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道中华 |在年轮里安家——中国人的四时礼仪
发布日期:2023-02-07

微信图片_20221106141017.jpg

今日立春


立春,是时序轮转、日夜更迭的漫漫光阴里具有仪式感的一天。对我国古人而言,春耕如晨钟,秋收似暮鼓,立春之日寓意盛大。


640 (12).jpg


中国人观察并确定了一岁之内的节令更替、岁时变化,让枯燥的时间有了自然的观照,也有了节奏的变化。


中国的岁时节令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仪式行为,无数家庭生活都遵循着岁时年轮的轨迹与仪规。在标好了刻度的时间中,人们循着春、夏、秋、冬的轨迹过了一年又一年,以各种各样的仪式过着寻常而有意义的日子。


从时间节点的角度来说,现实生活里传承的岁时节令一般基于两种历法: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夏历,民间也称其为阴历或是农历;一种是当前国际通用的公历,民间也称其为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新月)、望(满月)、两弦(半圆月)。阳历有很多种,并不单纯指我们现行的公历。


阴历是以月球绕行地球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


我国的岁时节令礼仪既包括以自然观察为基础、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的农耕生产生活,也包括凸显人文特质,以春节、元宵节等为传统节日的全民性节庆生活。


640.jpg

▲二十四节气。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性与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


比如,《礼记·月令》中对于孟春之月的记述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时间的特性;其二,气候与物候;其三,天子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四,节气日及礼仪活动;其五,其他重要的礼仪活动;其六,应该施行的政令;其七,禁行的政令;其八,如果不按时令行事的后果。


可以这样说,四时礼仪是中国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间标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和谐共生之上。


此外,中国传统社会循行的岁时节令,是以年为循环基础的时间标尺,因此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形成了节日体系。在每个时间节点,人们都会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展开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可以说,每个岁时节令都有自己特定的“过法”,其中包含专门的仪式、饮食、服饰、娱乐乃至社会交际活动等等。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的世代之家在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中,过着平凡却又极具仪式感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世代传承,而这也正是四时礼仪的文化深意所在。


春季:迎春助阳


东风徐来,万物生长,从孟春、仲春行至季春,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二月初到五月初。期间大地回暖、阳气上升,还会度过诸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所以春季的节气生活围绕着迎春助阳展开。


立春时节,民间有春神祭祀与迎春仪式,比如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九华立春祭,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雨水前后的元宵节是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唐宋以来女性是城市元宵夜的一道风景,她们或登楼赏月看灯,或走出家门走桥玩耍;惊蛰一般被视为是春耕开始的日子,第一声春雷在农人们眼里很重要,可以推测未来天气和收成情况;春分日处于春季中间,古时最盛大的祭祀活动是作为国家盛典的祭日仪式,明清两朝春分祭日的场所即是现存于北京的日坛;清明是集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间标尺,是极为重要的祭扫时间,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的习俗,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春播、蚕事、开渔等农事活动密集,人们忙于劳作,也会祭祀仓颉、龙王等以期获得好的结果。


640 (1).jpg

▲在浙江省衢州市九华乡妙源村,村民会在立春这一天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人们用最朴素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形成了流传千年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立春祭”。图为24位少男少女向春神敬献祭品。(许军 摄)


640 (2).jpg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三灵村,农民在田间劳作。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随着气温回升,各地农民忙着春耕春管,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忙碌景象。(吴耀荣 摄)


640 (3).jpg

▲清明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志愿者在湖南革命陵园祭扫烈士墓,表达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之情。(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夏季:顺气度夏


骄阳似火,沉李浮瓜,从孟夏、仲夏行至季夏,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五月初到八月初。其间热浪滚滚、阳气高涨,还会度过诸如端午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夏季的节气生活围绕着顺气度夏展开。


立夏是古时十分关注的时节,天子一般会在这一天率领文武群臣到南城郊外迎夏;小满开秧门是一些水稻生产地区的重要农事仪式,象征着一年农事的正式开始;芒种之际,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所以人们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端午节也被人称为“龙舟节”“诗人节”或是“粽子节”,其削弱了夏至的时间标识意义,但夏至的节俗功能大都潜移至端午节俗之中;小暑前后的六月初六是天贶节,民间也称“洗晒节”,有“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沐浴”之说;大暑前后,浙江台州椒江区葭芷一带有独特的送“大暑船”仪式,供奉五瘟使者,并用特制的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以送走瘟疫,保佑人们身体健康。


640 (4).jpg

▲芒种安苗习俗,安苗是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每到芒种时节,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


640 (5).jpg

▲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幼儿园举行迎端午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参与旱地龙舟、制作香包、画团扇、包粽子等民俗体验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图为老师指导孩子制作香囊。(新华社发 秦廷富 摄)


640 (6).jpg

▲农历“大暑”节气,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芷街道五圣庙举办送大暑船祈福仪式。(中新社发 黄晓慧 摄)


秋季:迎秋敛气


金风玉露,硕果累累,从孟秋、仲秋行至季秋,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八月初到十一月初。其间天气转凉、阴气生长,还会度过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秋季的生活围绕着迎秋敛气展开。


立秋这天,民间流行悬秤称人,所得重量和立夏所称之数相比,以检验人的体重变化;处暑前后的七月初七,即七夕节或作乞巧节,一些地区有祭拜织女或“巧娘娘”的仪式;白露前后的七月十五,即中元节,人们通常会用放河灯的方式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旧时还有祭拜寿星、祭马社等仪式;明清时中秋节上升为民俗大节,但它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寒露前后适逢重阳,一般会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霜降日,古代军队有一种官方祭祀活动即祭旗纛,表达对于战争中旗鼓的重视。


640 (7).jpg

▲每年立秋,江西省婺源县篁岭都会举办晒秋活动,欢庆丰收。图为悬秤称人。(图片来源: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官网)


640 (8).jpg

▲2018年,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图为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松树镇万寿菊收购基地内,前往交花的花农们络绎不绝、秩序井然,基地内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小小万寿菊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花”。(王卫东 摄)


640 (9).jpg

▲民间传统节日中元节前夕,广西桂林资源县资江灯谷万人祈福共同漂放河灯,再现“万盏河灯漂资江”奇观,花样繁多的大小河灯交相辉映,带着祝福点亮资源山城之夜。(中新社记者 杨宗盛 摄)


冬季:闭藏养阳


北风呼啸,大地冰封,从孟冬、仲冬行至季冬,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十一月初到来年二月初。其间天凝地闭、阳气渐潜,还会度过年关,冬季的节气生活也围绕着闭藏养阳展开。


立冬日,古时官方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以抚恤孤寡;小雪期间的十月十五是下元节,跟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很大的关系,道观会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大雪一到,南方的农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腊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可以享受美食;旧时,冬至大如年,除了吃水饺等比较常见的习俗之外,还有“释菜礼”,是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也有向长辈赠送鞋袜的礼俗活动;小寒时节开始结冰,古代这个时候人们也开始凿冰、藏冰,留待酷暑之用,唐代藏冰还有盛大庄重的祭祀仪式;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因而也有说“大寒迎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扫尘、准备年货、清洁沐浴、装点门庭、除夕守岁、新春拜年,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旧岁别,新岁到。


640 (10).jpg

▲在冬至来临之际,江苏省江阴市高新区蟠龙社区为老年人送来棉拖鞋、棉袜。



作者简介:


640 (11).jpg

郑艳,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民俗学博士。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郑艳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