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之一。千百年来,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人不断通过书法记录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彰显中华艺术风范,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广泛的影响力。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经典作品中,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其无穷力量和无尽之美。而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焕发出的巨大创新活力,更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那么,中国书法是如何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进入新时代,中国书法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新起点新征程上,我们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化根脉,展现中华民族风骨,攀登艺术高峰,不断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
2022年8月24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 中新社 田雨昊/摄
记者:孙主席您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中国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您看来,它是如何生动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
孙晓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书法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珍视的文明遗产。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涵养着中华儿女的人文情怀,推动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其一,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原始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到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惊天下”,再到如今汉字的一脉相承,一支毛笔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态,开启了中国书法美的历程。3000多年时光里,以汉文字为基础,中国人创造了以毛笔书写为独特审美取向的中华文化标志,无论各种书体如何发展演变,但中国书法始终严格维系、严谨相守其毛笔书写这一载体,进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其二,自甲骨文出现后,中国书法一直沿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的方向不断演变进化,沿着便捷发展的道路,从甲骨文、金文到石鼓、小篆,从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等等,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书法书体、形式、风格流派,在不断继承中国书法“法”的基础上,又体现出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并随之涌现出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大师与书体名家,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其三,中国书法虽历经数千年演变发展,出现了不同体式、形态和风格,但书法艺术依然紧紧围绕着中国汉文字的“六书”构造原理,遵循着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思想。自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后,车同轨、书同文,这种中国文字高度一致性的凝聚力使得中国书法呈现出正大气象的美学风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其四,纵观历代中国书法艺术,可谓诸体皆备、有容乃大。篆书的厚重稚拙、隶书的波磔开张、楷书的端严庄重、行书的自在洒脱、草书的灵动自由,可以让人游目骋怀、抒情寄志,或激越高畅或秀丽平和,或金戈铁马或静如止水,各个时代都出现了中国书法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诸多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其五,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讲究中正平和、从容淡定,“化干戈为玉帛”,正如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中所提出的“书,心画也”。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国书法已然成为促进民间交往、增进民心相通的纽带,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鲜明标志,在国际交流传播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全世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记者:2023年6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播出,让“无声之音、无形之象”的中国书法艺术更加贴近大众,迸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那么,您认为这档节目广受好评和欢迎的原因何在?这对于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孙晓云:为进一步阐释好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精髓要义,展现好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历时一年多,联合策划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这档节目旨在以书法为根,呈现中华文明以文化人的鲜明特质,有利于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华文化。
追溯中国书法发展源流,聚焦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档节目不但有经典碑帖的展示、多样化的情景演绎,讲述作品背后的历史和动人故事,将古老艺术与时代精神、文化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每集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30位书法爱好者齐聚一堂,当场临摹和创作,专家予以导赏点评。这种当代化的新媒介展示,极大地拓展了书法传承的路径,探索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娓娓道来,确实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中国书法大会》一经播出即“破圈”刷屏,赢得广大观众好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近5亿人在关注书法、习练书法的空前盛况。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助推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出全新活力,营造了一种全民性的书法热潮,让书法回归生活、浸润心灵,抒发美好、寄托情怀。尤其是有无数年轻人点击观看节目,这标志着中国书法后继有人、大有可为。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全新探索,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书法助力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这档节目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视听新科技,在讲好中国书法故事方面很有创造性、创新性。比如,《兰亭集序》的表演用不同时代书家的所思所感串联成其传播史,同时也是一部书法文化史;用现场30位爱好者的临写作品组成《中国书法大会》版《兰亭集序》,致敬古人;在《祭侄文稿》的推介中,还原其书写背后的历史故事,感人至深;从“泰山刻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刻……这些演绎,都充分揭示了中国书法本身就是耸立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个经历,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书法对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具体内容中传递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在书写实践中体味幸福感和获得感。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传播和传承载体、形式,让中国书法蔚然成风,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作为书坛最重量级的奖项,中国书法兰亭奖被公认为书坛的“奥林匹克”。请您介绍一下该奖项的相关情况。
孙晓云:诚如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所言:“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设立,就是为了纪念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经典,对书圣、先贤翰墨风流、惊才绝艳的追忆与怀念;是展示“兰亭”精神,对当代书法水平与成就的阶段性检验与总结;是续写“兰亭”书风,引领当代书法创作、书法研究及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一项重要实践。
中国书法兰亭奖作为书法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最高奖,自2001年首次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7届,成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精品、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评好每届兰亭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按照中央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精神,突出评奖活动的创作导向性、行业专业性和艺术权威性,通过严谨详尽的评奖规范与程序,对每一位参评者及每一件投稿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文艺评奖是文艺创作的风向标,也是书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经过7届兰亭奖的评审和多次改革,获奖、入选作者的作品基本代表了当下书法创作的实际水平与艺术高度,体现了对传统经典书法的深入继承与创新探索,反映了当代书法家的艺术观念与审美风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活跃在当前书坛中的优秀书法家、篆刻家、理论家,大都是获过兰亭奖的。
记者:自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设立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以来,我国高校书法教育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请问,新征程上,您对中国书法高等教育有哪些期待?
