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立足首都优势 着力打造教育实践基地
发布日期:2023-01-1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北京市积极探索依托博物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有效路径,首批31家博物馆列入该项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计划,成为北京市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强有力抓手。


找准定位 精心谋划

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为明确目标,结合全国文化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同步谋划、相融互嵌,明确提出要率先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市委市政府专门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和展示体验基地作出部署,明确要求要以增强文化认同为重点,发挥好首都博物馆、蒙藏学校旧址等阵地作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游钧同志要求相关部门提高政治站位,抓住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契机,以首善标准打造教育实践基地,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文物背后鲜活事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并亲自带队先后赴首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西藏文化博物馆等单位进行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参观特色展陈,部署推动在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提升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民族宗教委、市文物局等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展深入调研,一致认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本身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北京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典型缩影,为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北京有200多家博物馆,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天基因,公共服务效能显著,社会关注度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博物馆率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从而为“博物馆之城”建设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为增进北京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上的自觉认同提供平台、载体和依托。按照这一定位,形成了在博物馆率先打造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思路、推进步骤和实施方案,标定了北京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高度。


突出主线 全力推进

精心筛选比较选择打造对象。为把博物馆建设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之作,市民族宗教委会同市文物局、市博物馆学会,从全市204家在册博物馆中,综合梳理出31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基础条件较好、合作打造意愿积极、建设论证充分的博物馆,拟列入首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计划,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强有力抓手。

发挥特色优势构建工作矩阵。北京博物馆资源丰富、主题丰富,首批31家博物馆中,中央部委所属博物馆9家、市属博物馆12家、区属博物馆6家、非国有博物馆4家,其中既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题材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也有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史的国家级大型综合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既有主题突出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又有特色鲜明的市属专题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还有反映地域文化的密云、延庆等区属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燕京八绝博物馆和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涵盖了不同属性、不同层级、不同主题,点面结合,彰显各自特色,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有氛围的规模效应,纵向、横向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矩阵,构建首都文化中心“新地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金名片”。

围绕工作主线确立建设目标。为紧跟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紧扣新时代战略部署,更加有力地推动新时代首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市民族宗教委在前期调研工作视频会以及与博物馆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各博物馆彰显共同体元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对文物的讲解、展陈展示等内容上要广泛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完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的实物、资料、场地或配套设施,要采取软目标和硬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吸引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参观学习,特别是服务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等重要活动,制定专属路线,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教育,确保丰富的首都文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实践作用,推进首都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着力打造 建设品牌

协调联动,聚焦发力。将打造教育实践基地作为一项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展示宣传系统工程来抓,由统战工作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聚焦主责主业组织实施、文物工作部门通力合作,将打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财力和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逐个单位逐个项目对接打造,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增强各族群众吸引力,确保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市民族宗教委筹措650万元经费用于支持31家博物馆开展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促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加强指导,提档升级。发挥首都人才多高校多的资源优势,选派专家及时与31家博物馆共商培育提升具体工作,开展专题培训,分类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辅导,重点在展陈内容、解说员培训、线路设计等方面,打造适应青少年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不同群体的“套餐”式服务模式,探索沉浸式、体验式宣传,增强宣传教育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时,加强学术研究,组织专家深入博物馆,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历史经验和历史贡献的研究阐释,挖掘文物背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典型推广,率先示范。打造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的创新举措。基地打造工作将在今年底前进行验收,对达标者命名并授牌“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确保首批打造的博物馆成为教育实践基地的标杆,发挥“头雁效应”,示范引领景区、企业、学校等领域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持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作者: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