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蒙山间到金沙江畔,从崇山峻岭到田间地头,从双语审判到“禄法劝善”,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禄劝法院”)用心用力用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司法之力守护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安宁,打造出“背着国徽去开庭”“双语法官”和“司法助力民族团结”三张闪亮名片。2019年,禄劝法院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当时云南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法院。
模范集体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在乡村
2020年9月,云南省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省政府将国务院颁授的牌匾交给禄劝法院。时任党组书记、院长杨文昆为法院抱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牌匾,全院上下十分振奋。“这是禄劝法院建院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是党和国家对禄劝法院的殷切关怀。”杨文昆表示。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映照出一代代禄劝法院人的辛勤付出。
山高路远、环境闭塞,曾是禄劝法治建设的障碍。“在交通不便的年月里,法院送一张传票有时需要几天时间,偏远地区的群众到法院应诉往返也要好几天。”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禄劝法院副院长李光学记忆犹新。
为解决这一难题、方便乡亲,老一辈法官们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庭审方式。他们翻山越岭,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将可触可感的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上世纪80年代初,县美术馆的一位教师为法院制作了4块手工铁皮国徽,从此,这简易而神圣的国徽便一直被下乡的法官们背在身上。
这些年来,法院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启用了便携式庭审设备,但法官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的精神传承却从未改变,“背着国徽去开庭”成为一种司法为民的使命追求和法治情怀。如今,法院因地制宜创建了“假日法庭”“街天法庭”“夜间法庭”“云上法庭”等多种巡回审理模式,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更是得到广大师生欢迎。
说起李光学,禄劝县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双语法官”。早在 20 多年前,他便开始尝试使用双语来处理案件了。“当时,在审理一桩离婚案件时,当事双方都还不太会说普通话,我就用他们都能够听懂的少数民族语言审案,再翻译给书记员记录,效果非常好。”李光学回忆说。
知民俗、懂民风、解民情。在此基础上,如今的禄劝法院进一步凝练出了全新的司法服务理念——“禄法劝善”,将各类审判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合起来,打造出由诉讼服务大厅、法治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长廊等组成的宣传阵地,不断延伸着“法禄良治、德劝善行 ;禄法劝善,一体同心”的内涵和外延。
在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移民搬迁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此,禄劝法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项工作组,在所挂钩的移民搬迁点乌东德镇金瑞社区挂牌成立法官工作站,挨家挨户协调解决问题,既按时完成了搬迁安置工作,又让各族群众满意放心。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
近年来,禄劝法院持续擦亮“禄法劝善”的名片,贯彻落实“一村一法官”机制,在辖区建立17个法官工作站和3个法官便民联系点,选聘33个调解组织和46名特邀调解员,组建“法官+法官助理+特邀调解员”的专业解纷调解团队,在辖区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覆盖,通过“法庭+”的模式建立起联动解纷大格局。同时,建强用好解纷力量,打造诉源治理示范村,下活诉源治理“一盘棋”,培育形成撒营盘法庭“李子树下调解”、团街法庭“火塘调解”和转龙法庭“长者调解”等特色法庭工作文化,让“共商议、一家亲”的调解模式融入法治建设,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禄劝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通讯员 朱海志 韩笑
责编:张伟 王怡凡 冯伟烨(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