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九子夺嫡”,让皇子们迥然不同的性格和命运留于史册,但钩沉这一时期的宫廷女性形象,仅只言片语勾勒出她们囿于宫墙的一生。然而,康熙四公主(固伦恪靖公主)从不太受宠的生长环境中“突出重围”,远嫁漠北蒙古,融入草原生活,心系民生,发展农耕,深受当地各族民众爱戴,书写了传奇人生,亦留下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
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还有一座建于300多年前的和硕恪靖公主府,被誉为“西出京城第一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有中原传统礼制文化的风格,又在皇家园林造景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北方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的元素,保留着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们得以追忆四公主与北疆各族人民和睦和谐、相濡以沫的那段岁月。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的和硕恪靖公主府
艰难成长 尘埃生花
说起这位四公主,她的幼年也不乏艰辛,但终究通过努力活出了“大女主”的人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正如其父康熙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一样,儿时成功战胜天花在当时被视为吉人天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朱批奏折记载:“本月二十三日,格格开始出痘发热……二十六日经答复甄玉俊、陈天祥看视,报称格格已有喜是实。”四公主曾经感染天花,但不仅大难不死,而且仅仅三天就得以康复,被视为天佑多福之人。甚至连当时内务府的奏报都请示康熙帝:“见今格格之喜事,送圣时是否照阿哥之例办理?”奏请将公主的庆典按照阿哥的规格来办,由此可见四公主又凭借强健的体魄,受到了父亲康熙帝及朝廷的关注。
病愈后不久,四公主又遭受丧母之痛,这些都使得她锻炼出了果敢独立的性格,为此后的人生抉择铺垫了厚重的底色。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朝廷击败噶尔丹、收复漠北后,19岁的四公主获赐封号“和硕恪靖公主”,奉旨下嫁漠北蒙古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首领攻打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北贵族纷纷南下,归顺清政府。对此,康熙帝采用怀柔政策,大封王爵,其中就包括土谢图汗部,也就是敦多布多尔济所在的家族部落。
或许,正是考虑到敦多布多尔济的祖父是土谢图汗部的大汗,在世时曾对漠北蒙古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其叔祖父又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漠北蒙古有着较大的宗教影响力,且敦多布多尔济与四公主年纪相仿,康熙帝认定,双方一旦成功联姻,必利于更有力地凝聚和统辖漠北蒙古。
尽管四公主的婚姻由圣上做主,是满蒙联姻的命运安排,但她自身通过主动适应环境、积极作为,实现了其他公主甚至许多皇子都无法施展的人生抱负。
漠北苦寒,路途遥远,且时有战乱,康熙帝对这个女儿心存愧疚,给予了额外的照顾。譬如,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以南的清水河畔建了公主府(后迁至归化城),并命七阿哥胤祐和十阿哥胤䄉一路护送北上。
四公主嫁给敦多布多尔济后,先后生下4个孩子,在漠北安家落户。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敦多布多尔济承袭其祖父的汗位,但才过了两年多就被康熙帝革退汗位,降回为多罗郡王。据《清圣祖实录·二百八十卷》记载:“喀尔喀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以庸劣革退,命其亲叔多尔济厄尔德尼阿海袭替。”康熙帝对于敦多布多尔济的“庸劣”,并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女婿就一味地偏袒。反观,四公主凭借自己的作为,改变了家人和部族的生存状况,更促进了边地的安定发展。
致力改革 凝聚人心
据《清高宗实录·十八卷》记载:“从前喀尔喀敬安(恪靖)固伦公主奏请耕种,……载伊属人所种清水河田,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五亩。”当年,敦多布多尔济家族部落遭噶尔丹的打击南下逃难时,曾在漠南的清水河一带借地放牧,有部分族人留居清水河流域。但由于是借地放牧,老百姓的生活很不稳定。
初到漠北,四公主心系民生,向朝廷请旨开荒,得到康熙帝准允。通过十几年的治理,她讨来的边外荒地变成了沃野良田,族人得以安居乐业,延享福泽。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四公主能说服族人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由策马放牧转为躬身农耕,以获得更稳定长久的生存发展,其在漠北蒙古的号召力、领导力可见一斑。
虽然明末清初时期的清水河“有时无人烟”,但四公主在此“着意农桑”,致力于修渠垦地,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们来此发展农牧业生产。她打破了当时不得到口外开垦牧地的禁令,边民由原来的“春来秋归”逐渐开始定居劳作,“汤沐地”(指水浇地)也逐年拓展,最终扩大到四万八千三百余亩,还大量“圈占”牧场,形成大小聚落点(村庄)十余处,成为“督垦兴利”该地区的开端。
就这样,四公主向康熙帝争取到了土地和资源,用于改善漠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还积极推广中原农耕文化,鼓励百姓种植粮食和蔬菜,以提高其生活水平。这些举措改变了当地人世代沿袭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在治理过程中,四公主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她善于倾听百姓的意见,并依此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她也非常注重维护地方稳定和民族和睦,秉公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由此,当地民众在清水河畔专门立德政碑来纪念这位杰出的公主,碑文记载:“惟草地较远,悉难进天子之地,荒服非近,尤当沐圣人之祀。钦惟我四公主四千岁,至德诚民,深仁育物……累年丰收,万民乐业,共享升平。虽彼天之颖粟,实公主之盛德所感也。且我公主留心民膜,著意农桑,其立心也公,其立政也明,其立法也猛且宽,恩泽普及万姓,真乃尧天舜日。”
从碑文中可以看到,人们将四公主比作尧、舜一般的圣人,还记录了她在施政管理等各方面的功绩,其地位和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清水河区域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部地区,属于典型的长城地带。四公主的满蒙联姻,尤其是她致力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各族民众,使得长城两边不再兵戎相见,而是亲如一家,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于清水河畔的四公主德政碑
传奇人生 丰满形象
据传,当年四公主在归化城有个雅号叫“海蚌公主”。“海蚌”在满语中有“参谋”之意,看来聪慧过人的她或曾参与土谢图汗部的行政管理事务,且声名远扬,颇受认可。还有,她养的马从不打印(做标记),也不用人驯养。若是马顺风跑了,她就让府丁给归化城的副都统传话说,“克(去),叫二小子找马!”地方官便乖乖地将马寻回来。能把副都统称为“二小子”,这位京城来的公主果真性格泼辣、敢作敢为。
四公主还很诚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从京师畅春园出发,带着几位皇子去巡幸塞外,四公主与额驸随即专程到驻扎地拜见父亲,第二天康熙帝就住到了公主府上。据《清圣祖实录·二百三十卷》记载:“乙亥。上驻跸和硕恪靖公主第。”之后,康熙帝四次出巡塞外,四公主都有去请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将三阿哥胤祉的嫡女封为郡主,嫁与四公主的长子根扎布多尔济,漠北蒙古由此更受照拂。
雍正元年(1723年),四公主被雍正帝晋封为固伦公主,敦多布多尔济随之成为固伦额驸。同年,雍正帝将敦多布多尔济晋封为和硕亲王。雍正五年(1727年),敦多布多尔济第四子(非四公主亲生)被认定为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公主凭借其在草原上的作为,又赢得了其兄弟、雍正帝的加封,更赢得各族民众的爱戴。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四公主的传奇故事永远留在了北疆大地。她以坚毅果敢的性格、超出寻常的智慧和实干有为的作风,为边地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既是我们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史、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人物,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边疆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李杨佳蓓
作者为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编辑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