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持强基固本、末端落实,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河北力量。
落实主线要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发力,把落实主线要求作为衡量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标准,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打造更加有感的文化认同平台、更加有效的助力发展平台、更加有力的“三交”促进平台。坚持目标导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强化机制建设,健全省民委委员制,建立省民委领导联系自治县工作机制,指导自治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
整合科研力量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阐释
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河北师范大学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5家高校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建由20名专家组成的民族工作智库,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支持鼓励专家学者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编纂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初稿,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三交”史研究,在媒体开设“燕赵三交史话”专栏,整理发表一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三交史”研究文章,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可感可读、浸润心灵。在省属骨干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试讲,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发挥资源优势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战略任务,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长城、大运河、避暑山庄等历史文化资源和西柏坡、八路军129师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建设百人研究队伍、推出百项研究成果、培育百个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百个旅游促“三交”样板景区、创作百部反映各民族“三交”的文艺作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及河北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宣传月活动,持续办好新疆来冀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教育培训班,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拓展平台载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以“三交”促团结、以团结促现代化,有效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河北自古是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立足河北实际,建设长城、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以百乡(镇街)千村(社区)为重点,打造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样板。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冀疆少年手拉手”“石榴籽一家亲”等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式,有力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深化拓展省市县三级政府现场办公机制,开展民族乡村“富口袋+富脑袋”行动,帮助民族地区民族乡村解决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突出“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全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教学内容,建立民族工作培训精品课程目录和师资库,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万人示范培训”。一体推进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每年举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大力推广“道中华”“河北民委”公众号,在媒体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北实践”系列报道、“打卡河北两带多节点”系列微视频等精品栏目。持续擦亮“石榴花开·媒体走基层”宣传品牌,综合运用图文、短视频、音频、H5等多种方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身边人身边事,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3期
文:薛寒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