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团结奋进 共绘“疆”来——“天山南北唱新歌”新疆集中采访走笔之三
发布日期:2025-02-17

      时维九月,秋阳杲杲,清风徐徐,天山南北处处好风光。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深入社区校园、边境口岸、绿洲深处、高原牧场、企业园区等,短短十余天行程,感知一个真实立体、团结和谐、生机蓬勃的新疆。

      走马行疆,寄望山河。宏伟的天山,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地域,分隔成南疆、北疆。雪山冰峰、高山草原、大漠绿洲,古丝绸之路、“五星出东方”、屯垦戍边,汇聚交融出一幅自然环境多样、人文历史璀璨的壮丽画卷。天山南北,每一寸土地都传承着历史与人文的厚重,涌动着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洋溢着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尽显团结友爱的幸福姿态。

WechatIMG10.jpg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内修剪西瓜藤蔓的瓜农 张伟/摄


中华一脉 命运与共向未来

      新疆,自古就是我国各民族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建设的美好家园。

      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同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汉代,一位“坚忍磊落奇男子”的两次西行之旅,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拉开了西汉中央政权统一西域地区的大幕。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留下的文字记录。而今,喀什地区疏勒县张骞纪念馆内,正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雕像——张骞手持节杖,骑马奔驰,目光如炬。雕像背后,一组规模巨大的浮雕生动展现了这位丝绸之路开拓者“凿空”西域的非凡历程;雕像下方,那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道——丝绸之路沙盘模型徐徐展开,宛如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辉煌记忆。

      “张骞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及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他不仅将西域丰富物产带回中原,也将中原先进文明传播至西域,标志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进入崭新阶段。”展板前,观众驻足凝望,仔细浏览着张骞西行的足迹以及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种种印迹。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循着张骞的足迹,西出阳关,跨越关山大漠,彪炳史册的丝绸之路就此诞生。丝路漫漫,驼铃悠悠,使者、官兵、商贾、僧侣、移民往来不绝如缕,新疆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

      古有丝绸之路,现有“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西大门”,喀什是进入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国际通道。喀什综合保税区内,一辆辆满载机械、电子设备等货物的车辆络绎不绝;喀什跨境电商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红其拉甫口岸自今年4月1日开关以来,口岸出入境流量逐步攀升,即将迎来常年开放……今日的新疆,交通畅达,一个个对外开放口岸活力迸发,变身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承续历史荣光,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续写新时代“丝路传奇”。近年来,新疆把自身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持续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不断开创共赢发展新局面。

      带着中华文明的深刻印记,新疆从历史深处走来。站在这片土地上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深深滋养着新疆、塑造了新疆。

      伊犁州霍城县惠远古城内东大街,有一处古色古香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这里便是著名的伊犁将军府旧址。步入院内,石狮、钟鼓楼、将军亭等历经百余年风雨的文物和建筑,讲述着祖国边陲重镇的历史。

      1762年,清朝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简称伊犁将军。此举不仅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统一,还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保证了新疆地区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创造了有利条件。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辽宁沈阳与新疆伊犁,一东一西,相隔万里。260年前,一场浩浩荡荡、史诗般的戍边之旅,将两地紧密相连。虽故土难离、草木情深,但当国家需要,4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家属,从沈阳出发,骑着马,赶着牛车、驼队,一路向西,历经15个月长途跋涉到达伊犁,完成了流芳青史的万里戍边壮举。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早已熔铸成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家国情怀。清晨,伴着震耳的鼓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城门仪式在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古城前上演。走进古城内的锡伯族西迁历史展览馆,大量珍贵文物、图片、雕塑等,生动直观地再现了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厚重历史,感动着前来参观游览的各族群众。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与国内其他区域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这些都通过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得以充分彰显。

      这是历史的印证和昭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人心凝聚 精神伟力铸丰碑

      大美新疆,美在风光,更美在精神。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人民楷模”“人民卫士”“时代楷模”……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一段关于家国情怀、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塔县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县之一,长期以来,各族群众始终把守边护边作为最光荣的使命。”在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守边护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解说员热比亚·帕依力向参观者深情讲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祖孙三代的先进事迹。

      “家是塔县,国是中国。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家园!”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多年来在帕米尔高原守卫祖国边境的初心。

