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回望千年驿道,“长安的荔枝”还是那么鲜!
发布日期:2025-08-18

       近期,电影《长安的荔枝》在国内热映,再加上鲜美可口的荔枝大量上市,引发了人们对荔枝保鲜等话题的热议。

image.png

▲电影《长安的荔枝》海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这首绝句,以短短28字为后人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面:一名“荔枝使”快马疾驰,扬起滚滚红尘,只为将新鲜荔枝送至长安,博贵妃一笑。

image.png

▲为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朝廷不惜让使者远距离运送荔枝。(AI制图)

       电影《长安的荔枝》以其独到的视角,将读者带入大唐天宝年间那个运送荔枝的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李善德为了完成将岭南新鲜荔枝在贵妃寿宴之时运抵长安的任务,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旅程。

       李善德所面临的不仅是荔枝保鲜的难题,更是对整个驿传系统及其背后复杂人际关系的考验。这部作品就像是一扇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驿道在长途物流与跨地域交往融合中所起的作用。 


(一)传递荔枝的古驿道

       “荔枝”最早见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当时称作“‌离支‌”。古人认为,这种水果离开枝叶后极易变质,因此得名“离支”。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在长安修建“扶荔宫”,尝试移植岭南荔枝,虽未成功,却开启了岭南荔枝输入中原的先河。

image.png

▲汉武帝在扶荔宫试种荔枝(AI制图)

       到了唐代,出现了“快递水果”的业务,而这项业务的最大主顾就是荔枝爱好者杨贵妃。

       唐代的荔枝产自岭南和川蜀两地,前者离长安5000多里,后者也将近2000里。《唐国史补》记载岭南荔枝要比川蜀的好吃。清代《广西通志》记载浔州府(今广西贵港一带)“荔枝种类甚多,佳者皮色鲜红,肉白如蜡,味甘无渣”,可谓品质上乘。

image.png

▲荔子碑。其碑文摘自唐代文学家韩愈所撰的《柳州罗池碑》,文首的“荔子”指的就是荔枝。(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为讨杨贵妃欢心,唐玄宗令岭南进贡荔枝。通过驿道这套高效的运输体系,让荔枝“经十数日抵长安而味不变”。

       唐代的驿道向北连接关中平原的官道,向南延伸至岭南的商道,向西与丝绸之路支线相连,成为贯通南北、衔接东西的全国交通网络。

       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

image.png

▲广西贵港古驿道码头——南江古码头。(图片来源:贵港市融媒体中心)

       广西贵港境内的“怀泽驿”“浔江驿”便是当时重要的驿站。当地考古发掘的自两汉至唐宋500余座古墓、1万余件文物中,包含有荔枝在内的各种果蔬谷物的种实,反映出古代西江流域的荔枝贸易往来。


(二)荔枝运输背后的民族交往协作

       发自岭南的荔枝究竟是如何运到长安的?“‌离支‌”是如何演变成“荔枝”的呢?

image.png

▲采摘荔枝(图片来源:桂平市融媒体中心)

       运输荔枝的流程是:驿卒先到岭南选好荔枝树,树上的果子要接近成熟,防止荔枝在运输途中过早成熟乃至腐坏。之后,把荔枝树整株挖出移栽到容器中,从岭南的广州、贵州(今贵港)等地走水路运到商州秦岭一带。此时树上的荔枝也已成熟,驿卒再将其摘下放入竹筒中,走陆路运输到长安。

       而这一方法,也正是《长安的荔枝》中主人公李善德经过反复测算和试验后得出的最佳路径。

image.png

▲贵港市港南区的荔枝古树群。(王东 摄)

       为什么要用竹筒储存呢?《荔枝谱》中说,把荔枝放在竹筒中,会更好地锁住荔枝的鲜香色泽,同时竹筒还能起到抗挤压的作用。

       此外,驿卒还往竹筒中加冰进行保鲜。驿卒们带上荔枝,骑上快马,八百里加急,每20里一换人,每60里一换马,日夜兼程。

       沿途陆路驿站需提前备好快马、干粮、向导,驿卒常因“超时必罚”而累死途中。一日之内,荔枝就会从秦岭运送到长安。

image.png

▲荔枝保鲜与运输。(AI制图)

       如此不惜代价的运输方式,虽凸显了帝王的奢华,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驿道系统的高效与强大。这种高效的背后,是中原与岭南各族百姓的辛勤付出与团结协作,才使得这条驿道畅通无阻,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纽带。

       实现这种跨越五千里的协作,更离不开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唐代岭南州县的官员由朝廷任命,他们在岭南推行统一政令,从荔枝传输到物资调度,从水路运输到陆路接力,皆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正是这种政治与社会的高度统一,让岭南与中原的各族百姓得以打破地域与族群的界限,共同完成荔枝快速北运的奇迹。

image.png

▲广西桂平白石山下荔枝红。(杨一帆 摄)


(三)古驿道上的民族交流融合

       唐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驿道的功能逐渐发生转变,成为多民族互动的舞台,而驿站成为了多民族交流的“微型社区”。岭南的“酸嘢”(腌渍水果)习俗,随着驿道上的往来传入中原,与中原的酱菜文化结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尚。

       各民族的旅人在驿站歇脚时互相交流、分享食物,久而久之,方言融合、习俗互鉴。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商人、手工艺人、文人等汇聚于此,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技艺和生活方式,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驿道文化。

       荔枝运输、南果北食,无疑推动了多民族物资交流,往来其间的文人墨客也通过书写荔枝,推动南北文化互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

image.png

▲明牙雕荔枝形水盛(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白居易《荔枝图序》记载“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就细致描绘了荔枝生长的全貌,为研究唐代岭南荔枝种植提供了文学佐证。

image.png

▲荔枝纹文房系列产品(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梁嵩从龚州(今广西平南)到广州参加殿试,即兴创作《荔枝诗》夺得状元。诗中的“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赞美了荔枝艳丽动人的外观。

       苏轼被贬岭南期间,在《和陶归园田居》中记录了与岭南各族民众一起的田园农耕生活。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既是对荔枝的喜爱,也是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image.png

▲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局部描画的荔枝。(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四)从皇家贡品到百姓寻常之物

       过去,依赖国家驿传系统最快十多天能运到的皇家贡品荔枝,如今普通老百姓只需一两天就能享受到。

image.png

▲荔枝宴(图片来源:桂平市融媒体中心)

       比如,曾作为岭南地区政治、商贸中心之一,也是荔枝产地的广西贵港,如今仍在坚守这份“快递水果”的甜蜜事业。

       通过“贵港-南宁机场”冷链专线衔接航空运输,运用保温箱+冰袋+恒温车厢“三重保鲜屏障”全程锁温1-5℃,能实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8个重点城市的百姓次日便能品尝到带着晨露的荔枝;全国285个城市的各族群众,也能在48小时内享受到这份甜蜜。

       昔日“一骑红尘”的奢侈,成为“一键到家”的日常。

image.png

▲贵港荔枝走向全国各地(图片来源:南国早报)

       千年之后的今天,荔枝早已不是珍稀之物,而是百姓普通水果。曾经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古驿道,仍然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作者单位为广西贵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文:唐远全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