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西”,在维吾尔语里意为“盐碱地”。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曾经就是一片“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的“盐碱地”。
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20世纪80年代开始,达西村老支书沙吾尔·芒力克团结带领各族村民挖渠、排瘀、治碱、种植防风林,想方设法守护庄稼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渐渐地,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各族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模范集体达西村新貌一瞥
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达西村考察。同年9月,达西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当时,村民们一起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挂到了村委会办公室最显眼位置。
“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没有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就没有如今的达西村。”面对这块金灿灿的牌匾,沙吾尔·芒力克总会动情地说。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提到了达西村的村训——“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这让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激动不已,于是便写信向总书记汇报了近几年村里的变化。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
“这些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指引下,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鼓舞下,达西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深挖潜力优势和红色资源,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达西电商直播基地、达西文旅商业街等富有特色的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鼓励各族群众发展庭院特色经济、开办农家乐,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达西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热合曼告诉记者。
村民莫合塔·木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我打造了几十亩香梨园,把院子里的房间改成包厢,供游客们吃饭歇脚。如今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莫合塔·木沙高兴地说。
2000年买大货车,2006年盖别墅,2008年购入小轿车,2012年买楼房,2015年买第二辆小轿车,2020年买大型收割机……村民阿不力克木·木沙细数着自家的变化。作为村里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全县最早一批种植机采棉的农民,他家的103亩棉花如今已经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年收入达30多万元。“有馕掰开一起吃”,他还主动帮助周边的群众学习掌握新技术,实现共同致富。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夏提古丽·热合曼说,“在我们达西村,各族群众之间相互学习种养殖技术,一起共庆佳节,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些年,达西村用心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点石榴巷,开展结对子等活动,各族群众在相互走动中加深信任、在生产生活中增进感情、在团结奋斗中共同致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招牌越擦越亮。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