      作为家中的第二代护边员,巴依卡在近40年的戍边生涯里,为边防官兵指向带路、巡边护边,行程超过3万公里,边境线上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印下了他的足迹。就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如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年事已高,虽无法奋战在边防一线,但这位老护边员的誓言依旧坚定如山:“我倒下了,还有我儿子,儿子倒下了,还有我儿子的儿子。”受巴依卡一家人忠诚守边精神影响,如今的塔县,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爱国情、报国志,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是再自然不过的认同,如同血脉一般,与生俱来。

      克州乌恰县吉根乡是我国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西极”。这里也是“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乡。

      从19岁开始义务巡边,到22岁成为吉根乡首批义务护边员,50多年的护边生涯中,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线上,布茹玛汗·毛勒朵走过20多万公里山路,在帕米尔高原大大小小的山石上,亲手刻下10多万个“中国”。她深情地说:“‘中国’两个字,代表这里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中国”这两个字,不仅刻在石头上,也早已刻在了各族群众的心底。

     初秋的帕米尔高原,空气冷冽,疾风劲吹。清晨,米娜瓦尔·穆热克和其他3位女性护边员一同踏上了巡边护边之路。“我也要为保卫祖国出一份力!”4年前,深受布茹玛汗·毛勒朵影响的米娜瓦尔·穆热克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护边员,每个月都要在吉根乡七号巡逻点开展为期10天的巡边护边工作。“像她们这样的护边员还有很多。”吉根乡干部李雅轩介绍道,全乡共有792名护边员,其中,女性护边员超过一半。

      在祖国西北边疆,爱国主义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是各族群众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在乌恰县,没有人不认识吴登云,大家见到他,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在乌恰县人民医院,当地群众提起吴登云,总是满怀敬意。1963年,从江苏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吴登云跨越5000多公里,来到乌恰县工作。他说:“江苏的医院像我这样的医生有很多,乌恰却很少,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就一辈子在这了,不走了。”如今,年过八旬的吴登云仍未脱下“白大褂”,作为乌恰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他每天都会来医院坐诊。

      “我在乌恰县工作生活了61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地各族群众善良淳朴,心中洋溢着对党和祖国最深沉的热爱。”吴登云表示,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水平,减轻疾病困扰,自己责无旁贷。

      在吴登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乌恰县人民医院有了长足发展。医院外一科主治医师、主任吐尔洪别克·买买吐尔干感慨地说:“目前,医院70%以上的医务人员都是当地人,并且专业水平明显提高。”

      天山南北,各民族手足情深、守望相助,人心凝聚的力量世代传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协作共赢 同心聚力谋发展

      各族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不断谱写新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壮美画卷,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感人故事合集。

      9月下旬,新疆露天种植的应季西瓜已陆续下市,而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内的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藤蔓上,一颗颗来自山东的“郭牌”西瓜挂满枝头,将在半个月后迎来新一季的丰收。

      “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可实现温度自动调节,而精细化吊种模式,既保证了西瓜品质,又提高了种植效率,节省了土地资源。我们每亩种植2000株西瓜苗,一年收三茬。”蔬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部主管侯永芳介绍道。

      瓜果是大美新疆的一张靓丽名片,更在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郭牌”西瓜皮薄、汁多、味甜,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

      “跟随山东来的技术人员学习1年多后,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西瓜种植过程的养护工作了。”维吾尔族姑娘布哈力齐·斯迪克已在示范园工作两年多,工资也从3000元涨到了4500元。示范园落户疏勒县,不仅带来了优质种子和先进种植技术,还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西瓜产业,带动了1500人就业。

      同样,来自山东的援疆企业——新疆百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建起了200多座智能日光温室大棚。大棚内玫瑰、郁金香、蝴蝶兰等花卉竞相开放,戈壁滩变成了大花园。

      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我们把戈壁石填充至大棚墙体,利用其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强的特点,保证冬季农作物正常生长。沙培种植模式下,肥水实现回收循环高效利用,有效降低了用水量。”公司董事长李志红介绍。

      当前,公司已打造出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设施产业链。2023年底,6万枝“高原红”玫瑰鲜切花经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境后,运往吉尔吉斯斯坦,这是新疆地产鲜切花首次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这里种植的鲜花,采收后,24小时就能到达中亚。我们想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打开一条通往中亚,甚至到欧洲的鲜切花出口路线。”对于未来,李志红信心满满。

WechatIMG9.jpg

新疆百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红(左二)和员工在一起 张伟/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落户以来,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了统一收购和分红机制,帮助英吉沙县新建温室500座、拱棚1.12万座,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

