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净土,万物并秀。
地处川西高原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千丈山、万重色,历史悠久,人文灿烂。
这里素有“川青咽喉”“治藏依托”之称,千年古城松潘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一站,民族团结的佳话至今流传;
这里是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红色沃土,民族团结理念在红色文化中滋养传承,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锤炼升华;
这里各民族长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绘就了多彩锦绣;
……
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阿坝,是高原净土,亦是美好家园。
日前,记者走进阿坝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壤塘县,探寻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轨迹,感受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体悟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阿坝力量。
阿坝州马尔康市街头一瞥
鉴往知来 以文铸魂
“树丰碑以告成功”,一座御碑见证历史、昭示未来。
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又称“乾隆御碑”,至今屹立在金川县安宁镇安宁村,向世人展示了阿坝地区在维护祖国统一和西南地区稳定方面的重要地位。从此,川西高原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更加密切,驻军屯垦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阿坝州金川县乾隆御碑亭
乾隆御碑碑文以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详细记述平叛战役经过,颂扬战功的同时,也警示后人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如今,乾隆御碑得到有效保护,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了解历史。
讲起御碑故事,79岁的义务讲解员张诗茂总是神采奕奕。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20多年如一日,累计向30多万人次讲述御碑故事及其所承载的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
这些年来,张诗茂查阅大量资料,潜心研究碑文,并融入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等,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御碑屹立,见证一体。人杰地灵、景色宜人的金川县,依托乾隆御碑的厚重文化底蕴、神奇秀美的生态自然景观以及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成为见证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典型文化样本。
红色,是阿坝地域文化最鲜明的底色。
来到金川老街,清幽静谧的巷子里留存了不少红色印记——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中共大金省委旧址、红军军械修理厂旧址……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两次驻留金川,当地13处革命遗址保存至今。
“这些遗址,是阿坝州规模最大、种类最多、最为集中的红军革命纪念建筑群。”金川县原政协副主席丁德安告诉记者,红军在金川驻留14个月,与当地各族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共同挫败敌人封锁,播撒革命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格勒得沙,“格勒”为当地藏族自称,“得沙”意为民众、百姓。1935年11月,红军在金川建立格勒得沙共和国,这是红军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一次伟大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
走进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红军将士与藏族群众在一起的雕塑映入眼帘,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群众争取自由平等的岁月仿佛历历在目。正如格勒得沙革命党党章中所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唯一的救星。”
阿坝州金川县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
如今,每年都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金川老街,这里早已成为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地标。大家在众多革命遗迹中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
传承弘扬 以文育人
位于川西高原腹地的壤塘县,群山环抱、山高谷深,平均海拔超过3200米。
在这里,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校作为阿坝州规模最大、生源最广的寄宿制小学,助力着农牧区孩子们走下高原、成长成才。
阿坝州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校
“爱党爱国 为国育才”“讲好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走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同学们在尽情玩耍,处处彰显活力。
“我们学校是由汉、藏、羌、回、彝等各民族师生组成的一个大家庭,现有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2600多名学生,绝大部分是农牧民的孩子。”据校长色准介绍,2017年政府投资1.2亿元建成这个寄宿制小学,在配备现代化硬件设施的同时,着力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有效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高原学子。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学生诵读课文,同学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讲好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从小抓起;在六年级的体育课上,原本性格内向的仁真卓玛通过打乒乓球结交了好朋友,变得愈发开朗;书法、戏曲、舞蹈、绘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我、追求梦想;“石榴”长廊、“石榴籽”广场、感恩亭等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各族学子的中国心、中华魂……
建花园般学校,育花朵般学生。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助力每一个高原“雏鹰”展翅翱翔。
文以载道,固本培元;以文育人,启智润心。
“天蓝蓝、水蓝蓝,爷爷带我看红船;南湖长、南湖宽,红船故事说不完。”今年6月,马尔康市第二小学校开展以“红船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国旗下展演,孩子们通过情景剧再现红船故事,传承红船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不学礼,无以立。”今年9月,马尔康市第二小学校举办开笔礼,用中华传统礼仪启迪各族学生识字习礼的重要性。正衣冠、点朱砂,击鼓、描红,行拜师礼、诵读古诗……孩子们沉浸于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第二小学现有汉、藏、羌、回等各民族师生750多人。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旗下展演、培养红领巾讲解员、制作民族团结手抄报等活动,不断坚定各族师生“五个认同”,努力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文育人,让每个孩子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校长严俊辉表示,学校将进一步立足马尔康这方文化沃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交融 以文聚力
壤塘,又名“壤巴拉塘”,藏语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拥有这个美好寓意的壤塘县文脉悠远,自古就是多民族文化的融聚荟萃地。聚居在此的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深深滋养下,共同创造出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
在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传习中心,多彩非遗文化将一群年轻人凝聚在一起。在这里,很多本地年轻人积极学习掌握非遗传统技艺,忙碌于绘制唐卡、制作陶艺、裁剪服装、动画设计等,众多民族民间工艺通过一双双巧手焕发新生。
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传习中心
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的壤塘县,有着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0年起,各级政府建立了藏医药、唐卡、石刻等非遗传习所47个。2019年,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正式成立,唐卡、藏医药、藏绣等 20个传习所入驻,为一些逐渐被遗忘的民间工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传习中心里,有着9年唐卡绘画学习经历的梦娜在自己作品中融入宫廷画技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绘画的魅力;37岁的陈姐把旗袍、西服的设计理念运用到藏服设计上,同时将汴绣、苏绣的花纹融入到藏族刺绣中……就这样,非遗文化在创新交融中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受大众喜爱。
“我们把唐卡的线条和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动漫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景德镇开创‘唐卡+陶瓷’手绘瓷器项目,融入宋画及其他绘画艺术技巧,创作了众多手绘瓷器作品,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赏和市场的热烈响应。”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园长桑州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加强与全国各地非遗平台的交往交流,积极探寻创新发展新路,让更多人了解壤塘民间工艺,繁荣非遗文化。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创办以来,创业园共培育各级非遗传承人174人、学员1200余人;还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立“飞地”传习基地23个,吸收、融入各地非遗技艺,并衍生带动宋画唐卡、藏式陶瓷、藏药洗浴品等产业。
吃上“文化饭”,走好致富路。“95后”青年创业者热布多吉,创办了马尔康市擦佤绒唐卡艺术交流服务中心。在坚守传统唐卡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彩绘、油画等技法,积极推动传统唐卡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如今,他把唐卡艺术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在开发冰箱贴、书签、挂件等的基础上,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唐卡制作,尝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甜头。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嘉阳乐住,是创业园的创始人。他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好创业园作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等优势,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各族群众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图:本刊记者 金向德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