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三交”故事
让各族群众为生活在“珠城”而自豪——专访广西北海市委书记蔡锦军
发布日期:2024-01-02

第三部分(2)_副本.png

北海市大力发展向海经济

      记者:蔡书记好!请您结合市情和工作实际,谈谈北海是如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以及视察广西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全市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蔡锦军:党的二十大以来,北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按照“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建设令人向往的品质北海、魅力北海,让各族群众为生活在珠城北海而自豪”的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北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市政府牢记领袖嘱托,坚决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工作,高位推进民族工作落细落实。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建设文化北海,立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定位,用丝路历史、滨海风情、千年汉韵浸润民族团结。强化示范引领,大力宣传市公安局、覃钰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先进事迹,弘扬地角女民兵连“枝柳精神”、骆春伟“我不上谁上”精神,进一步激发“珠城”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气神。

      着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做强民族团结经济支撑。深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为推动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凝聚强大动力。

      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秉承“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的理念,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为重要抓手,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推行“10+1+2+3”工作模式,擦亮“民族团结+”特色品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持续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建设“平安北海”为抓手,推动民族工作力量下沉、社会治理重心前移,全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最优解,以“小网格”实现“大治理”,形成新时代北海民族工作的“枫桥经验”。

      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建强县、乡、村三级民族工作信息员队伍,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


      记者: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的发展要注重特色,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请问,北海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贡献北海力量的?

      蔡锦军: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视察北海时的指示精神,打造“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文旅融合”等系列工作品牌,让中华文化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出台《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投入2.6亿元资金,对相关重点遗址和文物进行系统性发掘保护和研究利用,开展海丝遗存文脉等14个课题研究,出版《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等系列研究专著。建成86家“小而精”特色博物馆,制作“从汉墓出土文物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列短视频,推动博物馆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编排历史舞剧《碧海丝路》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并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巡演。开展“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起新时代海丝文化传播新桥梁。打造“丝路古港 潮美北海”的城市品牌,将汉代文化、海丝文化与本地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等充分结合,举办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侨港开海节等大型群众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公园、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海丝首港等汉代文化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拍摄纪录片《国宝档案——大汉合浦郡》、大型历史电视剧《沧海丝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立体展现了秦汉、明清以及现代不同时期的海港风貌,细致生动讲好海丝历史故事,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无限活力。


      记者: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两千多年前就是中外通商往来的重要门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请问,如今的丝路古港有哪些新时代以来的新变化?北海市是如何着力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

      蔡锦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后,我们迅速制定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三方案一意见”,确定工作重点任务。编制《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2018-2030年)》《北海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努力把向海经济打造成开放经济、枢纽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惠民经济。引进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初步形成绿色化工、电子信息、光伏材料、高端纸业、新材料、能源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北海)国际水产城建设,努力打造北部湾区域农产品和海产品集散中心。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以港口建设为重点,全力构建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有效衔接的对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北海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北海被列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进行生态保护地方立法,5年来累计投入近1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2%,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记者:北海市始终秉承“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的理念,正在绘就一幅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2023年,北海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请问,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北海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蔡锦军: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责任,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市中心工作,成立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高位推动,做到“四个纳入”:纳入“一把手”工程同负责、纳入绩效考评同考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同部署、纳入乡村振兴同推进。打造候鸟驿站、红石榴工作室、市域社会治理、旅居者联合会、民族特色村寨等五大类300多个“三交”平台。红石榴工作室畅通了各族群众文艺交流的渠道;市域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资源下沉网格,切实解决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候鸟驿站让新北海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每个环节;旅居者联合会为旅居者子女就学、经商创业、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务。以党建融心,推行“党建+民族团结”创建模式,全市431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营造“党群一家亲 幸福民族情”的浓厚氛围,推动各族群众人心归聚;以文化融魂,打造“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品牌,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公园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以活动融情,突出“石榴花开耀珠城”主题,开展“八个一”示范评比、珠城互联共建等系列创建活动,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上千场次,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不断升华中华民族情谊。深入挖掘汉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文脉,推出“线上博物馆”,制作“从汉墓出土文物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列视频,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第二部分(2)_副本.jpg

北海市合浦县海丝首港景区华灯初上、游人如织


      记者:为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赞誉,切实担负起“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时代重任,下一步,北海市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还有哪些工作部署?

      蔡锦军:北海市将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着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选择合适的场所,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探索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建设中华民族公园。继续深入发掘汉文化、海丝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交流实践基地,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依托社区基础平台作用,强化服务和引导,让各族“新北海人”更好融入北海。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立足银滩、涠洲岛、银基、海丝首港四大核心景区旅游资源,引导各民族游客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力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外延,突出抓好家庭的示范创建,部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工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1期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桑艺(实习生)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