      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山东西瓜、鲜花产业落户新疆的背后,是“组团式”援疆变“输血”为“造血”,以产业发展推动富民兴疆。

      同心聚力谋发展,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畜牧业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去年,博州肉牛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新疆天莱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莱集团)的一条肉制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投产,进一步丰富了肉牛全产业链产品。

      扎根博州阿热勒托海牧场20多年,天莱集团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瞄准国内中高端市场,打造“天莱香牛”品牌,养殖和繁育包括安格斯牛、海福特牛、新疆褐牛等优质肉牛品种,形成饲草种植及肉牛良种繁育、育肥、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

      “经过标准化屠宰加工,整头牛经济价值达12万元。我们的产品已进驻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一二线城市超市。”公司董事长张胜介绍道。传统肉牛产业焕发新生机,各族群众正一起“犇”向美好生活。

      2021年,“95后”青年马好亚·对山哈力回到家乡,成为天莱集团繁育场的一名营养师。“我们祖辈都是牧民,如今在这里,我学习到现代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前沿知识。看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对博州牛肉的高分评价,我非常骄傲。”

      畜牧业转型升级,是新疆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2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把脉定向,明确指出新疆“特长”所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加快九大产业集群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锚定宏伟蓝图,同心奋力前行。发展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在天山南北徐徐铺展。


山水相逢 深度交融情谊浓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不仅是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更是一份诚意满满的邀约。

      近年来,新疆旅游热度持续升温,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诗和远方”作桥,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集山、湖、林、草、湿地、冰川等原生态景观为一体,山清如洗、水碧如染、花草如海,成为无数旅人的向往之地。

      近年来,博州按照“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恢复最原始的生态,推行最科学的发展”原则,有序推进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赛里木湖景区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不仅如此,博州充分发挥赛里木湖景区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打造环州800公里旅游公路,串联起20多个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古城、古街,承载历史记忆,也展现时代新貌。

      游在新疆,总能听到“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的说法,所谓“风情”,在喀什古城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新疆唯一的5A级历史人文景区,喀什古城在实施综合保护治理过程中,采取一户一设计原则,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保留了古城原有风貌。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落户喀什,绚丽的舞台与古城民居交相辉映,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欢度中华传统佳节。

      漫步古城,花帽巴扎、坎土曼巴扎、木器巴扎、花盆巴扎等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红柳烤肉、酸奶粽子、馕坑肉等小吃的香气刺激着食客的味蕾。与此同时,咖啡厅、书店、文创店等现代文旅业态场景也屡见不鲜。传统与现代交融,千年古城风华正茂,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不同于喀什古城的土黄色,伊犁州伊宁市六星街内亮丽明艳的“多巴胺”配色建筑,另有一番风味,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和合之美写下生动注脚。

      从空中俯瞰六星街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正六边形街巷。街道深处,家家院落相依相连,汉、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13个民族的群众互嵌融居。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文化展览、特色餐厅、工艺加工等于一体的著名网红“打卡地”。

      除了六星街,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同样盛名在外。在马车“哒哒哒”的马蹄声和“叮当”的铃声中,观光者川流不息。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当地居民家庭,在庭院中品尝下午茶,跟着女主人学习制作传统民族糕点,沉浸式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疆各地推出了一批“文旅+”多业态深度融合项目,丰富旅游消费新方式,在促进旅游与文化、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亮点频频。

      “我觉得这片薰衣草比法国的普罗旺斯还要漂亮,面积还大!”9月底,伊犁河腹地喀什镇天山花海国家农业公园的万亩薰衣草迎来花开,导游李庆辉正带领游客前来观光。

      “企业刚入驻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经过7年接续建设,如今,园区薰衣草种植面积达2.2万亩,发展特色林果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花海果园。”伊犁天山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少春介绍道。天山花海深度整合花、果、田、山、草、居等多维资源,还建设了果品精深加工产业线,成为独具特色的一二三融合示范区。

      今年7月,景区内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中心正式开放,游客可一站式购买景区生产的薰衣草、水果等产品。这无疑是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山水相逢情谊浓,天山南北,游客如潮。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亿人次、旅游收入2967亿元,分别增长117%、227%,创历史新高。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喜看今日天山南北长歌奋进,新疆各族人民凝聚同心筑梦力量,赓续团结基因,广迎八方来客,延续“三交”情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1期

文:本刊记者 张伟

责编:哈布日图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