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攒劲陇原 如意家园——甘肃省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略记
发布日期:2022-05-16

从地图上看,地处黄河上游、古丝绸之路“黄金通道”的甘肃,绵延千余里,宛如一柄玉如意镶嵌于祖国大西北。

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玉如意代表着吉祥安康、幸福圆满,是人们至真至诚、顺心遂意的美好象征。

甘肃,便是这样一个历史积淀深厚、孕育无限希望的“如意”家园。在这里,自然区划、地貌形态的多重交会,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融合,演绎着生生不息、光辉灿烂的陇原精彩。古往今来,甘肃始终是历朝历代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西北、经略周边、稳固边疆的战略要地。

时光辗转,岁月如流。当今的“如意”陇原,更是一个“攒劲”的陇原。

“攒劲”,乃“雄起”“爱拼会赢”“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西北话说法,有“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之意。当地人常用攒劲来赞扬对方优秀可靠、奋发向上、事情办得漂亮。

毫无疑问,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干部群众是攒劲的。他们心系民族团结进步这个“国之大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所有工作向此聚焦、向此发力,主动担当走在前、做表率的职责使命,不断推动甘肃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书写了陇原大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宏伟史诗。

攒劲陇原,活力迸发;富民兴陇,如意家园。

一个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正屹立时代潮头。


《最美乡村尕秀村 》 陈亚熙(甘肃省兰州市).jpg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新貌   陈亚熙/摄



牢记嘱托 

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奋进者

作为甘肃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和生命线工程,民族工作早已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600多万陇原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黄河两岸,“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驶过省会兰州的主干道,道路两侧随处可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醒目标语、宣传画和雕塑;

宣传队的身影活跃在草原牧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百场万人”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巡讲的现场,座无虚席、掌声连连;

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祁连山下到陇上江南,从甘南草原到河州临夏,“石榴杯”系列文艺演出一场接着一场,观众反响分外热烈;

……

2021年繁花似锦的5月,甘肃省第18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全省各地的主题活动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如今,在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陇原儿女以更往实里抓、 更往细里做的方式,发扬甘肃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到甘肃考察调研,并于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十分关怀甘肃各族群众,十分关注甘肃民族工作,对进一步做好甘肃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感恩奋进、阔步向前。

“确保全省民族工作始终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前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为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团结奋斗。”2021年11月,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全省各级各方面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推动新时代甘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在民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甘肃省率先制定出台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试点建设河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设立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和研究基地,实施宣传教育“石榴籽”工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深做细做实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是年金秋,受邀参加“媒体看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的本刊记者,与20多家媒体记者且行且听且看,从特色村寨的乡村振兴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和谐交融,从文化传承创新到绿色高质量发展,无不强烈感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团结奋进的丝路交响尤其动听,大美无垠的陇原画卷正在绘制。


信自强

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甘肃这片沃土之上,蕴藏着的历史文化珍宝延绵沉厚、多元包容,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滋养,有效推动着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乘坐“嘉峪关号”旅游专列从河西走廊最东端的武威市出发,不到6个小时就能抵达嘉峪关市。登上“天下第一雄关”关城,目之所及是顺势绵延、令人震撼的万里长城遗迹。

“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站在关城之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殷切嘱托。两年多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甘肃省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化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深入人心。

借由打造长城文化研究保护阐释高地,嘉峪关市探索了“文旅融合+民族团结”模式,向中外游客展示长城的丰富内涵,实现了保护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这个曾见证中央王朝经略西北悠久历史的枢纽之地,正与河西走廊各地市联创共建,努力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曾提到“凉州会盟”的历史佳话。故事就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古凉州武威。这些年,武威充分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着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宣讲“七进”等活动,营造出处处讲团结、人人促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

