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沿海沿边,与越南山水相连、海陆相通,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边境城市。近年来,防城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底线思维,实现共治共享,不断提升边境地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别是2020年防城港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全市紧紧围绕“边疆治理更有效、边疆社会更安宁”目标,加快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推进边海防控市域“智治”建设,积极营造边疆稳、边防固、边关美、边民富的良好局面,提高边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了守边固边稳边的“防城港经验”。
防城港市那良边境派岀所副所长廖志洪和群众在一起
担当依法治理之责
立足海、边、山特色,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强化八大措施、六大保障的“八六工作法”,为边境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以陆地边境线为主轴,以163个抵边自然村屯党组织为阵地,把抓党建促固边强边兴边作为“一把手”工程。2022年,全市大力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5个边境乡镇全部建立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党支部和“大党委”、获评市三星级以上乡镇党委,推动资源、项目向边境一线倾斜,对90个边境村实行“一村一策”,打造边境沿线党建示范带和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示范带,形成了“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堡垒、村村是哨所”的稳边固边新格局。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创新开展“渔船送法”活动,建立调解流动工作站,设立“十万山侨乡巡回法庭”,开设“假日法庭”“夜间法庭”“渔船法庭”“面包车法庭”等工作室。在京族群众聚居地区创建“哈亭调解”模式、打造“无诉边境”等,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防城区人民法院立足辖区边境特点和实际,一手抓审判执行工作,一手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延伸司法服务职能,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那良法庭获评“全国法院先进集体”,该法庭支部副书记何祥文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防城法庭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自治区妇女儿童维权岗”“广西家庭教育示范点”等荣誉。
市人大将《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列入“十四五”立法规划,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人大议事规则,防城港市成为国内率先出台类似法律法规的地市之一。
全国“卫国戍边英模”陆兰军(右)登上央视舞台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立“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实现和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将社区干部、外卖小哥、“五老”人员、志愿者、保安等纳入群防群治队伍。推动成立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依托广西精一律师事务所打造石榴姐姐巾帼服务团,2023年4月该律所案例荣登第二届中国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2020年,防城港市获批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
积极助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沿边优势,创新合作模式,以跨合区建设带动其他园区出入境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打造沿边产业经济带。总投资约219.57亿元的96个项目列入新时代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不断补齐边境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等短板,稳步提升边境居民生活质量,激发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守土固边的热情,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巩固提升基层治理成果。全市统筹边境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资金、资源,引导基层党建联建、基层治理联治、特色产业连片,推动各类种养产业和边民互市、跨境电商等边境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2022年,全市边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6万元,边境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依托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政策优势,创新推行“1+n20+1”党建互助模式,构建边民互市贸易区商圈党建共同体,带动边民每年增收超2.5万元/人。该做法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出台民族因素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系列工作机制,积极防范排查风险隐患,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连续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安市”称号,持续维护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强化宗教场所规范化管理。创新开发“建启善源”宗教事务服务平台,在广西宗教事务管理中率先应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管理,率先在全国搭建宗教事务服务平台以及民间信仰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率先在全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事务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防城港市民族宗教事务行政执法工作指引》,对民族宗教领域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法律依据、方法手段、工作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9期
文:林春东 傅贤杰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