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吉林省各族干部群众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打造吉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升级版。
全面贯彻落实 凝聚发展动能
完整准确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第一时间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确定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一系列贯彻落实举措。全省各地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党组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组织学习传达大会精神,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将大会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干部教育学院主体班次,推动学习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相关优质课程。
制定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举措。省民委制定《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的工作方案》,从传达学习宣传、开展教育培训、推进研究阐释、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等4个层面制定25条落实举措,将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传宣讲。依托国家民委“一报两刊”、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在“吉林民族宗教”微信公众号,开设“吉林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专栏,指导各地全面依托“报、网、端、微、屏”等多平台,持续扩大宣传范围,组织受表彰的模范代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县已开展229次宣讲,受众10余万人次,各级主流媒体宣传270余次,全面弘扬榜样精神。
2025年上半年,吉林省将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筹备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总结交流5年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安排部署全省民族工作任务,形成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入开展创建 营造浓厚氛围
坚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举措。积极搭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台,全省共有5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024年,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评选等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对标对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组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工程,升级7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载体。举办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支持长春市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指导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制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决定》,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十大行动”,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陈,升级打造“边境民族团结示范长廊”,以实体化宣传促进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坚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印发《吉林省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标准(试行)》,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性平台作用,探索设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不断构建有利于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在全省首批设立10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站”,不断加强服务保障工作。
持续加强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编制工作,梳理评估涉民族政策法规,稳妥有序推进法规立改废释和政策调整完善。
多举措促“三交” 绘最大同心圆
加强民族交融理论研究。充分运用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民族历史研究学术资源,高质量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吉林卷》编纂工作,将其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工程。发挥延边大学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的平台优势,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学术论坛。
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扎实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制定行动方案,推动“六项行动”走深走实。部署实施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全省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支持社区开展工作。深入开展各族青少年“艺”心筑梦主题交流活动、“中华情边疆行”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同吃、同住、同学习中架起友谊桥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打造融情驿站。
加强民族工作合作交流。响应国家民委关于开展跨区域交流倡议,与辽宁、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建立跨区域民族工作沟通联络、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和工作保障机制,加强在“三项计划”方面的深度合作,广泛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合作交流,推动区域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下一步,吉林省民委将联合团省委开展“铸牢共同体·筑梦在吉林”青年助力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吸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志愿者和广大青年学生到吉林来,开展“青春向北”交流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吉林省即将召开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游、讲解员大赛,指导延边州高标准做好延边博物馆全国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
齐心走共富路 携手谱新篇章
精准落实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重点打造边境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施惠民项目,精准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亿元,实施沿鸭绿江、图们江以及西部科尔沁草原特色村镇廊带建设,成为吉林省边境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强力引擎。组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村寨提升工程,升级打造50个民族村寨,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阵地。
着力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印发《千村示范创建+打造民族村寨实施方案》,培育、扶持一批示范村,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开发“郭尔罗斯”牌马头琴、“花之语”立体手绣饰品、“冰湖腾鱼”鱼皮画等民族工艺品牌产品,服务壮大冰雪旅游产业。
下一步,吉林省将加快推动边境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和民族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作用,科学编制“十五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支持“一州三县”和边境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G331”国道大力推进边境地区“五个共同”长廊建设,深入开展和美村寨建设行动,赋予边境民族地区发展以“三个意义”。
植根中华文明 共筑精神家园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活动全过程各方面。结合群众体育赛事和民俗节庆,将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惠民演出送到基层社区和边境一线,与基层各族群众同频共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全省拥有5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在全省打造50所“筑基”工程示范学校,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成立“红石榴”社团、开设“同心筑梦”大讲堂、开展“五个一”主题活动、组织青少年交流活动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推动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全省中小学实现国家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大力开展推广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系列活动,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下一步,吉林省将高标准办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吉林体验项目,联合民族文化宫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巡展。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使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冯庆忠
作者为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