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绘就“五兴乡村”壮美图景——北京市密云区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小记
发布日期:2024-10-23

      山水入画,画中“密云”。

      新田野,新农村,孕育着无限新希望。

      作为北京区域生态治理的典范,密云区不仅肩负着生态涵养的重任,更加致力于在守护水库碧波、打造绿色生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实践。踏上这片土地,一幅“产业设施兴、人才服务兴、文化文明兴、生态环境兴、组织机制兴”的“五兴乡村”壮美图景正徐徐铺展,呈现出京郊大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密云区有1个少数民族乡、9个少数民族村,分布在5个镇。近年来,按照密云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区委统战部、区委农工委和区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五兴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促进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乡村振兴 党建是基石

      密云山水间,翠峰揽云烟。一水护城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在细雨中,记者走进密云区高岭镇石匣村,房前屋后的优美景致映入眼帘。错落有致的小院、干净平整的道路、规划整齐的村庄,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幅山水画中。

      在石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宝君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史馆。竹编筐、夹板套、煤油灯……老物件诉说着这个燕山脚下小村庄的搬迁往事。1958年,为了密云水库的建设,石匣村顾全大局,部分村民告别家乡,异地安置。

石匣1.png

密云区高岭镇石匣村村史陈列室

      石匣村位于密云水库北岸,为保护水源,全面实施水库高程155米以下退耕禁种、畜禽禁养,2014年再次退耕土地7000多亩,2015年清退牲畜10600多头,全面退出了种养殖。

      “密云水库为北京千千万万人提供了安全纯净的水源,守护好水库的一泓清水是我们的政治责任。”据宋宝君介绍,村两委、调解委员会成员等,曾经挨家挨户做工作,向群众讲清楚保护好水源的重要性。

      同时,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带动,促进了乡村和美、村民致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年来,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从党建入手,带动全村夯基础、兴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尖岩村第一书记、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王淑平,倡导成立了夕阳志愿者服务队和朝阳志愿者服务队,在全区率先实行“党员街长制”。王淑平和村两委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致力于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把尖岩村建设成了全国文明村。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只有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的作用,乡村振兴才能有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在密云的民族乡村,党员干部用真心换取群众的信任,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干群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乡村振兴 产业是基础

      从那片红绿交织的番茄种植园起步,红彤彤的小番茄如同点点繁星,不仅点亮了园区,也点亮了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未来。

      北穆家峪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民俗旅游业,以“悦民嘉誉”品牌番茄种植为龙头,辅以民间美食的独特风味、“隐美别院”的静谧民宿,以及“穆松园”的烤全羊盛宴,共同编织了一幅和美乡村的绚丽画卷。漫步村中,整洁的村容、淳朴的村风、笑容可掬的村民,“向往的生活”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WechatIMG628.jpg

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种植园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带动一个北穆家峪村的发展,而是为密云区的整体发展赋能。”悦民嘉誉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乐民深情而自豪地说。悦民嘉誉以种植为主体,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立民俗旅游协会,吸收密云区穆家峪地区合作社及其他31家单位加入,并与北京创意休闲旅游联盟联手共建一站式田园游(e卡通)。园区内50亩种植基地作为新品种示范基地,以“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悦民嘉誉累计带动农户2000户,农户平均每亩净增收入3000元。

      史倩倩是悦民嘉誉番茄专业合作社负责运营销售的一名员工,也是在该合作社工作的50多名北穆家峪村民之一。从对番茄种植毫不了解到精心制作出《一个西红柿的成长历程》短视频,她每天乐此不疲地研究现代番茄种植技术。“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了很多乐趣,也很有成就感。”

      在穆家峪村,李乐民培养带动了一大批像史倩倩这样的新农人,从源头了解如何培育品质安全、健康营养的西红柿,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红彤彤的西红柿映照的是密云农民群众的笑脸,映红的是美丽乡村的致富路。

      “一口酸、两口甜、三口忆童年。”这不仅仅是对悦民嘉誉番茄口感的描述,更是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甜蜜见证。在果树生长过程中,悦民嘉誉坚持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拒绝化学添加剂,生产出的果品口感脆甜、绿色有机。

      通过大数据管理和自动化智能系统,密云农业正朝着科技化、高效化之路大步迈进。

      而在石匣村,小甘薯正在编织着另一段产业发展的传奇。自2015年村里成立甘薯合作社以来,全村不仅专注于种植,更在产业链延伸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冰烤薯生产线的引入,让甘薯的附加值倍增,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实现种产销的“一条龙”。

