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福如“泉”涌 同心筑梦——福建省泉州市着眼“六个坚持”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5-15

       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也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晋江经验”的孕育地和实践地。长期以来,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血脉相融,泉州成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之城。今天的泉州,56个民族成分俱全,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泉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的重要嘱托,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打造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泉州样板”,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积累了有益经验,即坚持机制先行、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系统推进、坚持服务优先、坚持示范引领、坚持以文化人等“六个坚持”。

image.png

3月6日,“福籽同心爱中华——2025年福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在福建省泉州市启动


坚持机制先行
协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泉州市坚持把城市民族工作放在党委政府工作重要位置,建立市县两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县乡三级民族工作网络,逐步健全各级机关的联系协调、信息会商等工作机制,完善城市民族领域重点工作调度制度,协同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2024年召开的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推动泉州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持续健全本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和流入双向共管协作机制,推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五个一”服务管理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完善,为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
以“晋江经验”赋能城市民族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七下泉州晋江深入调研,总结提炼了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涵的“晋江经验”。这些年来,泉州坚持践行和传承“晋江经验”,加强对“晋江经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营企业促“三交”方面的理论阐释,完成《凝聚与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互嵌式发展的晋江探索》调研报告,不断总结新时代“晋江经验”赋能城市民族工作实践的新成果。

       泉州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大量特色产业集聚,累计吸纳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工作,其中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近17万人,泉州因此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民营企业不仅为全市贡献了九成城镇就业,也在促进各民族“三交”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涌现出宇踏、361°、挑战狼等多家促“三交”典型民营企业。晋江荣恒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策荣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坚持系统推进
构建城市民族工作多维矩阵

       城市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社区、学校、企业三个重点领域更需抓牢,泉州为此构建了“1+3+X”城市民族工作多维矩阵,形成多向发力、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1”即系统谋划城市民族工作。用心培育“福籽同心·爱在泉州”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区治理+城市民族工作”融合发展。

       “3”即抓实社区、企业、学校三个重点领域。近些年,晋江青阳街道阳光社区等12个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试点,实现城市民族工作从泉州中心城区向基层县(市、区)延伸;发挥学校思政课程作用,如陈埭民族中学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教育纳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泉港区每年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少先队主题队课观摩活动;发挥企业服务各族外来务工人员的作用,如宇踏公司探索形成“真情服务、依法管理、双向融合、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X”即因地制宜,在文化场馆、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场所拓展城市民族工作新载体。培育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鲤城区法院家事文化馆、泉州府文庙等形态多样的工作阵地,其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获评国家民委2024年度旅游促“三交”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这些新载体,进一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服务优先
持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

       泉州市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服务群众优先,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落实“同城同待遇”理念,推进市民待遇均等化。2014在全省率先推出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待遇,赋予流动人口享有30项同城均等化市民待遇,并实行“无房也落户”政策。2023-2024年度全市在读随迁子女达34.67万人,其中94.16%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

       维护流动人口合法利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引导全市流动售卖摊点“进店入市”,更好地维护城市管理秩序。晋江市建设全省首个“晋榴之家”,开展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等工作;丰泽区设立社区法律诊所,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用法律方式解决纠纷矛盾。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在各社区(村庄)推广设立“网格+”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室、夜市调解站,组建专业调解队伍,化解各族群众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如泉港区山腰街道钟厝村设立的“畲乡融合调解室”,聘请德高望重的代表人士作为调解员;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数据库,实现“一站式”纠纷调处,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示范引领
不断擦亮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泉州市持续开展示范典型培育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城市民族工作同频共振,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发挥优势,推进典型培育。将“晋江经验”引入城市民族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促“三交”典型的榜样力量,带动更多企业、个人参与到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

       久久为功,开展示范创建。结合泉州实际,持续锚定“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在经济规划、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适度向城市民族工作倾斜。

       面向社会,办好品牌活动。近年来,泉州相继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三月三”文化节、“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展、“福籽同心·爱在泉州”等品牌活动。2024年9月,泉州市举办福建省第17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浓厚氛围。


坚持以文化人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泉州市立足海丝文化,着力将其转化为各民族文化相通、情感相亲的纽带,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贯穿到城市民族工作全过程。

       注重强基铸魂,共育同心“新家园”。泉州着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四个教育”体系,不断拓展深化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内涵。在企业中开展升国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竞赛、举办员工集体婚礼和“晋新筑梦”探亲交流等活动,有力增强了各族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做深两岸融合文章,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继续组织台胞侨胞开展溯源之旅,连续举办8届郑成功文化节、9届凤山文化节,成功举办闽台佛教论坛、首届侨僧论坛等,这些活动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

       讲好海丝泉州故事,促进各民族文化相通。着眼南音、木偶戏、五祖拳、惠安石雕、德化瓷烧制技艺等泉州特色非遗项目,树立和突出一批认同度高、传播力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挖掘“世遗泉州”的深厚文化资源,讲好泉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奋力打造“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3期

文:福建省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责编:刘雅 魏来(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