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同源异流 共生互融——战国邵之飤鼎小记
发布日期:2025-06-16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诗经》里的浩荡长河,在巴山楚水间奔涌数千年,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流互鉴往事娓娓道来。

       江水汤汤,青铜不语。作为蜀楚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之一,1980年3月在四川新都县马家公社(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出土的战国青铜器邵之飤鼎,真实反映了蜀楚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image.png

战国邵之飤鼎

       马家木椁墓是成都平原地区战国时期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其随葬青铜器大多5件一组,器身刻有巴蜀图语。其中一组青铜鼎中,1件铜鼎铸造精美,尺寸相对较小,盖内刻有“邵之飤鼎”4字铭文,字体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鸟虫篆。

       此鼎子母口加盖,双附耳,三象形足。盖面纹饰分为四层,内层为辫索纹两周、云雷纹一周,其余三层均为凤纹。盖中有一钮,钮上套一圆环,圆环一面为斜线纹,另一面为三角雷纹,外层饰三卧牛。其双耳两面内饰三角雷纹,器身腹部饰两圈蟠螭纹。

       这件邵鼎制作精美,该组其余4件铜鼎在形制上与之相似,但铸造工艺相对粗糙,纹饰上也略有差异。这5件鼎的形制与当时的楚式铜鼎类似,“昭、屈、景皆楚之族姓”,故发掘者认为“邵”即“昭”,推测邵之飤鼎为楚地的邵氏贵族所铸,后流入蜀地。早期的研究亦认为邵之飤鼎是直接从楚地传入,其余4件鼎仿邵之飤鼎铸造而成。

       近年来,有学者分析指出,其余4鼎的器型与纹饰与邵之飤鼎有一定差异,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仿制,子口鼎这一器形是楚地战国中期的特征,其腹部的蟠螭纹,则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它们可能是因为对早期楚文化的一种“复古”而重新制作而成的。这与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迅速扩张有直接联系,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器物随着楚国的扩张流入蜀地,对古蜀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都马家木椁墓中随葬器物以五为基数的组合方式,与蜀王开明氏“尚五”有关。《华阳国志》记载:“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根据《蜀王本纪》中“荆人鳖灵”的古史传说,战国晚期来自荆楚的鳖灵取代了蜀王杜宇氏,建立了开明王朝。

       带有明显楚文化特征的随葬品,如何到了蜀国,何以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中呢?答案尚需更多考古发现才能揭晓。但不管其来源如何,大量本土青铜器与中原、楚式青铜器并存,是巴蜀青铜器吸收外来礼制的物证,见证着古蜀与中原、荆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樊思琪

作者为四川博物院文博助理馆员

责编:金向德 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