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黄河颂歌, 为何如此激荡人心——关于音乐诗剧《大河》的对话
发布日期:2023-01-13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文学史上从不缺少以黄河为主题的诗歌,但依然写不完它雄伟壮观的自然气势,道不尽它底蕴深厚的伟大民族精神。尤其难忘1939年,一曲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一代代文艺创作者为黄河矗立起座座精神丰碑,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不久前,以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长诗《大河》为文本,采用大型交响乐结构创作而成的音乐诗剧《大河》问世,新时代的黄河颂歌再添经典。10月5日晚,《大河》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成功首演,引起广泛关注。如今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大河》这样的优秀作品?它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怎样的启示?近日,围绕上述话题,记者对话该剧总导演吴庆东。

1.jpg


记者:作为中华文明的温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图腾,塑造着自强不息、勇敢坚毅的民族气质,也培育了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品格。自古以来,黄河都是伟大的创作题材,不少歌颂黄河的文艺经典流传至今,它恒久地激发着我们的创作激情。那么,此次选择长诗《大河》编创音乐诗剧,缘由何在?

吴庆东:2018年1月,诗人吉狄马加在《十月》杂志发表诗作《大河》,引起巨大反响。这是一首近300行的抒情长诗,吟咏的对象正是黄河。为黄河作诗,是吉狄马加先生一直以来的心愿,其诗情与他多年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工作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也曾深入考察过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历史文化。基于此,《大河》所传达的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与中国精神的赞颂,更为情深意切、意味深长,也使得这首诗的气质绝无仅有,有别于我们以往读到的许多黄河“颂”。

作为当代长诗经典,《大河》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不直接点明黄河流域的任何地名,而以时间、光等抽象意象传情达意,摆脱对黄河的客观描绘,超越情感上的直抒胸臆,使其成为一条由诗人的自我认知、感悟、审美和价值观混合而成的诗性、灵性兼备的大河。在虔敬的诗的语言中,我们读出了这条大河的庄严、母性的伟大,也感悟着诗人反复传递的赞美生命、敬畏自然、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它是一首世界性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诗作,是诗人献给这个伟大时代的杰作。我想,这正是作品最动人之处,既有对一个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的叩问与书写,也是向这条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之河的致敬与礼赞。我们通过这首诗回溯黄河历史,探索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以期完成艺术创作与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交融,最终便诞生了音乐诗剧《大河》。

2.jpg


记者:正如您所说,从长诗《大河》到音乐诗剧《大河》是一次创造性转化。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艺术创作过程?

吴庆东:长诗《大河》的结尾写道:“请允许我怀着最大的敬意,把你早已闻名遐迩的名字,再一次深情地告诉这个世界:黄河!”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是诗人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2021年6月,我们开始筹备这部同名音乐诗剧,8月我和作曲家郭文景、中国歌剧舞剧院领导及同事等一行赴青海三江源头采风,近距离感受黄河。高原之上、苍穹之下,再次吟诵长诗《大河》,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今年1月,《大河》进入创排阶段,直到10月正式与观众见面。

时长90分钟的音乐诗剧《大河》,融合民族特色乐器,综合文学、声乐、戏剧、舞蹈、当代视觉等多种表现形式,对诗作《大河》完成了一次艺术的再创作。我们采用两条主线并置的结构方式,一条主线是空间的——黄河从源头青藏高原,自西向东奔向大海;另一条主线是时间的——人类从远古时代走到现在,再走向未来。整部作品以长诗的内容为解构基础,将16个自然段落划分为序曲、水之源、春之孕、和之邦、天之籁、海之问、尾声等7个乐章。每个乐章对应一个音乐主题,其间穿插长诗《大河》的文学段落。音乐既是全诗主题意象的叙事和抒情,也承担了一部分语言叙事功能,虽然对原诗文本采用并不多,但依然能够凸显其文化深度和思想厚度。

音乐诗剧《大河》分为交响乐版、大剧场版、巡演版3个版本——交响乐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作品,已成功首演。大剧场版在交响乐版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当代舞台科技手段,增加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场景、内涵丰富的舞美布景和寓意深刻的服装道具,已于10月中旬完成首次合成试演。大剧场版成熟后,将进入“为时代放歌”全国巡演阶段,之后还要走出国门,与各国以大河文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展交流互鉴。

3.jpg


记者:音乐诗剧《大河》充分融合声乐、民族器乐与现代交响乐,使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实现了1+1>2的艺术效果,带给观众丰富而深邃的听觉体验和遐想空间。那么,主创团队特别是音乐创作的思路是什么?

