞、走秀、朗诵、击鼓、吹牛角号等表演接连不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现场氛围格外热闹。本次活动中,除了才艺表演,还穿插进行游园活动、教学交流、领导慰问、爱心认领、捐资助学、“小手拉小手”结对互助、心理辅导、快乐游园等活动,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民族团结怎么做,怎样抓?”在采访中,南丹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小耿向记者介绍了“南丹经验”。


作为南丹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颇有感触。


“王尚小学没有按民族来分班,南丹其他移民安置点的小学也没有按民族来分班,让各个民族的同学融合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彼此欣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他说,“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做到的,可是我们做到了。”


“那少数民族孩子能听懂普通话吗?”记者问。


“能听得懂,个别不太听得懂,就请老师进行辅导,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王尚小学共有学生1235名,其中白裤瑶学生1086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68人。

  

IMG_6010(20200702-123133).jpg

白裤瑶学生展示民族特色手工作品。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这是该校首次举行迎“六一”活动,记者见证了活动的整个过程,其中普通话小解说员们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只有七八岁的白裤瑶孩子,不久前还散居在穷山恶水的大石山上,只会说瑶话,不会说普通话,性格内向、心灵封闭。如今却能当起了普通话解说员,面对着每一个参观者,孩子们不但镇定自若、有条不紊,而且还字正腔圆、娓娓道来。


民族团结教育从孩子抓起,南丹县作出了表率。


IMG_6011(20200702-123136).jpg

非遗传承人何光斌到王尚小学开展陀螺传习活动。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有房方能安家,有田才能乐业


南丹县罗富镇罗屯村,距离罗富镇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距离南丹县城约47公里。这里是壮族聚居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称为南丹县的“鱼米之乡”。听说世居大石山上的白裤瑶同胞将落户这里后,壮族兄弟积极配合,腾出土地给政府统一为瑶族同胞建设安置点,分出良田让白裤瑶同胞发展农业。


2016年11月底,罗富镇移民安置点启动搬迁仪式,来自八圩瑶族乡立坳、甲坪、砂厂、下坪等村的白裤瑶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533名“老同”,像过年一样高兴地搬入新家。这是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有土安置”的一个示范点,分为两个片区,其中大坝移民安置点安置44户278人,拉坝移民安置点安置43户255人。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位于南丹县罗富镇罗屯村村委附近,安置点内通水泥硬化路、通水、通电,交通及生产生活条件便利。


有房才能安家,有田方能乐业。为了让白裤瑶移民安居乐业,南丹县委、县政府将安置点周边最肥沃的山林和土地进行流转,以每人0.8亩粮田、2.1亩山林的标准配置给移民群众,在全县拉开了以“有土安置”为主的易地安置扶贫开发探索的序幕。与此同时,在安置点附近集中建设养殖区,给予每户1个养殖栏舍,确保“庭院经济”年收入2000元以上。


白裤瑶移民群众原居住地土地瘠薄,不适宜种植水稻,他们对稻耕和养殖十分陌生。为帮助移民群众尽早地适应迁入地的生产生活,南丹县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安置点田间地头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传授稻田耕作和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开展“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等主题活动,组织志愿服务队与移民群众共同劳动,手把手地向他们讲解和示范育秧和插秧等技术要领,为移民群众发展后续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IMG_6012(20200702-123139).jpg

工作人员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政策宣传。来源:南丹县委统战部

                 

近年来,南丹先后投入资金70多万元,优化完善安置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优质服务,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让白裤瑶移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安置点,他们还通过警务室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及时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充分依靠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联系人、村“两委”干部等工作力量,收集群众“微心愿”100余个,帮助解决移民群众屋顶浸水、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80多个,使广大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与当地群众融合发展、安居乐业。


“贝侬”加“老同”,其乐也融融


南丹白裤瑶因较好地传承保护古朴、独特、神秘的寨居文化、服饰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也正是因为如此,白裤瑶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与壮族、汉族等民族起初是不相融合的。


少数民族居住的特性之一就是同族群聚集居,南丹白裤瑶也是一样。罗富安置点居住的是白裤瑶,而周边居住的全部是壮族兄弟,为了让瑶族“老同”安居乐业,就必须让两个民族群众融合在一起。


记得一位社会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共同的劳动中,人最容易增加感情。”为了让白裤瑶移民融入新的环境,南丹县委、县政府组织各部门、各乡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安置点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指导;村“两委”干部、工作队、群众主动传授水稻播种、管护、农机使用技术。为了拉近与白裤瑶“老同”之间的心灵距离,让他们融进新的环境,罗富镇、村两级党组织还多次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到田间地头与白裤瑶移民群众开展“助力春耕生产”“同吃同住同劳动”等主题党日活动。

