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学科研20余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游斌,始终坚持立足科研教学岗位,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指引,努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助力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些年来,游斌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目前任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宗教研究创新引智基地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
游斌(前排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打造国家一流学科专业 讲述“学术中的中国”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宗教学正是其中之一。
在有着长期教学科研经历的游斌看来,中国宗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当代宗教学理论、世界文明积极成果、中国宗教悠久丰富的文明经验与当代实践的学科体系。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在参与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专业总体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游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建设,精心设计学校的中国特色宗教学课程体系。在各族学者、老师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将我国宗教中国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是做好教学体系设计的关键。近年来,游斌先后开设“宗教学经典选读”“‘一带一路’宗教文明交流史”等课程,在教学中探讨世界宗教的一般发展规律,加深学生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解。同时,他还采用“创新人文写作实验室”的方法,与学生一起编写人文科普类读物,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开辟交叉学科,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游斌尤其注重创新教学内容,编写高质量中国特色宗教学教材。这几年,他先后参与合著《民族宗教学导论》,逐步搭建民族学与宗教学相交叉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人文地理学与宗教学相结合,编写出版《基督教史纲》,入选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本科国家级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
“要注重中国经验与国际表达的有机结合,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与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中,游斌逐步摸索出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合作,指导十余名学生出国学习,着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坚持互鉴融合 讲好中国宗教故事
在长期从事中国特色宗教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游斌尤其注重对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的思考与探索,在学术研究上推陈出新,向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
作为曾入选哈佛燕京学者、富布赖特学者的中国宗教学研究专家,游斌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19年,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督教中国化视野下的路德文集翻译与研究”,同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督教中国化的经典、礼仪与思想研究”。目前,他已出版10余部学术专著,其中《基督教史纲》《希伯来圣经的文本、历史与思想世界》被海外出版社引进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在国际宗教学权威刊物发表,6篇论文被A&HCI论文数据库收录。
“中国宗教是中华民族展现有容乃大的胸怀,不断接纳世界各大宗教,并进行交流互鉴而形成的宗教。各民族的宗教传统,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中国宗教对话的经验,被游斌概括为“互鉴通和”。作为在新时代推进多层次文明对话的标识性学术概念,“互鉴通和”被前不久播出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采纳为分集标题。
基于对国际学术界宗教对话领域的理解,游斌将中国传统的宗教对话理念与实践相融合,提出“比较经学”概念,主张以经典互读推动宗教对话,以对话达成文明间的深度学习和互鉴。为丰富与完善这一概念,他创办《比较经学》辑刊,至今已出版10辑。 同时,他所著的《古代以色列的历史记忆与族群建构》一书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希伯来圣经的文本、历史与思想世界》一书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民族学、历史学和宗教学界引发良好反响。
积极建言献策 切实发挥高端智库作用
长期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致力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为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游斌积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家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言献策。
今年,游斌为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专门委员会“努力开创新时代宗教工作新局面”读书群进行“增进宗教界与信教群众‘五个认同’”主题导读;受邀主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基督教思想体系中国化教学课程设计”项目;多次为各级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政策;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民族宗教专题培训基地,10余次为高校辅导员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他着力“探索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宗教人才”的有效路径,参与创建北京市宗教工作基地,参与在江西、福建和辽宁等地设立实践基地,积极参与爱国宗教人才的培养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宗教工作部门的一致好评。
文/王卫平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