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
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出台《天津市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天津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工程,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级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建立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退出机制,完善国家、市、区三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体系,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重要内容。2021年以来,共举办相关课程班次、讲座147个,培训党员干部1.6万余人次。加强各族师生教育,与市委教育工委等10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天津市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社会宣传教育,结合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我在天津有个亲戚”公益主题图片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
统战、民宗、宣传、教育等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方案,将民族理论研究纳入市社科年度课题指南,建立天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和民族工作智库,并会同北京、河北两地民族工作部门建立京津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高端智库。同时,有序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天津卷编纂工作。
京津冀民族工作协同发展座谈会
打造品牌活动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圆满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参展任务。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全国首批进馆展品,共展出反映民族团结进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年画作品130余幅,其中部分展品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同时,还设计并定制了团扇、洒金宣纸、印章手册等互动制品10万余份,参观者可亲身参与、亲手制作,沉浸式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圆满举办第九届天津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以“平等、团结、拼搏、奋进”为宗旨,设珍珠球、蹴球、毽球、陀螺、民族武术等14个竞赛项目以及技巧类、竞技类、综合类表演项目,共有全市25个代表团、近2000名运动员参赛。运动会开幕式共有各族各界群众4000余人参加,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到场观摩,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创新开展天津市大学生民族文创设计大赛。以“传承民族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面向全国办赛,赛事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传承创新各民族文化,帮助其带艺就业、带艺创业。目前,该比赛已连续举办三届,从第一届大赛18所高校362名学生的265件作品参赛,到第三届大赛102所高校4292名学生的2769件作品参赛,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一项集“举办民族文创比赛、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推进作品市场转化”三位一体的功能性赛事。
广泛组织校园特色文体活动。开展“感恩伟大祖国 增进民族团结”演讲比赛。该项赛事已连续举办13届,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深受各族师生和社会各界欢迎。开展“过好中华传统节日”活动。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重点,充分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展现传统节日魅力,引导全市各族学生在参与体验节庆习俗中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举办中华传统体育游戏展演活动。将投壶、舞龙、花毽、武术、空竹、民族健身操等项目列入游戏项目库,让中华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在校园得到广泛普及,进一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积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项目。针对来津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地区广、从事餐饮工作较多、语言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自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材料,并配套开发了线上语音版。针对餐饮行业特点,本着就近便民的原则,在全市选取民族地区在津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地区设培训课堂,送教入点;在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的公司举办“夜校”,送教上门。近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培训班160余期,培训人数约5300人次,推广普及率近100%。同时,推广复制经验,在受援民族地区开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打造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活动品牌。此项活动由宣传、统战、民宗、文旅等部门共同主办,到今年已是第五届,共征集到国家级非遗项目63项,省级、市级非遗项目73项,展示非遗精品399件,多角度生动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同步举办京津冀非遗文化嘉年华,让各族群众共享非遗文化。
天津市举办“和居社体杯”天津市校园记忆中华传统体育游戏展演活动
创新推进“三项计划”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着力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由市民族宗教委、市工商联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活动,结合“万企兴万村”行动,2022年以来动员企业2000余家,赴民族地区10余次,促成典型示范项目59个。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混班混宿,探索混合住宿、走班制等模式。举办“石榴籽”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6万余个。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活动,近两年来累计开展交流活动93场次,结对认亲469对,来津参观考察、学习培训、技术交流的民族地区基层干部职工达5000余人次,实现与民族地区交流常态化。
着力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团结教育润心,选拔来自13所高校的16名各族学生组建“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好身边民族团结故事,今年以来共开展宣讲8场次,受众超过2000人次。以文化教育润才,面向民族地区开展“组团式”支教,实施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全链条”教育援疆新模式,每年分两批、每批选派350名大学生赴和田地区支教,目前已累计派出3200余人。以实践教育润行,开展“同心营”“石榴籽一家亲”暨“足球小巴郎”“各族青少年手拉手,我在天津过大年”等实践交流活动。
着力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大运河生态观光园周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配套工程;建设“和田优品”区域公共品牌、库尔班·吐鲁木文旅产业园等项目。推出“民族团结·红色之旅,民族融合·文化之旅,民族荟萃·美食之旅,民族传承·非遗之旅,民族腾飞·圆梦之旅,民族之光·匠心之旅,民族振兴·乡村之旅”7条民族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文旅双向交流平台,邀请甘肃各族群众来津参加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在津举办“丝路庭州 昌盛吉祥”昌吉春节旅游系列推介活动;组织在津企业参加青海文化旅游节、甘肃“一会一节”等活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0期
文:天津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