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云冈石窟:文化交流融合的瑰宝
发布日期:2024-01-09

“何处赴唐第一步?云冈巨佛笑无语。”

云冈石窟,地处今山西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共有佛龛1100个,大小石造像51000余尊,造像最高17米多。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寺,集当时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之最,代表了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合称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融汇了鲜卑、汉等民族以及中亚文化的精髓,是北魏文明的绚丽瑰宝,是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佛教弘扬与平城时代

走进这座距今1500多年的佛教艺术宝库,仿佛穿越时空。矗立面前的佛像,或立或卧,或微笑或沉思,无不动人心魄。每个面对云冈石窟的人,都会被它恢弘的气势所震慑。那么,究竟是谁把这段山崖打造成了一座流光溢彩的艺术殿堂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兴起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嘎仙洞的鲜卑族拓跋部成为漠北最强大的部落联盟。386年,拓跋珪即位为魏王,号大魏,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其后,经过三代帝王近40余年的东征西伐,太武帝拓跋焘于439年统一北方,建立了强盛的北魏帝国。从定都平城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时代占据了北魏王朝统治时期的三分之二。以平城为中心的大同盆地,在这百余年里一直是当时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鲜卑等各民族乃至来自中亚各国的人们共同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相得益彰。

入主中原后,拓跋珪奉佛教为国教,在北方大规模建寺立庙。他对沙门法果礼遇有加,法果也打破沙门不礼拜皇帝的教规,将其视作“当今如来”。北魏的几代皇帝大都崇尚佛教,从而使平城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虽北魏历经太武帝灭佛事件,佛法一度停滞,但文成帝即位后立即“复法”。西来僧人很快适应了北魏政治环境。比如,任沙门统的昙曜继承高僧法果、师贤将佛像与帝像合一的传统,于平城西边的武州山开窟建寺。在皇室的直接经略下,在礼帝为佛、神化人主思维以及灭佛、西风东渐背景下,云冈石窟集当时北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最,从洞窟形制、造像题材、服装样式、雕造手法等各方面汲取、改造中亚、印度和我国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等地的石窟艺术,最终形成“云冈模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录了云冈石窟的壮观景象:“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代表

北魏在统一北方之时,特别注重对能工巧匠、文学艺术人才的搜罗,并将其聚集于国都平城一带。439年,太武帝平定河西北凉,从当地迁徙3万余户到平城,其中既有汉人也有胡僧,平城兴建佛寺由此开始。西域诸地高僧也纷纷来到平城,带来西域及印度佛教艺术样式。可以说,当时北方主要的佛教派系和造像力量的精华,都集中到了平城地区。文成帝复法后,任命的道人统师贤就是罽宾人(古代中亚国家)。最早奏请文成帝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也来自河西走廊。因此,在云冈石窟的开凿过程中,无论主持者还是工匠,都体现出了多民族各方人士协力共创的特色。这种背景下所完成的艺术品,自然会体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乃至“国际范”。比如,很多石窟中的造像以及窟型、装饰手法等具有浓郁的古印度风格。尤其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尽管主像分别是按照北魏文成帝、景穆帝、太武帝、明元帝、道武帝的形象来塑造,但这些造像更具西来样式,被称为胡貌梵像。其主像皆面部方圆,深目高鼻,双肩齐挺,身着半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衣纹则层次鲜明、厚重,犍陀罗风格较为明显,同时佛衣贴体,又有秣菟罗风格的特征。但造像整体的高大、粗犷、健壮又受到拓跋鲜卑游牧民族审美倾向的影响,堪称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释迦牟尼佛,是举世闻名的云冈露天大佛。大佛高13.75米,法相庄严,气宇轩昂,充满活力。其面形丰圆,宽额广眉,高鼻薄唇,身体壮硕,被西方学界称为“东方美男子”;偏袒右肩,薄衣贴体,尽现犍陀罗造像艺术特征。这尊佛像将拓跋鲜卑剽悍与强大、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的早期菩萨造像,尚有古印度贵族的装束特点。第17窟主尊是云冈最大的交脚弥勒菩萨坐像,他以胸前的龙头缨挂饰为标志,头戴花冠,佩臂钏。第16窟主佛尽管也是犍陀罗艺术中的肉髻加水波纹发式,但是脸型瘦长,穿厚重的毡披式袈裟,胸前佩结飘带,显示了从印度和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趋势。第18窟北壁主尊左右两侧雕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像,明显的梵相胡貌。其中保存最好、最为精彩的,是采用近似于圆雕手法雕凿出来的僧人像。其鼻梁高挺、双目深凹,五官立体,胡人的特征明显。总体上看,这些佛像雕刻造型体面分明、线面结合,粗犷浑厚、雄浑大气,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审美特征以及拓跋鲜卑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犍陀罗造像艺术东传中国后的巅峰之作。

