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土地”。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实施“三项计划”,积极搭建交流“新平台”、共筑互嵌融居“新家园”、拓展文旅“新赋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搭建青少年交流“新平台”。积极搭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互动、线上和线下互补、“学”与“游”有机结合,成功举办“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蒙沪手拉手·中华一家亲”“蒙川情深·解惑天府”等各族青少年暑期实践活动112场次。与各地学校签订“手拉手”活动结对协议23项。全市8000多名各族青少年结为好伙伴,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中互学共进、交流共融。充分发挥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馆、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宝音德力格尔事迹馆、川井国防教育基地等的积极作用,组织2000余名各族青少年开展手拉手进军营、进哨所、共同边境巡逻等系列活动40余次。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交流活动550场次、覆盖超过67万名青少年。
建设互嵌融居“新家园”。加快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的社区环境,创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全市652个嘎查村、149个社区全部建成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党群服务中心。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认领民生实事项目、“微心愿”,协调投入资金为民办实事。针对边境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在边境地区探索“流动化服务”牧区社区治理模式,制定社会救助、医疗报销、养老保险、畜群疫病防治等60项流动服务事项清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深化“一校、一户、一业、一队、一车”强边固防特色载体,党政军警民齐心协力构建亮丽边防线。建立“1+11”(即1个零工市场带动11个城乡零工驿站)覆盖全县零工服务体系,促进各族群众就业。组织各类招聘会210场,提供58000多个就业岗位。深入实施校园固本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幼儿园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育教育全覆盖,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5400个。持续开展“8+N进”活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千百工程”和“边境石榴籽家园建设”工程,累计培育5个国家级、58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五社联动”项目试点为抓手,打造16个互嵌式发展试点社区。
拓展文旅“新赋能”。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并不断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致力于让文化旅游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创新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主线工程”,编创主题歌曲18首、主题剧目12台,设计制作文创产品33个,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5个,举办主题活动141场次,建设传习场所14处,打造主题公园、主题广场16处,打造主题场馆20处,建设同心创业就业街区10条,开发精品研学路线30条。形成以“渡·阴山”IP为核心的城市文旅品牌,推出自驾游、乌兰布和沙漠有机徒步之旅、边境民俗风情游等7条旅游代表线路。推出“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等沉浸式演出,举办“爱我中华”“总书记来到我家乡”“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大美北疆 美术馆之夜”“走西口”等专项展览20余场次,开展非遗文创展示体验等主题活动50余场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民委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