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气象万千满目新——“八桂大地展新颜”广西集中采访走笔之一
发布日期:2024-12-16

编者按

      6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杂志特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专栏,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报道民族地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深入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典型做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明悠久,历史厚重;山水如画,秀甲天下;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开放发展,联动世界……苍苍森八桂,奏响了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强音。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八桂大地各族儿女心手相牵,正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新时代以来,广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主线,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五个家园”,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8月23日至29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广西南宁、来宾、柳州、桂林,深入博物馆、工厂、社区、村寨等,品阅八桂山水人文,感知祖国南疆各族群众勠力同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风貌。

image.png

龙脊梯田深处的村庄 张伟/摄


寻根铸魂 历史有本有源

      早在80万年前,今广西地域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

      一场跨越万年的邂逅,诉说着桂林地区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进程的故事。考古工作者在桂林独山西南麓甑皮岩人生活的洞穴中,寻到距今约1.2万年的圆底陶釜残片、距今7000-8000年的碳化芋头碎块,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上万件珍贵文物,形成了我国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资料库。

      如今,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示着桂北地区古人类采集鱼虾螺蚌,并用陶器烹食煮制的“万年智慧”。在甑皮岩遗址展示馆的文物整理现场,父子岩、龙王庙、鳌鱼头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排列整齐有序。“这些陶器或源自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或源自长江中游彭头山、石家河等文化,实证了史前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付永旭介绍说。

      2000多年前,漓江与湘江的“亲密携手”,进一步加深了中原与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写下重要一笔。

      据史载,秦始皇派人修筑灵渠,沟通漓江和湘江,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军队粮草运输提供了保障。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自此,广西地区正式纳入大一统国家的版图。

      “灵渠不仅是沟通岭南、岭北的交通之路,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之路。中原先进的农耕、手工业技术传入岭南,大幅提高了岭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灵渠博物院工作人员讲解道。

      千年一瞬。如今,灵渠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小天平坝依旧牢固如初。古树苍翠,水流清缓,游人漫步堤上,孩童嬉戏水中,这条流淌千年的运河,持续滋养着各族群众。

      追根溯源,八桂大地各民族团结和睦、凝聚不散的基因密码,有本有源。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广西各民族参与缔造、巩固、发展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内,一枚小小的铜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件‘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铜印,是见证广西得名和第一次作为独立省级行政区的实物。”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道。

      铜印上的“驻泊”二字,意味着中央禁军的长期屯驻,说明了广西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重要作用。不止于此,于灵渠与大溶江交汇处兴安县秦城遗址出土的同心圆纹陶瓦当,具有浓厚中原文化气息的十二生肖纹铜鼓,“抗战必胜”小江瓷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展览的295件(套)文物生动呈现了广西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历史,必将永远铭记《大瑶山团结公约》的佳话。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内,一份73年前刻于石碑上的公约,书写着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团结情谊。

      “今后……共同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人民政府领导下,亲密团结,并订立团结公约六条,共同遵守不渝……”1951年,在中央访问团的帮助和指导下,金秀当地各族代表以立石牌的方式,订立《大瑶山团结公约》,并将其刻于石碑,盟誓遵守。石碑公约代代传,成为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成功范例。

      八桂大地,文明历史久远,团结基因深厚,为凝聚精神动能、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养分。


凝心聚力 发展如火如荼

      绿色康养、民族医药、螺蛳粉、智慧工业……一个个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助推形成广西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夏日炎炎,大瑶山空气清新,温度宜人,从翠绿山峦吹来的风,每一缕都带着清凉。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六上大瑶山,他在笔记中写道:“深山密林里遍地是财宝,‘靠山吃山’也许是山居民族更广阔的出路。”

      金山秀水,是以金秀。金秀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秀县)拥有1300余种原生态野生中草药。多年来,金秀县坚持“靠山吃山”,全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打响了“世界瑶都 康养金秀”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走进广西金秀汇萃本草瑶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萃本草公司)种苗培育大棚,五指毛桃、牛大力等药材植株长势喜人。基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农业大数据,进行种苗繁育的全程数据溯源和智慧管理,确保药材种植高效、品质优良。

      “我们将种苗发放给村民种植,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技术,还签订了回收协议,保障村民收益。”基地负责人黄良校说。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已带动周边乡镇5家合作社、8000余人参与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

      公司展厅内,药浴包、养生茶等产品琳琅满目,体验者众多。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深厚的民族医药文化底蕴,公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出足浴、泡浴等系列产品。目前,已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药浴产品生产线,年产药浴粉6000吨、药浴液1000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集“酸、爽、鲜、辣、烫”五味于一体的螺蛳粉,俨然成为柳州最有辨识度的名片。

