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碧水润京城,和谐密云聚同心。
志愿服务擦亮文明底色,理论宣讲夯实思想根基,多彩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打造民族工作“同心”品牌,成立“同心”志愿者服务队、开设“同心”讲堂、举办“同心”造林活动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密云区“同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
“同心”服务筑底色
在密云区鼓楼街道长安西区社区,常年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由汉、满、回等各民族组成,他们照顾孤寡老人、协调邻里关系、维护社区环境,带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实践者,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这支队伍就是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同心”志愿者服务队。
“这些戴红袖章的志愿者,无论刮风下雨都照常上岗开展服务活动,尽心尽力。”每每听到居民的认可,年近耄耋之年的郭生福,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同心”志愿者的信念。尽管退休多年,但他始终心怀热忱,投入到助人为乐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当中。
熟练掌握治安防范基本知识,积极排查社区各个角落安全隐患,义务参与捡垃圾、扫楼道等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事无巨细,温情暖心。在鼓楼街道,许多像郭生福这样的“同心”志愿者活跃在各个社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既是他们的诺言,也是他们的本色。
“我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余热,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大家日子过得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好。”多年来,郭生福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各族居民的广泛赞誉,还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目前,长安西区社区共有“同心”志愿者37人,他们活跃的身影带给各族居民舒心、安心、放心。
鼓楼街道下辖29个社区,有汉、满、蒙古、回等各族居民18万人。目前,街道党工委成立以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街道、社区两级530余人的民族工作队伍,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努力提升辖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志愿春风,爱满密云。今年初,密云区“同心”品牌之“同心”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服务队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文艺创作、文化保护和传播、扶贫济困、交流研讨等志愿服务活动,“同心”志愿者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维护者和传播者,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群众中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密云区建立乡镇(街道)民族工作会商机制和村(社区)民族工作联络机制,发动村(社区)成立由村委、社区社工、协管员、楼组长、村民代表组成2000多人的民族工作队伍,实现民族工作全覆盖,极大地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同心”讲堂铸“心”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今年7月,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常海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为村民们作了一场生动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
坐落于“京师锁钥”古北口镇的河西村,前依青龙山、后靠卧虎山,还有潮河犹如一条玉带绕村而过,依山傍水,好一幅美丽乡村动人画卷。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吕祖庙、提督府、参将衙门、守备衙门、校军场、点将台等无一不是中华文化多元荟萃的见证与结晶。
历史上的河西村,作为长城脚下的要塞,历朝历代许许多多戍边将士举家前往、落地生根。如今,这里生活着7个民族137个姓氏的560户1600多名村民。多民族、多姓氏,见证着河西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录下一段段民族团结佳话。
“我们村是百家姓村、多民族村,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常海全经常在“同心”讲堂上这样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西村实践。为进一步做好宣讲,他不仅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还参加了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的交流研讨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工作干部进行切磋,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百家姓”照壁 金向德/摄
小课堂,大能量。今年清明节前夕,常海全借助“同心”讲堂,结合村民议事会,以讲座方式为村民讲解文明祭扫的意义、目的及重要性,号召全体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做到理性追思、文明祭扫。在河西村,“同心”讲堂既是理论宣讲的课堂,更是推动移风易俗、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的阵地。
如今,在河西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村民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心”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幸福晚年驿站、农民技能培训站等,在随时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各种便民服务。
密云区“同心”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民族工作政策与故事分享
近年来,密云区在乡村、社区、企业等持续开设“同心”讲堂,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到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逐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同心”活动促交融
同心造林,共护健康。2023年4月,北京市158家医疗单位、行业协会和公益基金会的医疗专家和志愿者齐聚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共同参加“同心·共铸中国心”植树义诊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保护首都碧水蓝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
北穆家峪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同心林、同心桥、同心井,提升改造团结广场,在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促进汉、回、满、蒙古等全村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密云区北穆特色种植园区 金向德/摄
眼下,北穆家峪村正在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化长廊,预计今年10月竣工。文化长廊作为密云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氛围营造项目,由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工作成果、村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四部分组成,将进一步促进党心民心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小楼道”连接“大文明”。撂跤、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工作法与党员风采,石榴籽精神等“铸牢”主题标语,移风易俗、家风家训、邻里互助等文明新风宣传……走进密云区檀营第一社区,主题多样的楼栋文化引人驻足。社区按照“一楼栋一主题、一楼门一特色”原则,打造出19个主题的楼栋文化,把先进文化送到居民家门口,在润物无声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檀营第一社区组建由汉、满、蒙古等各族居民组成的舞蹈队,编创的节目多次荣获市级荣誉;开展非遗传承、共庆传统节日等各类文化活动近百场,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凝聚人心、促进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凝心聚合力,共筑同心圆。就这样,密云区以形式多样的“同心”活动为载体,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氛围营造项目,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和示范社区,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本刊记者 金向德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