      “我以前跑出租车,一天到晚要绕密云两圈,年收入也只有两三万,如今在合作社负责甘薯的种植和销售工作,年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村民卜振德从“出租车司机”变身成为“番薯保姆”。在市里组织的农业培训班,他学习到更专业的种植技术,回到村里又为乡亲们带来生动的实践教学。谈起眼下的生活,卜振德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石匣村用来储存甘薯的地下保鲜库,共设有75个精心设计的库房,每个库房都配备了先进的空调系统与智能调控装备,确保甘薯在最佳环境中储存,延长了保鲜期,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靠着合作社,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我们的村民以每年每亩800元价格将土地流转,同时还有40多人通过绿岗就业成为保水网格员,再加上合作社干活的工资,年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石匣村村干部高兴地说道。

      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近年来密云区在引入现代化农业产业设施的同时,大力推动特色种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农业,不断将特色农业品牌推向全国各地。

5.jpg

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种植园


乡村振兴 人才是引擎

      居山野之间,目之所及皆是葱郁草木,山景如画,一步一景,令人沉醉。围炉煮茶,细品山间野趣,心灵得以悠然栖息。步入“御道山居”这方静谧天地,一座融合多功能庭院与典雅汉唐风韵的精品民宿映入眼帘。房间内,多款汉服静待佳人,让每位游客都能在此定格下属于自己的古典美韵。

      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压力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精品民宿的出现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休闲生活追求的同时,搭起连接自然与心灵的桥梁。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一些有志青年踏上回乡创业之路,用青春和智慧浇灌着乡村振兴的花朵。

      祁迹,作为众多回乡创业者中的一员,他经营的“御道山居”精品民宿位于古北口镇古北口村。小小的民宿不仅承载了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了承接企事业单位红色旅游的接待站。

      古北口镇素以“京师锁钥”著称,这座有着4500年的建置史和1500年左右长城建造史的古镇,依托古北口光辉的革命历史和众多红色遗迹,铺就了一条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游客沿着这些线路,探访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碑、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古北口胜利广场等遗迹,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21.jpg

密云区古北口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前的党旗雕塑

47.png

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

58.jpg

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

      据古北口村党支部书记宋立胤介绍,对于回乡创业的青年人,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为回村发展的人才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我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进一步推动家乡的发展。”祁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创业初心。

      当返乡创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驻村青年干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坚实支撑。

      “基层工作较为琐碎复杂,但却是难得的锻炼学习机会。”北穆家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天座是区委统战部的一名干部,驻村后,他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党员代表会议等形式,逐步摸清了全村的家底。目前,全村60岁以上老人达130余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专业技术和经验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为此,张天座多方争取产业落地,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密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市第一书记联络办各项工作要求,聚焦选优配强、管理服务、作用发挥和关心关爱,切实加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助力第一书记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更好发挥作用,施展才能。同时,密切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开展“北京博士后乡村振兴服务团”等系列活动。以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擎,加快“互联网+”电商园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吸引了100多名“知乡情、有乡底、意愿强、激情足”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带动5300多名农民实现就业。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回乡创业发展,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正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乡村振兴 生态是底色

      碧水悠悠,云影徘徊,一泓秀水镶嵌其中,滋养着勤劳纯朴的密云人。“美丽生态”滋养“美丽经济”,以生态优势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密云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的回信精神,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守好密云水库“一盆水”,走好乡村振兴道路,让良好生态成为密云的金字招牌。

      建设美丽乡村,北穆在行动。北穆家峪村积极投身“创城”活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和桶前值守工作,定期开展周末大扫除,加强白色垃圾、河道污水等环境问题治理,2022-2023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发展美丽经济,尖岩在落实。尖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白河西畔 鱼米之乡”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一个曾经的生态环境落后村蜕变成如今人人向往的生态美丽村。记者来到尖岩村,只见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花草也显得格外明艳。走在整洁的街道上,村民郑怀凤难掩激动心情:“通过近几年的整治,我们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亮化美化优化这方面特别好,道路两旁都种上了花草,还有文化墙,看着特别舒心高兴,也带动了民俗旅游,客人都夸我们村环境好。”

密云区溪翁庄尖岩村一瞥.jpg

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一瞥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农村。如今,密云的“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富民路子越走越宽。

      密云灵境地、古今多人杰,盛世图发展、壮心永不已。鲜活如是,丰富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利用好政策托稳农民愿景,新理念引领农业升级,“主心骨”开拓农村新貌。在密云,新农村的田野上正播撒着新希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也正在绘就。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文:本刊记者 许鑫 实习记者 朱雨涵 罗晶晶 

图:许鑫 朱雨涵(实习) 罗晶晶(实习) 金向德

责编:牛志男 贺吉润(实习) 蒋京伶(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