《后汉书·西域传》提到的“商胡贩客”,是指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西域和中亚等地商人。自东汉以降尤其北朝时期,胡商东来人数剧增,其贸易活动及文化习俗对中原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当时中原与西域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影在云冈石窟中时有出现,例如第6、12、16窟,都以胡商身份客串于佛本行故事中。虽然工匠依照佛经将内容予以表现,但胡商的形象以及商队的组成却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有时在两两并肩人物中,必有一个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胡人,另一个则是地道的中原人形象,反映了胡汉杂处、民族相融的历史事实。

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西域及中亚、西亚的乐舞不断传入平城。而作为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拓跋鲜卑不但喜欢观赏乐舞表演,更爱以此自娱,因此乐舞艺术也发展得很快。由此,呈现出中原舞蹈、鲜卑舞蹈和西域乐舞、西凉乐舞、高丽乐舞等多元艺术交融的繁荣景象。这种盛况在同时期的云冈石窟得以再现,并以雕刻的形式固化,使子孙后代仍然能够欣赏到北魏时期的乐舞华章。云冈石窟有24个洞窟雕刻乐舞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30余件、28种,乐队组合60余组,其中既有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也有龟兹细腰鼓、五弦,还有西亚系波斯竖箜篌、天竺梵呗,胡风汉韵,兼容并蓄。

再如,细腰鼓在云冈石窟雕刻中有68件,同样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北凉、北魏、西魏、隋代壁画中都曾有出现。手鼓经丝绸之路传入龟兹,直到如今仍是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的传统乐器。克孜尔石窟38窟中绘有手鼓,云冈石窟第11窟、第13窟也雕刻着2幅手鼓图像。北朝时短颈琵琶由波斯传入中国,云冈石窟有近50件琵琶雕刻。五弦与琵琶外形相似,由龟兹传入,云冈石窟造像的几乎所有乐队组合中都有五弦出现。汉代由中亚传入中国的波斯乐器竖箜篌,在云冈石窟中的形制更加多样。

素有“音乐窟”之称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绚丽多姿的形象,再现了天宫的歌舞升平。佛陀在这壁低眉合掌含笑聆听,众僧在那厢痴迷凝目沉浸其中;乐手怀抱琵琶忘情弹奏,飞天四方扬袖翻飞。真可谓一座洞窟打开,现出一个华美绚丽、神佛共舞的洞天。明窗上方雕刻着14位伎乐天,分别手持琵琶、五弦、排箫、横笛、箜篌、腰鼓、束腰鼓、筚篥等乐器,飞天在美妙音乐中翩翩起舞。洞窟顶部雕有7位夜叉,分别手持曲颈琵琶、筚篥、束腰鼓、腰鼓、埙等乐器。中间的夜叉扭腰耸胯,双手合十举于头顶,又似整个乐队的指挥,动作连贯、气韵奔放。仅这个窟,就有大小乐器17个种类47件之多。这些雕像饱满华美、境界宏大、装饰绚烂和色彩浪漫,体现了佛境天国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其华丽的窟顶,使人联想到游牧民族的帐篷;充满动感的形象,展现了马背上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旋律和节奏感,体现着鲜卑族的风情……云冈石窟用雕刻记录了北魏的乐舞艺术,看似无声,却又在岁月变迁中萦绕不绝。这一时期的音乐融合了我国南北方、西域和中原传统雅乐以及中亚的音乐精华,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例证,堪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特别是与西域音乐的融合,为以歌舞为主要标志的唐代音乐艺术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无数僧匠在承续古印度恒河流域犍陀罗、秣菟罗时代造像和美学风范的同时,结合我国北方、西域和中原等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手法,融汇成独特的造型风格,使云冈石窟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中国佛教艺术的典范

