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青海湖以东而得名的海东市,东联兰州、西接西宁,被誉为“青藏锁咽”,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千百年来,海东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始终携手同心、砥砺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东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基础性事业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前所未有,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海东样本”,开启了新时代“河湟之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共创蓝图“一盘棋”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长期以来,海东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民族工作一盘棋”思想,推动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市委常委会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市委主要领导每年开展民族工作专题调研不少于2次;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加强统战部门干部配备,将市委统战部长由市委副书记兼任调整为专人任职,切实加强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责任体系和队伍支撑。
坚持民族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建立“精准施策、精耕细作、上下联动、全域创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市级财政每年落实创建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县(区)落实创建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有效确保机构稳定、人员充实、经费充足、运作有序,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共同发展“一股劲”
2016年8月23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冒着细雨,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看望村民,考察扶贫工作。这个新村是海东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涉及包括班彦在内的45个乡镇91个村,4606户近1.8万各族群众因此挪了穷窝,过上了好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东保持“创建初心不动摇、创建力度不减弱、创建步伐不停顿”的工作作风,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地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从简陋的旱厕到干净方便的农户无害化厕所,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土路到笔直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从房前屋后“乱泼乱倒、垃圾遍地”到干净整洁、姹紫嫣红的美丽乡村,……海东各县区一个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成为流动风景线,一个个文化站、图书馆、体育场人头攒动,处处旧貌换了新颜。
随着高质量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了一批文化广场、射箭场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建设等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六县区城镇建成区的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坚定迈向了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中,化隆县群科镇、民和县官亭镇等乡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循化县街子镇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乡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同时,海东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紧盯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重点工作,切实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海东。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8.5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自治县顺利摘帽。尤其是拉面经济带动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经营性收入141.3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67.2亿元。培育壮大的青绣产业成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富民产业,成为海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名片和宣传推介海东的新窗口。同时,深入推进家园绿化行动,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春秋两季百万人次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撂荒地整治等,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家园成效显著。
文化认同“一条心”
如今的海东,随处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标语、图画和雕塑等,文化广场上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生活中大家团结和睦、互帮互助,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全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谐理念教育“四项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针对18万海东人在外经营拉面产业的特殊市情,海东连续5年开展民族政策进拉面店活动,教育引导拉面人守法立德、诚信经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服务当地群众。
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循化国际黄河抢渡赛、乐都国际射箭精英赛、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为代表的海东体育赛事,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青海年·醉海东”、河湟文化旅游节、三川纳顿节、青稞酒文化节、“相约平安”艺术节、丹麻花儿艺术节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柳湾彩陶、喇家遗址、威远镇民俗文化5A级景区和佑宁寺、瞿昙寺、夏琼寺等“河湟文旅金名片”引来八方游客……海东不断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耕读传家、崇德尚美,团结互助、守正笃实,艰苦奋斗、勇闯天下”海东精神的鼓舞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典型引领“一面旗”
选树典型、示范引领,成为海东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创建工作中,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培养、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目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十世班禅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乐都区下营藏族乡、乐都区城镇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和威远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乡、平安区高铁新区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马乙四夫、嘉仪·洛桑公却三排、王国龙、马春虎、陈玉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凝聚团结力量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到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成为各族干部群众身边的榜样。
“绳子湿了能拧得更紧,人心齐了能办成事情。”乐都区下营藏族乡的变迁印证了当地这句谚语。如今,乡里绿树掩映着崭新的民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果樱桃、绿壳鸡蛋等特色产业成果丰硕,射箭等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各族乡亲们的心连得更紧了。
多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坚持开设《中华大家庭》等专题教育课,让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校园里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比比皆是。
热心公益的民营企业家韩兴旺、心系百姓的农民“法官”冶振英、情暖孤残儿童的保育员马小英、守护一方平安的好民警多杰太、乐于助人的农民工韩维林、爱国爱教的僧人格桑措尼和阿訇马千文……积极传递正能量的海东人接续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强音。
示范引领,催人奋进。用心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东故事,无不令人动容。在海东市奋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的新征程中,170多万海东各族儿女正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文/中共海东市委统战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龙慧蕊 实习生 杨卓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