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少数民族干部、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21-11-29

10月12日,少数民族干部、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才让(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尼加提·尼亚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健(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孟克宝音(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副会长)、马英(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廖春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结合各自实际,交流了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与思考。现摘登部分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才让:携手共建,同享盛世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出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伟大号召,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化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正是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繁花似锦的多元特点的基础。“一体”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与促进,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特性,更要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深层次的中华文化共性,善于在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寻找和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同价值,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提炼具有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各民族文化也要适应环境变化,吐故纳新,不断追求新的文化层次和表现方式,达到新的现代文明的需求。因此,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各民族思维方式、各地区历史文化结构,充分发掘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传承保护中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提升,取其精华、继承传统,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二是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此,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优化国土资源结构,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

我国有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在目前国家实施固边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有效措施基础上,要结合民族地区很多位于边疆边境的特点,深入分析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情况,按照“全国边疆一盘棋、兼顾安全和发展”的原则,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边疆发展战略,确保陆地边疆的长治久安。

回顾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要携手共建,同享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盛世中国!

尼加提·尼亚孜: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名新疆少数民族干部,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发展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疆作为连通中外、传播文明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之一。我的老家哈密市是新疆通往内地的东大门,新中国成立后,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格局逐步推进。得益于此,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尤为典型的是,农村维吾尔族群众不论家庭条件优劣,都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尽量坚持供养子女上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哈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深刻说明了“哪里受到积极的、先进的、进步的因素影响更多更深,哪里百姓的整体素质就会水涨船高,哪里的发展就更有潜力”的道理。因此嵌入不单单是空间的嵌入,更应该是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二是要在依法治理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然而,在一段时间里,受国际形势变化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全球蔓延影响,境内外分裂势力相互勾连,打着民族、宗教幌子,破坏新疆稳定,遏制中国发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果断采取坚决措施,依法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沉重打击了暴恐势力的嚣张气焰,有力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蔓延,满足了各族人民对安全的殷切期盼。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处理民族事务,才能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三是要在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各项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近几年中央财政对新疆转移支付年均增长10%以上,19个援疆省市全面加强全方位对口支援,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当前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维护发展稳定大局,从根本解决基层群众受极端思想影响的问题,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尤其要从娃娃抓起。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青少年从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抵制极端思想的侵蚀渗透,持续增进“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治久安。

李健: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阵地作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阵地作用。一直以来,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积蓄能量、淬炼成钢的关键期,要针对他们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一是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活管理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要注重发挥好思政课堂的作用,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各民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是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以高校为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各高校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各环节,将有关内容纳入干部管理和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层面形成相关规章制度,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为原则指标,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先进学生表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延续发展,对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精神和价值,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新时代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孟克宝音:看准北斗星 永远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看准北斗星,永远跟着党走。草原上有句谚语: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人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创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今天的内蒙古,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边疆安宁的亮丽风景。内蒙古人民用亲身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族才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

聚焦“纲”和“魂”,促进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魂”。

70多年来,内蒙古各民族团结和谐、休戚与共,共同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国家孩子”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写照,更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体现。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牢牢扎根。必须坚定不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沟通,实现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实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找准“总钥匙”,推动民族地区新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157万农村牧区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边疆民族地区高效能治理的新局面。

马英: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使命担当和自觉行动

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她的成长故事,就诉说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过去,宁夏曾因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而闻名,在党的光辉照耀和全国人民倾情帮扶下,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4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翻山越沟、访贫问苦,亲自部署推动,创造了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曾经的闽宁村现已升级为闽宁镇,6.6万移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百姓富裕的“金沙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宁夏人民深切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没有今日的新宁夏,“黄河水甜、共产党亲”已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宁夏历来就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从毛主席率领红军转战宁夏时留下“单家集夜话”的佳话,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宁夏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共融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既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现代化,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和道路。伴随着党的民族政策在宁夏开花结果,一个又一个回族妇女从过去围着锅台娃娃转,到现在走出大山,当工人、开店铺、做老板。我记得她们中的一位姐妹说,搬迁到闽宁镇,不仅生活好了,而且我有梦想了,我的孩子也有梦想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族妇女都有了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经在她们心中深深扎根。

脱贫攻坚战以来,党中央举全国之力,加大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帮扶,使全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他们摆脱了贫困、迈向了幸福,“感谢总书记、感恩共产党”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话。事实证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少数民族群众今天的幸福生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将牢记“国之大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使命担当和自觉行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的要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应有贡献。

廖春迎:进一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不仅是我国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一项宝贵经验,也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是要进一步坚定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信心。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是维系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好这项要求,必须做到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三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执法司法的精准化水平。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实际,在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处理上突出区域化与精准性,坚决杜绝将所有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或宗教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有效发挥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功能。

二是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找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根本保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根本目标。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而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民族事务治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法治化方式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来维护国家统一。现阶段,我们不仅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还要进一步健全反对民族分裂的法律规范。坚决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加大对破坏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组织实施暴恐活动、煽动民族仇恨等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充分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好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局面。

三是要深入践行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要求,进一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在国家整体法律体系之中,进一步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等内容,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得到切实体现。要强化运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理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要将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作为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加强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人才培养,为更好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应继续加大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复合型人才、定向型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好激励一线民族工作者和法治工作者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国家民委官方微信10月19日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