吴庆东:其实音乐诗剧《大河》的作曲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创下了作曲家郭文景先生的最快创作速度纪录。伟大的母亲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赋予他的创作以坚实的立足之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交响乐是一种国际性的艺术语言,它与长诗《大河》的融入式结合,契合了诗人“向世界说出黄河的名字”的宏愿。但音乐诗剧《大河》摆脱了器乐与声乐之间的旋律伴奏关系,运用复调思维加强了音乐的力量。简言之,诗剧虽然使用了西方创作技法,但音乐语言仍然是中国的,做到了为我所用、落地生根、转化创新,充分彰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整体来看,音乐诗剧《大河》的音乐自成一体,是诗化的、散状的,没有采用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而是随着诗歌在空间、时间维度的延展,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营造。比如,开篇的合唱突出意境,中间乐章的合唱充满力量感,艺术表现层次很丰富。

在音乐诗剧《大河》的不同乐章中,由于对黄河流域、水域、地理、人文、风情的呈现各异,使得音乐充满张力,形成了对比、紧张、转换等戏剧性的效果。比如,在黄土高原段落,一曲陕北信天游《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贴切地勾勒出黄河桀骜不驯、高天厚土的农耕文明的景致,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郭文景先生对音乐的形式和语言都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尝试,在整部作品中民族音乐不是装饰和配角,而是作为正式成员加入了交响乐团,竹笛、唢呐、笙、筝、阮等民族乐器以各自独特的音色为交响乐注入了生命力。这是中国的声音,也是世界的音乐。

声乐、民族器乐与交响乐队的完美配合,塑造了中国化的音乐风格,在听觉体验上达到新高度,彰显了中华音乐艺术的极高造诣。比如,第五乐章中竖琴与排箫的二重奏,营造出唯美的意境;精心设计的尾声前的排箫独奏,有如天籁之音,表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积淀、永续发展的审美取向。

4.jpg


记者:用音乐与戏剧形式歌颂黄河并不罕见,光未然和冼星海珠联璧合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标志性作品,给曾处于危亡时刻的中华民族以极大精神鼓舞。新时代的音乐诗剧《大河》在艺术呈现方式上又有怎样的新意?

吴庆东:《黄河大合唱》是交响合唱作品,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确为时代经典。而我们的音乐诗剧《大河》则在灯光、服装、造型、舞美上都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赋予7个乐章以7幅画的视觉意象,打造出极具中国审美意象的美学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我们追求“含有不尽之意见于景外”的视觉效果,把简约、富有戏剧性、颇具当代质感的舞美装置与充满变化和层次感的光影相结合,将长诗中的写意意象通过具象传达出来,并转化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为观众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另外,我们还尝试让乐队和声乐演员离开固有位置和抛弃程式化表演,与舞美、服装及道具充分融合,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概念,构建起诗、剧、音乐和观众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完成了极富戏剧意味的表达。

在服装设计方面,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同时大量采用现当代的服饰语汇,使之与舞台整体视觉融合呼应,带来一种东方韵味的审美呈现。

当然,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创作者,必须站到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之作。在创作音乐诗剧《大河》的过程中,我们观摩学习了众多前辈创作的黄河题材作品,除《黄河大合唱》外,还有张羽军、姚勇编创的组舞《黄河》,黄定山导演的歌剧《天下黄河》等,可以说收获颇丰。在中国音乐诗剧创作呈现多元发展良好态势的当下,我们惟有与时俱进,用更具时代感的编排和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


记者:涛涛黄河奔腾不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想象,也因此长期出现在我国无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品中。作为我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黄河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音乐诗剧《大河》是如何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

吴庆东:正如长诗《大河》写到:“在离你最近的地方,那些不同的族群/认同共生,对抗分离,守护传统……”这便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时代,黄河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就在去年诗剧《大河》开始创排之际,国家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彰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音乐诗剧《大河》正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所作出的具体努力与实践。我们希望通过用心用情用力的艺术创作,阐释好黄河故事的历史与当代、自然与人文、精神与现实,打造史诗级音乐诗剧。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用文艺的力量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也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追求。长诗《大河》恢弘的行文风格、深邃的话语表达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引发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共鸣,我们希望音乐诗剧《大河》也具备这样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如果说《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承载着民族救亡的大义,改革开放主题作品中的“黄河”表现了中国的腾飞与崛起,那么当今这个时代的“黄河”则代表了中国崭新的世界形象。我们发自内心地深情赞颂黄河,也希望以“黄河”为载体,润物无声地向世界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发展之美。为此,我们集合了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包括作曲家郭文景、声乐指导田彦以及戏剧构作尹相涛、舞美灯光总设计任冬生、舞美设计王立峰、灯光设计刘传龙、服装设计阳东霖、视频设计杨东亮、造型化妆设计孙艾娜、道具设计喻言、助理导演沈钰哲、执行导演王潜、指挥金刚等在内的优秀艺术家,精心打磨、精益求精,终于有了这部音乐诗剧的精彩呈现。

可以说,好的时代、好的作品加上好的团队,让我们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80多年前,一部《黄河大合唱》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救亡图存、拼搏奋进;80多年后,当音乐诗剧《大河》在中华大地上演之时,也一定会焕起同样强烈的情怀与信念。

最后我想说,愿音乐诗剧《大河》不负诗人,不负诗作,不负使命,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受访者: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音乐诗剧《大河》总导演吴庆东

采访:本刊记者 张伟 王怡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