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道中华|为什么它会成为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发布日期:2022-10-27

1.png

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分上下两篇,包括《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81章,5000余字,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领域,文义深奥,包涵广博,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等,其蕴含的智慧宝藏采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的《道德经》是全球化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据统计,《道德经》一书在全世界已经翻译成94种语言,有近2000个版本,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可以说,老子的智慧已经播撒全球,泽被全人类。正如《国际道德经论坛宣言》所说:“道通天地,德普人间。东方先哲,深悟道德经之奥义;西洋前贤,盛赞五千文之远瞻。”


智者老子 其犹龙乎

据《史记·老子列传》等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史称老聃。一般认为老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王朝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吏,以博学而闻名于世。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天下战乱频繁,社会急剧变革。他看到王室日益衰败,遂离周隐去。

传说老子西游至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一说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老子遂著书上下二篇,5000余字。因其书“言道德之意”,后世奉之为《道德经》。关于这个传说,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子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位古圣先贤,他们差不多生活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年岁略长于孔子。据《史记》等典籍记载,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曾多次千里奔波,专程问礼于老子。老子热情招待,教之以大道礼乐,赠之以警世名言。

孔子叹服于老子的智慧学识,认为老子是像龙一样的存在,他向弟子感叹道:“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2.jpg

▲文徵明《老子像》(局部)。(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微信公众号)


“道”的观念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73次,“道生万物”“道法自然”是该书的思想精华。

老子最早提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老子所说的“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混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自然法则;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因为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

老子不仅提出“道”的观念,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老子认为,大道无形无名,却蕴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是自然而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老子首先提出和阐释了“道”的理念,以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取代殷周天命神学观念,为中国学术思想突破原始宗教神学的桎梏,上升到哲学层面奠定了理念基础。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哲学突破,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现代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在其《论道》一书中论述:“每一文化区都有它底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

可以说,老子最先提出的“道”的观念,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和源动力,在世界文明史上亘古常新,永不寂灭。老子也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哲学之父”。

3.jpg

▲唐代石刻道德经幢。(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微信公众号)


无为而无不为

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所谓“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之术,是中国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老子学说中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汉初诸帝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减税、减徭役、贵粟等,使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此后历代皇帝都重视从《道德经》中汲取治国治身的智慧,北宋太宗皇帝曰:“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明太祖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可见历代明君对老子治国理念的推崇。

4.jpg

▲2017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十五),纪念老子的仪式在河南洛阳老君山举行。(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辩证之美

辩证思维是老子思想的精华。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老子》一书中,用了诸如美丑、有无、贵贱、难易、大小、长短、高下、先后、生死、胜败、亲疏、刚柔、强弱、祸福、荣辱、善恶、阴阳、昭昭昏昏、察察闷闷等70组概念,概括事物之间矛盾对立的普遍现象。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用简捷的语言,敏锐地指出矛盾双方都是以各自的对立面为条件而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同时产生,同时出现,“相反”又“相成”。

老子又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立双方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即所谓的“物壮则老”“木强则折”,这是普遍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循环往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的道。

同时,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的辩证思维跨越了时空,充满了朴素的辩证之美和理性的光辉。这一思维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是指引人生的明灯,明白了世事无绝对,便能做到静观花开花落,云淡风轻。

5.jpg

▲知名哲学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译注的《道德经》。(中新社发 阚力 摄)


月映万川 以道相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先贤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自其产生起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道德经》一书自诞生以来,便被奉为经典,被历代学人哲士反复注释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韩非子以法家思想解释,鸠摩罗什以佛教中观论解释,自古及今,注者纷纭,如繁星灿烂。

对老子之道的解读,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学者而出现不同的注译,却如倒映于每条河里的月亮,表现出同样迷人的光华异彩,月映万川,理一分殊。

和谐社会,以道相通。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历经两千年的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核心理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思维方法、审美情趣以至民间习俗,无不深受道的教化和影响。老子的智慧也早已漂洋过海,在异域落地开花,启迪众生。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古今十大作家,中国作家老子名列榜首。

6.jpg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老君造像。(中新社发 储永志 摄)


(原文于2022年3月18日刊发在《中国民族报》,内容有删减。作者汪桂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汪桂平 马杰

编辑:刘雅 排版·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