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三个长江古渡口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5-04-08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席慕蓉《渡口》



       在文人雅士的笔下,渡口是友人送别的地方,是因缘际会的地方,过往的人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渡口,古时亦称“津”,即通过船摆渡过河的地方。古代过河过江多以渡船为主,也就产生了很多渡口。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大通道。长江两岸的古渡口,见证了长江两岸民众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南北民族在此交汇相融,东西文化在此互通相济。

       位于江苏境内长江两岸的五马渡、西津渡、瓜洲渡,如今已被桥梁、隧道所取代。但这些古老渡口和滔滔江水,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程。

image.png

▲长江美景。(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一)五马渡:“衣冠南渡”的先河之地 

       五马渡,位于江苏南京长江南岸、幕府山北麓。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等五位王室成员听从王导的建议,南渡长江,在今南京五马渡靠岸,来到了建康城,并建立了东晋王朝。传说当时司马睿所乘坐骑在五马渡化龙飞去,成为其称帝前之“吉兆”。

       这段源于《晋书·元帝纪》“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的精彩故事,影响深远,五马渡也因此而得名,被誉为“化龙丽地”,成为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image.png

▲五马渡广场。(图片来源:龙虎网)

       不过,更具深远历史意义的是,从五马渡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衣冠南渡”的序幕。

       “衣冠南渡”是指中原政权或中原文明的大规模南迁。这样的迁徙,多发生于北方游牧民族攻入中原或国家动乱之际。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战乱引发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西晋末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建立东晋。

       东晋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核心,长江流域发展相对滞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改变了这一现状。因此,五马渡江不仅仅是个著名历史典故,这历史上第一次的“衣冠南渡”还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image.png

▲五马渡广场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历次“衣冠南渡”为南方输送了大量人口,东晋初期南方人口约1050万,末期则有1600万至1700万之多。

       唐“安史之乱”期间迁往江淮、江南的人则更多,其中前往荆襄及其更南地区定居的民众“十倍其初”。

       北宋“靖康之难”后,北人又一次南迁,所迁地域分布甚广,江南、江西、福建等地是北方移民的主要分布区。

       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江南实现了精耕细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大量北方手工业者涌入南方,带动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image.png

▲“靖康之难”后,宋室被迫南迁,中原人士随之大举南迁,此次规模之大超过之前各次。(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2月)

       此外,“衣冠南渡”也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政治与法律制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正如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所说:“斯时代之大事,尤莫如南北意见之渐见融和”,“亦我民族合同而化之一重要关键也”。


(二)西津渡:积淀千年的古渡博物馆 

       西津渡位于江苏镇江云台山麓,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李白、孟浩然、马可·波罗等都曾到访于此。这里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image.png

▲1949年4月24日,美国探险家哈里森·福尔曼所摄西津渡。(图片来源:镇江西津渡)

       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千年来,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往来这里的移民不绝如缕。南北文化在这里渗透融合,催生了镇江地域鲜明的“移民文化”。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其中半数以上是从镇江西津渡登岸,进入江南。在南北文化融合进程中,无数英雄人物和文明巨子在这片土地上涌现,祖逖、刘裕、檀道济、刘勰、萧统、祖冲之……风云际会间,人文内涵和文脉传承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

image.png

▲昭关石塔,是全国唯一保留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图片来源:镇江西津渡微信公众号)

       西津古渡的另外一面,是历史上的江防要地,江南战事多与此渡口有关。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镇江北固山上修筑山城,号为“京城”,并将自己的治所从吴县迁来此城。孙权与诸葛亮在这里定下了联合抗曹的方针,并由此派出周瑜、程普率精兵前往赤壁大破曹军,打赢了吴国的“立国之战”。

       此外,晋代祖逖挥师北上,南宋刘裕在蒜山大破孙恩等都和西津渡有关。

       人口的流动和军事要地的加持,让镇江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也随之兴旺发达。唐时期,镇江已有专门商市,货物的种类有布帛、绸缎、铜器、铁器、茶叶、盐、鱼等,各地给皇帝进贡的贡品也在此集结北运,号称“三吴之会”。

image.png

▲西津渡街区俯瞰图。(图片来源:镇江西津渡微信公众号)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写尽了西津渡的繁华。如今西津渡虽已丧失了渡口功能,但是昔日的繁华盛况仍可窥见一斑。


(三)瓜洲渡:

令人驻足流连的“千年诗渡” 

       提到瓜洲渡,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北宋王安石笔下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渡是一个江河交汇的渡口,位于长江北岸的扬州,与镇江市隔江相望。

       据记载,瓜洲原为长江中泥沙堆积的瓜状形沙碛,最早形成在汉代。晋朝时成为四面环水的沙洲,渐渐形成渔村、城镇。由于泥沙沉积日益严重,到唐代中期时,瓜洲已经与长江北岸的扬子津相连,成为一个渡口。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即镇江)刺史齐浣主持开凿了贯通瓜洲的伊娄运河,使江南漕船渡江的距离从30公里缩短到10公里,大运河入江口也因此再次向南推移至瓜洲渡口。

image.png

▲“瓜洲古渡”石碑。(图片来源:扬州发布)

       瓜洲渡作为京杭大运河与长江这两条中国古代水上“高速公路”的黄金十字路口,历史上每年过往船只数量高达百万艘,所经过的商旅更是不计其数。

       《嘉庆瓜洲志》这样形容瓜洲:“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也。且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返络绎,必停于是。”

image.png

▲《嘉庆瓜洲志》书影。(图片来源:方志江苏)

       地处咽喉要津,瓜洲渡既是一个江河渡口,也是一个“流量渡口”。

       瓜洲古渡因其商贸繁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漕运枢纽、粮运正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更引得无数文人骚客驻足流连,瓜洲古渡也因此享有“千年诗渡”的美名。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以流水比人,抒发深情。南宋诗人陆游则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突出瓜洲古渡军事要津的地位。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则在《过江后书寄成居竹》中写道:“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忽被江风吹酒醒,海门飞雁不成行。”

       这些广为流传的诗文,记录了瓜洲渡的岁月和风华。吟诵之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的渡口,再次回到那个千百年前的瓜洲古渡口。

image.png

▲位于伊娄运河上的瓜洲古渡公园,尽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图片来源:扬州发布)

       滚滚长江蕴藏着气象万千。在江苏长江两岸,还有许多有故事的古渡口,如贯穿南北古驿道的瓜埠古渡,是长江下游三大古渡之一;长江支流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流传着才子佳人浪漫爱情故事……

       这些古渡口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变迁,记录着往来人们的乡愁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让我们一起漫步长江两岸,走进古渡口,共同感知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探寻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统战部)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应奇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