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始于北魏盛于唐,开凿时间长达400余年,造像10万余尊……它不仅是石刻艺术的宝库,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朽见证。”国庆假期,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走进洛阳龙门石窟,跟着龙门石窟研究院金牌讲解员马丁,品读眼前这座世界文化遗产。
1986年出生的马丁,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担任龙门石窟讲解员工作的14年间,他接待服务了上万批次的中外游客。在讲解工作中,他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带领游客在行走洛阳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凝聚人心。
做“三交”历史的明白人
“理工男”有着一颗“文史心”。马丁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凭借从小对文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更怀着对家乡洛阳的深厚感情,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龙门石窟讲解员岗位。
随着工作阅历的丰富,马丁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讲解员不是简单的文字搬运工,而是以历史为镜,以现实为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讲解工作就是让各族群众在游览的过程中看见古迹、读懂历史、感知文明。
因为不是文史专业科班出身,刚入职的马丁总担心被游客问住。这份“担心”成为激励他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并为自己定下目标:弄明白龙门石窟里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搞清楚龙门石窟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渐渐地,这些也成为了他在讲解过程中最喜欢与游客们分享的内容。
10余年来,马丁逐渐将洛阳龙门2345个石窟、10万余尊造像、2800多块题记碑刻了然于心,对其背后的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如数家珍。通过对比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的风格、内容的异同,他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马丁跑遍了洛阳周边地区的14处石窟群,还赴敦煌研究院、北京故宫“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交流学习,并参与编著《伴游中国石窟--洛阳龙门》《龙门旧影》等书籍。针对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研学学生、普通游客等不同参观群体,他编写了4套讲解词,各有侧重地讲解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
无论寒冬酷暑,长期在景区里做讲解,让马丁从“白面书生”蜕变成了“黝黑汉子”,也使得他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对传播中华历史文化的责任感不断增强——“龙门石窟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当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宣讲员
“讲得深、解得透、接地气”,这是游客们对马丁讲解的一致评价。
多年来,在龙门石窟主要景点的讲解中,马丁多方收集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讲解词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的故事讲给大家。
“咱们看,与同时期的云冈石窟相对比,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造像形象更加儒雅,服饰上已经出现汉服风格的着装,体现出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特征,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最好表现。”现场讲解时,马丁总会时不时地打开手机里存储的图片、视频为游客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在讲解宾阳中洞主佛时,通过图片对比,展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的影响,让游客切身感受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的历史过程。
“想达摩东来,玄奘西征,一张地图,摊成几千里丝路牵引,才牵来多少队骆驼络绎,驼铃摇“醒中亚的岑寂,蹄印纵横,一步一陷坑,早被风沙一层层掩埋,留下斑斑这龙门古迹……”
2021年6月,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聆听了马丁的两次讲解后,邀请他在卢舍那大佛前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长诗《卢舍那》。这次难忘的经历,让马丁认识到中华诗词亦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桥梁,在此后接待游学团体时,他都会主动将诗词文化巧妙融入讲解中。远眺香山寺时的“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泛舟伊水时的“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身临白园时的“此是白家翁,闭门终老处”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海内外中华儿女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心系龙门石窟,深耕文化传承,扎根讲解一线——14年的工作经历,让马丁更加坚定了讲解是对文化传承的笃定。
成为龙门文化的推广者
近年来,龙门石窟多次火爆出圈。景区年游客接待量在300万至600万之间。每天奋斗在讲解一线的马丁,深感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龙门石窟,必须借助线上平台,让传统文化以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在各族群众面前。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2024年4月,在“与辉同行”直播节目中,马丁和网络主播董宇辉畅谈龙门历史文化,直播间实时观看人数超过30万,当天冲上热搜。随后,马丁开通抖音直播,仅“夜游龙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就吸引了10.3万名观众,单场次点赞量突破500万。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受邀参加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晚会、《开门大吉》和爱奇艺《登场了洛阳》等节目录制,通过多种渠道,把龙门石窟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行具象化、系统化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互动爱上中华历史文化。
在做好讲解工作的基础上,马丁主动“走出去”。作为龙门石窟志愿者宣讲团成员,他到党政机关、乡镇街道社区以及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宣讲龙门文化100余场次,受众5000多人次。
对于不少网友把自己称为“龙门石窟代言人”,马丁表示很荣幸,历经1500余年的龙门石窟博大精深,每一尊佛像、每一条题记都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我将继续深入挖掘龙门石窟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努力为守护好、研究好、传承好这座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1期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