而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敦煌文化同样熠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三五”期间,甘肃成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并设立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创建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示范体系、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加快推进丝绸之路非遗博览中心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放眼全省,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木特藏戏等35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全省民族地区11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抢救保护整理出版《河州金石录》等9部古籍文献,河西走廊民族团结和历史文化的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些年来,甘肃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今年3月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的上线,这些非遗之美更得以从“云”端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如是指出。的确,当年红军长征足迹遍布这里的50多个县市区,在全省首批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中,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占到了一半。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依托红色资源,张掖市打造红色历史文旅大景区,陇南市创建弘扬红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甘南藏族自治州推动红色文化宣传样板工程……不朽的长征精神、西路军精神等正焕发出夺目的时代光芒。

行走陇原,品读甘肃。无论是伏羲画卦、敦煌莫高窟、张骞出使西域、凉州会盟、焉支山万国博览会,还是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卫国戍边英雄祁发宝、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的当世传奇,都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之源。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要在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出新意、下功夫、见实效。

2021年8月,澳门大学等7所高校的师生代表齐聚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新村社区,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发展。同年10月,参加中国—中亚妇女发展论坛的中外嘉宾走进兰州市陇原巧手馆,兴致勃勃地观摩各民族巧手匠人制作民族刺绣、编织、剪纸等作品 ……

这些活动的开展,得益于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十三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拨付1200万元,推动全省民族地区州县实现了“三馆”、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同时,由省民委牵头,每5年举办一次“石榴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4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3年举办一次“石榴杯”民族书画摄影展,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过程中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夯实思想文化基础的重要工作。在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策划与实践项目有序推进;在武威中小学校,诗词经典诵读成为各族学生晨读的固定内容;在临夏,“童语同音”计划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学前学会普通话;在酒泉,选派的支教老师赴民族地区乡村任教,开展普通话教育教学跟岗培训……

今年3月,省民委联合省财政厅印发《甘肃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进一步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保障。

大合唱《再唱山歌给党听》.jpg

2021年6月,甘肃省民委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


团结奋斗

做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梦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是推动甘肃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大底线任务。在4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改革发展都赋予了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生动诠释着“国之大者”。

“幸福的花儿漫山岗,新农村披彩妆,布楞沟今天变了模样……”歌舞剧《布楞沟的春天》演绎出黄土塬上的新希望。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乡族自治县的布楞沟村考察。彼时的小山村还处于深度贫困之中,几年过后,乡亲们欢呼“我们村变样了!”——山绿了,水来了,路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全力打造产业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人说到做到。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仔细询问全省脱贫攻坚进展。不久后,总书记带着对扶贫工作的关切,时隔五年再次考察甘肃,念兹在兹的还是陇原各族群众。

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凝聚人心。

追梦,圆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程中,甘肃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和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州县乡等各项工作,民族地区19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46.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迈入小康社会的甘肃民族地区,气象更新、势头更旺、后劲更足——甘南州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临夏州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河西走廊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 ……

“我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充满了期待,更充满了信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裕固族全国人大代表杨海蓉道出了甘肃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她的家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试点,现已完成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肃南人民坚信,有党和国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的利好政策,各民族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兑现“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的承诺。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唯一的边境县,也是全国首批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县。“我们世代放牧守边,如今牧民住上了定居房,几乎每户都有越野车,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牧区正在振兴!”亲历边境地区的巨大变迁,74岁的牧民党员那木德力自豪不已。当前,肃北正在实施新一轮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建设工作,草原必将变得更加亮丽,牧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风沙线长达130多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坚守在该县八步沙林场的6位老汉及其后人接续治沙,建起了20多万亩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荒原变绿洲,成为当地人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眼下的古浪,林下养殖、树苗培育、压沙治沙,乡亲们干劲十足,乡村振兴热火朝天。

安心定居的草原牧民,生机盎然的乡村……3000余幅摄影作品记录下甘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2021年底,甘南州民委成功牵头举办“民族团结杯”生态文明摄影大赛,让更多人看到了那片美丽的雪山草地,也让更多人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近年来,作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州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工作,目前成效显著。19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富有内涵,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甘肃各族干部群众正在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答卷,在确保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的同时,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凝心聚力 

做“一廊一区一带”建设的推动者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通道”,甘肃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推进“一廊一区一带”行动,逐步实现全方位嵌入。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成为陇原大地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廊一区一带”,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品牌”。