      一碗正宗的螺蛳粉由螺蛳汤底、米粉及各式配菜组成,承载了汉、壮、瑶、苗、侗等多民族的味觉记忆,串联起浓浓的民族团结情。

      从“小米粉”到“大产业”,这碗“团结粉”摇身变成“致富粉”。2014年,来自福建泉州市的商人姚汉霖从螺蛳粉中发现商机,创办了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螺霸王”公司),其公司生产的螺蛳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远销世界各地,连续五年蝉联中国螺蛳粉出口额榜首,年产值达8亿多元。

“螺霸王”螺蛳粉生产线__采访对象供图.jpg

“螺霸王”螺蛳粉生产线

      “螺霸王”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吸纳当地1000余人就业,还辐射带动500多家农户从事螺蛳粉原材料生产,户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我在这里工作3年了,每个月收入5000元左右,还实现了嗦粉自由。”公司员工韦丽娜谈起工作,嘴角难掩笑意。

      10年来,“螺霸王”公司年产规模扩大了750倍,成为柳州螺蛳粉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柳州周边县区以村镇为单位建设养螺基地并种植水稻、竹笋、豆角、木耳等农作物,并配套建设酸笋、酸豆角、腐竹、米粉等原材料加工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活力。

      一个个区域产业集群科学布局,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持续为广西高质量发展赋能,共绘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图景。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柳州,这座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的工业名城,是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象征。从一锤锤敲出来的汽车,到如今的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悠悠岁月,记录着柳州工业成长的铿锵足迹。

      “滴滴滴——”一台装载机下线,柳工装载机智能工厂生产线响起提示音。按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智能化规划的目标,柳工投资20亿元建设装载机智能工厂,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平均5分钟便可下线一台装载机。2023年9月,工厂获评“中国标杆智能工厂”,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工厂。

      柳工智能装载机装配车间内,“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的智能物流体系高效运作——一排排机械手臂有序协作配合,巨型轮胎沿空中轨道移动至地面;一辆辆AGV(自动导引)小车在地面忙碌奔走,有条不紊地完成物料搬运……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写下生动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柳工装载机等“钢铁勇士”以其卓越性能和适应极端工况的能力,曾助力青藏铁路建设,解决海拔4500米以上工程机械应用的世界性难题,还服务于中山站、长城站和秦岭站,成为中国南极科考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绎了“大国重器”与地球极点的冰雪奇缘。

      一台装载机,半部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的柳工装载机,不仅是中国装载机的拓荒者,更是中国工程机械领域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播种明天;充满活力的工厂内,创新的火花点亮未来。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八桂大地,疾蹄步稳,欣欣向荣。


和谐融居 生活多姿多彩

      “酸鱼酸肉、油茶、糍粑、熏腊肉、辣椒酱……”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侯光祖家的餐桌上,摆满了汉、苗、瑶、侗、壮等多民族特色美食。

      一个家庭,四世同堂,五个民族,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在广西全区,像侯光祖家这样的多民族家庭超过160万户。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是这些家庭的幸福秘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

      多民族聚居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是广西第三大、柳州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汉、壮、瑶、苗、侗等各族群众4606户2万余人。

      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益华是村子里的第一位“移民”。4年前,他积极响应号召,带头搬迁到南站社区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被选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还喜结连理,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妻子先后开了两家快递店,生意生活都蒸蒸日上。“老家条件差,距离县城很远,眼下15分钟内就可以到卫生院、派出所、银行、农贸市场,生活十分便利。”吴益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结合多民族聚居特点,南站社区经常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百家宴、多耶、赛芦笙等活动,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让各族搬迁群众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汇聚起强大合力。

      搬得出、住得进,有收入、能致富,是保证各族搬迁群众融居发展的重点。走进南站社区内的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侗族刺绣、竹编制品、簸箕农民画、香囊挂饰等工艺品在基地工人的一双双巧手中诞生。“在这里工作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家里,也可以取件回家加工。”工人石培妮是南站社区居民,每月都有稳定收入,心底很踏实,晚上还可以和社区姐妹相约跳广场舞。

      “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已成为广西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夏日午后,尽管烈日当空,柳州鱼峰公园里,歌如海,人如潮,各族群众三三两两地聚在树荫下对唱山歌。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山歌,唱出了美好新生活。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多年来,人们因纪念和传唱刘三姐山歌而汇聚于鱼峰山下,以歌会友,鱼峰歌圩就此形成,吸引着广西各地及周边省市山歌手慕名而来,大展歌喉。

      “公园平均每天客流量五六千人次。不只是山歌,还有西北的‘花儿’、蒙古族长调民歌、川江号子、侗族大歌等,不同民族的音乐表演在这里交流融合。”公园管理处文化旅游科科长龙筠介绍说。