                   

IMG_6013(20200702-123141).jpg

罗富镇党员志愿者帮助白裤瑶移民群众开展春耕生产。来源:南丹县罗富镇人民政府

                 

“白裤瑶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吃苦耐劳,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黄小耿说。在各民族兄弟的热情帮助下,如今白裤瑶移民已经学会耕田插秧、养殖禽畜,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过好日子的自信正在他们的脸上逐渐绽放。


情相近,心相通。除了为白裤瑶移民培训技能,南丹县还注重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交流。每年在举办春节、中秋节、“三月三”等民俗文化活动的同时,专门设置白裤瑶铜鼓舞、陀螺秀、吹牛角等白裤瑶民俗文化展演环节;在白裤瑶年街节活动期间,组织壮族咧嘿歌、山歌对唱,使各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实现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

                   

IMG_6014(20200702-123144).jpg

壮族咧嘿歌对唱。来源:南丹县罗富镇人民政府

                 

通过接触交流,壮族“贝侬”主动邀请瑶族“老同”到家里做客,当看到壮族家庭家具用品摆设得井井有条,卫生做得整洁明亮,瑶族“老同”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回到家中也开始自觉地收拾物品,做好卫生。


“只有倾心交流,才能增进习俗等文化的认同,才能促进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才能够守望相助。”南丹县一位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对记者说。


民族融合还体现在教育平等。为了保障白裤瑶移民学生教育公平,南丹县按照“搬迁一个、安置一个”的原则,将所有搬迁户子女全部安置到安置点所在村完小,做到平等编班,保障公平。同时,为消除搬迁户子女语言沟通障碍,该县专门引进八圩瑶族乡专业教师实行教学,确保易地移民搬迁群众子女能够适应学习,快速融入校园集体生活。


用好民族名片,打造旅游南丹


白裤瑶是南丹的一张名片。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群体,至今仍保留许多传统习俗,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记者参观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是广西第一家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家瑶族生态博物馆,它坐落在该乡的怀里村,覆盖11个自然村屯442户2166人,是对白裤瑶自然村寨的原状进行保护,并同时展示瑶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南丹曾因锡矿出名,后因丹泉酒蜚声,如今正因旅游而引起外界的关注。


南丹旅游,白裤瑶文化就是一张特色名片。该县正在深入挖掘白裤瑶铜鼓文化、婚丧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寨居文化等民俗文化,利用神秘的白裤瑶民俗文化,依托已有的歌娅思谷4A景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项目,拟打造5A级“歌娅思谷白裤瑶民俗旅游景区”,景区主体工程将于2020年建成,并于2021年投入运营,将在带动搬迁群众在景区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民族地区持续发展样板工程。2019年,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千家瑶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IMG_6015(20200702-123147).jpg

歌娅思谷白裤瑶民俗旅游景区。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此外,丹泉酒业的“洞天酒海”景区也是南丹县重点打造的一张旅游名片。该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南丹县将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将“洞天酒海”打造成为具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自然探秘、文化展示与体验”等功能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世界白酒工业旅游品牌。同时,南丹县将借鉴洞天酒海景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南丹县实际与企业发展方向,争取把南方冶炼厂、车河选矿厂培育成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将工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南丹全域旅游发展。

                   

IMG_6016(20200702-123150).jpg

洞天酒海景区。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与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都是白裤瑶主要聚居的地方。近年来,南丹县与荔波县加强联动开放合作发展,结为旅游联盟,共同建设世界白裤瑶乡景区和跨省旅游廊道,打造南丹跨省(贵州)区(广西)旅游经济合作圈,提升“南丹—荔波世界白裤瑶乡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共创桂黔边界“民俗风情游+山水风光游”双品牌,并2019年成功举办南丹—荔波(首届)世界白裤瑶乡年街节。

    

IMG_6017(20200702-123153).jpg

2019年南丹—荔波白裤瑶年街节。来源:南丹县委宣传部

                 

2019年,南丹县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亿元,2项指标增速连续4年以超20%的速度增长。里湖安置点配套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核心景区正在加快建设,创建国家5A景区,预计2020年12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可直接带动2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加助推民族融合发展进程。


结束语


如果说锡矿让南丹富起来,丹泉酒让南丹强起来,那么,旅游将让南丹魅起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南丹县委、县政府以及南丹32万各族人民的齐心奋战下,南丹县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绿化模范县”“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平安示范县”“广西无邪教县”和“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77亿元,同比增长7.0%;财政收入完成11.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2元,多项指标总量和增速稳居全市前列,民族团结之花已结下累累硕果。




来源:广西民族报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