2019年,甘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精准滴灌,谋划打造出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和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以此行动为统揽,全省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入开展创建“七进”活动,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了新路子。

2021年7月,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联创共建观摩暨交流推进会圆满举办。类似活动办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在甘肃各片区十分寻常。

嘉峪关市的方特丝路神画主题乐园创新探索创建“进企业”;天水市挖掘了900多个“身边事、身边人”民族团结好故事用于宣传推广;定西市启动创建“一片一线”行动……“互观互检互评”现场,各地相互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在省民委指导下,2021年张掖市还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等签订省际间联创共建协议,进一步提高了创建工作“甘肃品牌”的含金量。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早有组织、有计划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省份之一,目前甘肃已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6个、示范县市区24个、示范单位27个、教育基地8个,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涉藏州县全覆盖,各县市区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高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不断涌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自觉行动。

随着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甘肃求学、工作乃至定居兴业,全省265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流动人口,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近年来,甘肃扎实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试点工作,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推动者——

临夏市社会福利院是一个由汉、回、东乡、保安、藏等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团结大家庭。近年来,创建工作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这里许多孤寡老人的“心门”。年近七旬的汉族老人王三个和东乡族老人马海麦提是室友,俩人已在福利院共同生活8年。“我们不是亲兄弟,却比亲兄弟还亲!”能够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安享晚年,两位老汉都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柏树巷社区的多民族志愿服务队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年轻人搭帐篷、运送物资、保障后勤,年长者拉警戒线、提供咨询、维护秩序。“疫情不退我不退,各族干部群众真正做到了并肩抗疫、共渡难关。”当地社区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在敦煌市沙州镇超过1万人居住的梨园社区,通过评选民族团结示范楼院,将支部建到楼栋里,同时搭建共享空间、邻里驿站,把社区打造成了各族居民愿意来、经常来的公共会客厅。“社区提供的贴心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我们也要为社区建设出份力,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好氛围。”居民马德福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甘肃省通过“一廊一区一带”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久久为功 

做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践行者

结合全面依法治省和平安甘肃建设,甘肃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花开盛世,金秋迎新。2021年9月,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禹广场彩旗飘舞。数万名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建县70周年,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厚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积石山县在内,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就是一次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甘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制度之基。

法令行则国治。甘肃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有效依法保障了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大局。

早在2017年,甘肃省就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实施意见,省民委还特邀多位专家学者逐项梳理涉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积极稳妥推动立改废工作,确保民族事务治理有法可依、与时俱进。

全国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赵娟,是临夏州民委政策法规督查科的一名干部。这些年,在赵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临夏州民族事务治理更加法治化、制度化、精细化,特别是相继与全国13个省市的37个市州签署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协议书,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事务治理下沉到基层一线。临夏服务管理的成效,是甘肃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流入地工作协作机制的一个缩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甘肃省民委严格落实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8年9月,白龙江畔的舟曲法官学院嘉宾云集,由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中华司法研究会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

选择在甘肃举办如此重要的会议,意义不凡。舟曲法官学院是全国法院系统首个被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也是西北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甘肃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甘肃依托舟曲法官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面向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组织开展民族工作法律法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切实增强了全省各族干部法治思维,使依法行政能力稳步提升。

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委会副主任道吉它是当地马背普法宣讲团的成员。每到冬天大雪封路,车辆难以通行,宣讲团成员骑着马也一定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送到每个牧户家中去。这些年,这个宣讲团穿梭在高原牧区,日均骑行30多公里,每年都要给群众送去上万份宣传资料。“让牧民群众更懂法、会用法,再苦再累也值得。”道吉它觉得自己的工作和付出很有价值。

在农牧区和城镇社区基层一线,还有数以万计像道吉它这样的普通干部。他们懂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会抓民族工作,在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已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甘肃普法成效显著,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民族政策法规网络知识答题、万人大宣讲等形式和载体不断创新,全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更加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再回首,甘肃繁荣发展的现实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向未来,甘肃更加美好的前景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

为攒劲陇原点赞!

为如意家园祝福!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4期

编辑:金向德 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