      唱山歌,交朋友,乐陶陶。如今,山歌飞出广西,唱进了网络直播间,鱼峰公园随处可见手机直播的场景。“每天直播3小时,每场流量大约50万人次。”拥有百万粉丝的苗族主播“山三妹”韦莉莉将山歌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直播表演。

      如今,已有200余人向韦莉莉学唱山歌,他们来自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地,大多是“00后”。鱼峰公园里,像韦莉莉这样的山歌手还有很多,传唱千年的山歌,在新时代涌动起青春浪潮。

      “那天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诉你,幸福是首歌。”一首动听的歌曲《幸福嘹嘹啰》,响彻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唱出各族居民的幸福新生活。

      蟠龙社区常住人口2.7万人,居住有汉、壮、瑶、仫佬等15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社区文体活动室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居民,每天聚在一起唱歌、写书法。

2024-4-8蟠龙社区三月三活动1(作者何立根).jpg

蟠龙社区“三月三”活动 何立根/摄

      八桂大地处处唱响民族团结“新山歌”。仔细聆听,歌声里的广西,各族儿女生活幸福,精神富足,快乐满怀。


以旅为媒 “三交”有声有色

      山水之壮美、文化之灿烂、人民之好客……八桂大地魅力无穷,令人心向往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代之后,“桂林山水甲天下”深入人心,岩壁和石洞内留下无数赞颂其美景的诗文。形若巨象,半枕漓水的象鼻山见证了桂林山水文化的源远流长,被誉为桂林“城徽”。2017年央视春晚南方分会场即设在此地,在阖家团圆中,全国各族群众和全球华人共享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秀。如今,象鼻山公园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河山信美,宾客尽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尽在桂林展现。

      近年来,桂林市创新推出“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模式,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动力。

      在桂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已融入印象刘三姐、象山景区、虞山公园、漓江游船等景区景点和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导览解说中。

      山是龙之脊,田是云中梯。乘缆车俯瞰群山环抱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气势恢弘壮观的龙脊梯田令人赞叹不已,近2万亩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穿梭云间,与村村寨寨相得益彰,将桂北大地的几何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展露无遗。

      如今,龙脊梯田这“首”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大地史诗,在新时代续写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篇章。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金字招牌,龙脊梯田附近村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种田就是种风景,种稻就是种幸福。”位于景区内的大寨村全村共入股886亩梯田到景区投资方旅游公司,不仅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入股享股金,当地群众还能通过梯田务工得薪金。“以前到了秋收只能得到些谷子,现在种田还有分红,真的很满足!”村民潘应芳开心说道。

      根据合约,旅游公司每年把门票收入的7%作为分红,返还村民。去年,共有9个村寨参与年终分红,总额高达1100余万元。自2003年以来,景区内的村寨集体年收入增长上百倍。

      潘德雄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工作,2012年回到家乡创办民宿,客房里住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他说:“民宿一年的收入有50万元左右,我的第二家民宿也在装修中,日子越过越好了。”

      扛起犁耙种田地,放下锄头搞旅游。龙脊梯田景区内,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成为黄洛瑶寨发展旅游的宝藏。2023年,黄洛瑶寨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在“龙脊梯田”品牌的带动下,黄洛瑶寨推出歌舞表演、长发梳妆等旅游项目。演出现场,两层楼的木质剧场座无虚席。来自广东佛山的一位小姑娘被演出深深吸引:“服饰漂亮,舞蹈美妙,以后还想来。”“一切都很新鲜,我特别喜欢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舞蹈,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来自西班牙的游客乔纳森·卡里洛边说道。

      一道道美丽的自然风光、一场场精美的歌舞表演,无不彰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13座鼓楼、11座风雨桥、2000多座吊脚楼,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的程阳八寨,享有“中国最大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之美誉。风雨桥上,侗家姐妹身着盛装,唱起婉转悠扬的歌曲;鼓楼前的广场上,一摞摞竹编食筐被送上木桌,向远方来客献上最隆重的欢迎礼……

image.png

程阳八寨风雨桥上,各族群众盛装待客来 张伟/摄

      作为今年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西唯一的社区型文旅景区,程阳八寨将和美村寨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描绘出各族游客都深深向往的诗和远方。

      夜晚来到金秀县长垌乡古占屯,篝火晚会热烈上演。民俗表演结束后,在当地各族群众的热情邀约下,游客们纷纷步入表演场地,合着音乐的节拍,共同跳起民族团结广场舞。手挽手,心贴心,舞出越来越大的同心圆。

      和谐的八桂,灿烂鲜活、气象万千。

      幸福的八桂,人心凝聚、团结奋进。

      壮美广西,“桂”在相融。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牢记嘱托,正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本刊记者 张伟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