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亮丽内蒙古 大美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侧记
发布日期:2022-06-10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5月19日,是第12个“中国旅游日”,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于5月19日在兴安盟阿尔山市举办“中国旅游日”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场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内蒙古人游内蒙古”宣传品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提振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信心,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构建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jpg

5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迎“5 · 18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主会场⸺内蒙古博物院广场举办  中新社 刘文华/ 摄



政策春风  纾困解难  激发行业新动能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内蒙古文旅活动曾一度按下“暂停键”。今年,全区以精细管理、精心供给、精准振兴之策,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蝶变”。

“五一”小长假期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精心谋划“内蒙古人游内蒙古”主题活动,推出城市游、近郊游、乡村游,让人民群众“触摸”了久违的美丽风景,全区累计接待区内外游客532.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2亿元。

内蒙古从东到西横跨29个经度,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湿地、冰雪、温泉等多姿多彩,古迹、遗址、非遗等博大精深。可以说,内蒙古的自然景观壮美、人文历史深厚,美好的旅程贯穿于东西2400多公里的四季风光之中。

4月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深入各盟市开展文化和旅游综合督查调研,了解基层实际,指导各地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举措,在宏观上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治理体系,微观上对各旅游景区业态打造,以及景区深营销、景区智慧化、提升游客体验感等方面拿出举措,做深做实。这也是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贯彻落实自治区2022年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的一个基层探底。

今年,自治区将安排2000万元资金,推动商贸餐饮住宿业恢复发展;安排1.4亿元资金,支持重点旅游休闲城市、长城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旅游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安排4000万元资金,对当年创建成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列入备选名单的重点旅游项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给予一次性奖励;安排4500万元资金,支持文化和旅游创意商品店、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开发、驻场精品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园区、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等项目,同时减免部分税率,以减轻文旅相关企业负担。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计划推出旅游供给提质增效“七大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文化和旅游行业新的动能。

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96亿元,推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明长城小元峁段保护利用项目、包头市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等5个长城、黄河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重点打造10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精品村镇;创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滑雪旅游度假基地;提升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开展旅游休闲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塞上老街的提档升级;力争创建1家5C级、2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

推动黄河几字弯、阿尔山、额济纳等重点旅游优势区块率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度假功能;推选一批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金融支持文化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和全国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名录;推动金融机构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旅游投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助;编制《内蒙古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册》,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着力抓好“五项任务”,把握“四个定位”,到2025年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先行区、中国北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向北开放文化和旅游交流样板区。

一业带百业,百业促全局,政策优惠,精准纾困,内蒙古必将迎来旅游业的又一个春天。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构建融合新格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正在着力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

“这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最有力抓手和最有效载体。”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胡丰说。


2.jpg

舞剧《骑兵》海报


今年5月15日晚,内蒙古艺术剧院八楼排练厅,白墙红绘,明灯亮火。大厅内舞剧《骑兵》的演员们正在反复排练,为即将开启的巡演挥汗如雨。自2020年舞剧《骑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继而在2021年受邀前往国家大剧院上演,如今《骑兵》已经在业内及演出市场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

舞剧《骑兵》总导演何燕敏说,今年春天按计划本应该进入第三轮全国巡演,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暂停。但《骑兵》创演团队并未因疫情而停止工作,而是借此时机静下心来以更高标准对全剧进行打磨提升,努力使作品向着艺术高峰迈进。

近年来,内蒙古艺术剧院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倾心抓好艺术创作,助力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创作一批、复排一批、孵化一批、引进一批、学演一批、征集一批、规划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精品,修改提升了舞剧《骑兵》、交响诗画《我愿以身许国》、民族曲艺晚会《拉起四胡唱新歌》、新创杂技剧《美好生活》、漫瀚调组曲《温暖的几字弯》、交响组曲《绿色长城》、二人台呱嘴《抗疫情》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日前,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成功入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通过开展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展览陈列,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独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内蒙古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影响力,推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覆盖城乡  兴边乐民  公共服务暖人心

这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草原书屋和“鸿雁悦读”计划一体化改革,为旗县(市、区)配备流动图书车文化车,加快推进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智慧广电”建设,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为深入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激发全民阅读热情,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推出了系列活动。同时,自治区各地文旅系统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促进合理利用,不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非遗+文创”“非遗+数字化”“非遗+体验”“非遗+研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内蒙古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迷人光彩。

在阿尔山圣泉广场上,碧蓝如洗的天空下,当地居民与游客穿梭于数十个蒙古包之间,精心挑选喜爱的非遗手工艺品。

在锡林郭勒盟,通过“两加两带一引领”文化旅游模式,以乡村旅游带动贫困农牧民就业增收,参与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农牧民达到2500人左右,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行动、智慧广电提升行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使全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效果突出,人民群众不仅能够“安居守边”,还能“乐业兴边”。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双向赋能,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不断增强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示传播  交流互鉴  彰显文化软实力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在内蒙古博物院二楼大厅,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的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活动在此举行,“长城两边是故乡”展览开展仪式也同时举行。

在内蒙古博物院,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交融的魅力”提升改造展览正在精心布展。“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说,该展览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来确定主题脉络的。

2021年,内蒙古博物院先后在福建博物院举办“辽代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以及“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器成天下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等,主题文物线上科普视频、“国宝话长城”系列讲解、“文物中的内蒙古”等也在线上与公众见面,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加强同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依托“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平台,高质量推进“万里茶道”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化项目合作,推进跨境旅游持续升温。

2月11日,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了今年1月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指数榜单,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国际旅游宣传排名第七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性平台的合作,系统深入地宣传本土文旅品牌,进一步提升内蒙古文旅事业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版)》规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集中开展广告宣传、打造内蒙古四季旅游IP集群,着力提升“四季好风光   亮丽内蒙古”品牌影响力;在同程网PC端首页和APP端开设内蒙古旗舰馆;策划拍摄“行走内蒙古——文旅看中国”大型直播节目,开设《中华文明探源——内蒙古篇》专栏等。同时,将持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开展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构建自治区、盟市、企业三级宣传联动工作机制,按照“城市+核心景区+旅游廊道”的模式,打造立体式、多层次市场品牌体系,推动内蒙古文化和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来源:内蒙古日报    刊发时略有删改   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武峰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5期

责编:金向德   贾天粒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