孙晓云: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以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情怀、以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旷远之志,在浙江美术学院开创了中国首个高等书法教育专业。自此,一代代书法人以精湛的艺术造诣、深厚的学术涵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这里起步,努力成为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促进文艺事业繁荣的重要力量。至今,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2022年9月,国家对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置艺术学以及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框架为书法提升学术等级、服务文艺事业拓展了空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书法学科的升级,对提升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书法高等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承弘扬中国书法和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开拓和创新其新领域和新形式,还要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实现中国书法事业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高校书法专业的联系合作,让高校培养的书法人才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搭建的平台上、提供的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研究探讨未来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式,走出适应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校书法教育的新路,努力助推培养更多更好的书法人才,不断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繁荣发展。
记者:进入新时代,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载体,凭借其独特的生命张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构建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审美艺术天地。请问,新时代中国书法事业主要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孙晓云: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广大书法工作者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突出政治引领、把好政治方向作为首要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推动实践,深入挖掘、阐释和展现中国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时代创作、为人民书写,奋力开创了书法艺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打造一支德艺双馨、艺文兼备、技道并修的书法专业队伍。我们举办34期会员大培训,培训会员8326人,分区培训书法教师7500余人。举办“日月光华”书法作品展、10期国学修养与书法高研班,并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推出了128位新文艺群体代表性书法家。举办5期全国基层书法骨干培训班,1880人参训,举办4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作品成果展等,为书法家成长搭建舞台。举办“现状与理想”“源流·时代”等学术论坛,推动学术与创作深度融合。
推出一批讴歌时代、讴歌生活、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们策划举办“翰墨中国”“民族脊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盛世中国”“伟业”“中国力量”“到人民中去”“征程”“承续”“在现场”“简牍的世界”等一系列重大主题书法展览,探索形成了“沉浸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三段式书法主题创作模式,努力体现具有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的书法主题。
推动书法融入现代生活、走向人民大众,迈向世界舞台。我们加强与国内博物馆、图书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共同做好中国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保护与传承工作。举办和国展配套的古代特展等系列活动。联合出版《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萃》《中国书法经典》等。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万福进万家”等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实施“中国书法环球行”计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书法展,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和山清水秀的行业生态。我们推动建章立制,有效提升行业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主席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中国书协机关及各团体会员单位“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制定行为规范、行业标准。严格会员审批标准,紧密联系各团体会员,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服务基层书法工作者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建立全国上下一盘棋、联动贯通、总体协调一致的书法行业工作体系。加强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形成了“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的浓厚氛围。
记者:作为书法工作者,应该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更多书法艺术精品力作,更好地让书法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书法力量?
孙晓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书法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重大的历史变迁、深邃而理性的哲学思想、创造的文化艺术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书法应该大有作为。
迈步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片丰厚沃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培根铸魂。
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专业引领作用,推动“五位一体”行业发展,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建设。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净化书法艺术生态,找准艺术发展坐标,引导广大书家做新时代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我们要创新教育理念,健全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艺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健全以道德修养、文化传承、艺术质量、创新能力、职业操守为主要内容的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书法专业队伍,为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根基,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推动书法艺术繁荣发展,推动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坚守艺术理想,沉潜文化传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把价值理念、功力工夫、创新精神融入贯穿到书法创作、研究全过程。
我们要传播推广中华文明,探索中国书法走入大众的新途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外交战略,不断扩大汉字书法在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影响力,围绕书法非遗传承保护,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人学习书法,增强书法艺术国际传播力,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营养,以笔墨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阐释中华美学;要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书法作品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要提升人格修养,追求德艺双馨,从自身做起,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坚守艺术理想、遵循艺术规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守正培元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用古老书法艺术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体现好中国精神,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奋进新征程中不断呈现中国书法界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让我们领略传承千载的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感受新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澎湃气象。期待中国书法永攀高峰、再创辉煌!
《王文治论书》(清)摘录 书写/孙晓云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本刊记者 张红彬 王孺杰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