471—494年,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文明太后冯氏临朝听政,与皇帝共同执政,开创了北魏的鼎盛时代。期间,云冈主要开凿了12个大像大窟,除第3窟未及完工,分别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对双窟,另有第11、12、13为一组三窟。从460年开窟建寺至迁都洛阳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全部完成,历时40余年。期间,全面的汉化改革政策得到有力推进,也将北魏推到了繁盛巅峰。这一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彰显着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其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呈现出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艺术特点。

第9、10窟这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最浓的两个窟,其前殿有列柱开间为一大特色。两窟前殿各有两根露明通顶八角形石柱,柱面各刻10层佛龛置于象形、狮形的柱础之上。中晚期塔的样式,已经由印度窣堵波式(覆钵形)变为汉地仿楼阁式方形塔。其柱子也极具异域风格,第10窟后室窟门左右两侧的柱子就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在云冈约有385个“二佛并坐”龛,几乎每个洞窟都有这种形象。或置于正壁,或在东西两壁及南壁,也有的雕刻于拱门或明窗上。可以说,它们堪称云冈石窟造像的经典。

飞天伎乐造型是云冈舞蹈艺术的升华,多以飘动的帔帛表现力量、速度和情感。它们有的托举莲花,有的手持璎珞,是北魏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第9窟后室顶部雕有八身飞天的形象,其中四身为体格健壮、逆发的男性。他们一手叉腰,一手托莲,非常阳刚,再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男性舞者的形象。另外四身为女性,高发髻,姿态柔软,舞姿动人,身着汉服,展现了女性舞者的娇美形象。相较于同时期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云冈石窟中的飞天则更具多民族交融的特色。无论服饰还是肢体柔软度,或者雕刻的细节,都更流畅和世俗化。飞天造型不仅是云冈造像艺术的升华,更是北魏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再现。

这一时期云冈石窟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其中乐舞造型开创了炽盛的局面。中期开凿的12座大像大窟,除第3窟外,其余的全部有伎乐形象,乐器雕刻共计450余件各24种。天宫伎乐形式,是这一时期展示乐舞内容的最大载体。在文明太后与孝文帝共同执政期间,恢复汉魏礼乐制度,推崇中正雅乐,所以随之在中期石窟始见笙、琴、筝等乐器,乐舞雕刻内容迅速发展,一改昙曜时期沉寂、冷涩的禅行色彩。窟顶也从穹窿顶发展为汉式宫廷样,有巨大檐柱支撑的前廊,窟顶多有平棋藻井,佛龛雕刻为庑殿顶,金脊饰金翅鸟和鸱吻,处处可见华美。从佛陀造像来看,面容从深目高鼻变为清秀可亲,佛衣从斜袒右肩的袈裟换为褒衣博带的南朝式装束。总之,中期造像绮丽繁复有加,不似早期的雄浑冷清之势,从洞窟形制到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都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明证。

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都依旧是北魏的佛教故地。从这一年直至524年北魏分裂,云冈的中小型石窟从东往西陆续开凿了200余座,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包括第4、14、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窟龛,系居留平城的中下层官吏及百姓营建。随着石窟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晚期石窟更多地出现了反映民间现实生活的图景。如第38窟东壁、北壁有一幅橦倒伎的浮雕图像,在乐队伴奏下,两个人顺着木杆爬到顶端表演杂技,旁边是观看杂技的达官贵人,还有随从撑着伞。这一浮雕作为北魏民间百戏杂技表演的再现,是云冈石窟雕刻世俗化的体现,也是南北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在云冈石窟开凿晚期,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容消瘦、长颈、肩窄而下削,这种造像属于北魏后期出现的“秀骨清像”艺术形象。这一特征和风格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云冈石窟是多种文化交融产生的伟大艺术,“文化融合”堪称其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大特色,对后世影响极大。继之而起的,如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巩县石窟寺、义县万佛堂等,其雕造艺术均肇始于云冈石窟。此后,这些造像艺术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云冈石窟也因此被誉为“东亚佛教艺术的母胎”。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北魏在各民族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促成了汉代文明与唐代文明的成功链接。毫无疑问,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云冈石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力量,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作者:李君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