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的大漠雪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奇妙的非遗展演……这个冬天,亮丽北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内蒙古冬季旅游更加“热起来”“火起来”。
2024中国·额济纳环胡杨林自行车赛一瞥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计划”),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六项行动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通知》要求,把握旅游的流动性、体验性、大众性、互动性等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六项行动”走深走实,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从“互动”走向“互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施价值引领行动,做好旅游促“三交”计划“固本”文章。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主线,树立“以游促融”的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自治区印发《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景观陈列、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行动方案》,实施骨干培训、讲解规范、展陈提升、研学资源挖掘、旅游赋能、试点示范六大行动。把深化旅游促“三交”计划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责任担当。呼和浩特市印发文件,对旅游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式发展进行部署安排;通辽市召开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各地区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旅游促“三交”工作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以织密工作制度之网夯实“固本”根基。
实施骨干培训行动,做好旅游促“三交”计划“强基”文章。建立健全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业务骨干、讲解员(导游员)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能力和水平。自治区举办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专题培训,包头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办旅行社负责人、导游能力提升培训班,呼和浩特市、兴安盟、乌海市等地区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大赛、“石榴籽少年说”宣讲员比赛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小石榴籽”讲解员。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兴安盟突泉县、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等地举办导游员、讲解员规范讲解提升培训班,覆盖区域内所有旅行社以及A级旅游景区导游员、讲解员。2024年,全区组织各级开展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讲解提升培训249班次,培训导游员、讲解员等10508人次。
实施讲解完善行动,做好旅游促“三交”计划“规范”文章。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对景区景点、文博场馆讲解内容的丰富完善和审核把关,着力让各族群众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加强景区景点、文博场馆讲解内容规范和提升纳入旅游促“三交”计划的重点内容,举办2024年全区博物馆质量提升等培训班,推动各地区博物馆开展馆际合作交流活动,对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国家的孩子”主题展馆、乌兰察布市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等景区、场馆进行实地指导,推动全区博物馆展陈水平同步提升。呼和浩特市、兴安盟等地区在年度“三项计划”重点任务中部署讲解提升工作;通辽市在全市A级景区开展讲解词自查和提升工作;乌海市修订印发《乌海市导游词》,着力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各地区完成了对270余个旅游景区和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博展馆讲解工作的指导完善,让讲解工作成为讲述各民族“三交”故事的重要媒介。
实施展陈提升行动,做好旅游促“三交”计划“活化”文章。全面深入整理和阐释内蒙古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内涵,赋予文物古籍、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全新的生命力,通过优化展陈方式与空间布局、展览内容与互动体验,让“三交”展陈藏品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全区各地博物馆举办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巡展活动、“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展”等140多个精品展览,接待观众超233万人次;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体检”,修复养护文物138件(套)。举办展览策划与能力提升培训班,提高文博系统干部策展能力。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深挖“走西口”历史,将“走西口”文化资源融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莫尼山非遗小镇、黄河大峡谷和包头金街等景区展陈展示。兴安盟、阿拉善盟等地区深挖红色故事资源,让游客在游览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风航天城等景区过程中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进一步提炼兵团文化历史,完成乌拉盖管理区和磴口县扩建,完善兵团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兵团文化红色教育基地等。阿拉善盟集中对各级博物馆进行特色展览展陈打造,提升“大漠史刻 东西互鉴——阿拉善岩画专题展”等展览。通过开展展陈提升行动,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25年春节期间,全区各级、各地区博物馆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
实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行动,做好旅游促“三交”计划“和美”文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积极赋予旅游资源以时代价值,促进旅游供给和业态的不断创新。推出“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研学旅游品牌、“歌游内蒙古”旅游名片,通过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搭建各族群众融合发展大舞台。持续建设北疆文化品牌,《三千孤儿入内蒙》《骑兵》等舞台精品力作出圈出彩。举办“融合之路”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来自内蒙古的冰雪之邀”等特色旅游资源推介活动,欢迎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体验民族团结之美。
各地区聚焦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亮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涌现出“网红”恼包村、“乌兰哈达火山民宿”等文旅品牌,节假日期间单日游客人数最高达到21万人次。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区依托革命历史相关遗址推出“反法西斯战争”“塞外抗战”等10条红色研学旅游精品路线。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区充分用好冰雪资源,推出“冰雪那达慕”系列活动、冬季蒙古马超级联赛等特色活动,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各地区还积极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呼和浩特市宽巷子、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之夜”文化旅游聚集区、巴彦淖尔市黄河湾步行街、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等迅速出圈。
实施试点示范行动,做好旅游促“三交”计划“典范”文章。围绕文旅、文博、文艺、文创等,培树示范典型,积极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积极争取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特色文化、呼伦贝尔市乌力楞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拓跋鲜卑南迁融合之路”、兴安盟阿尔山市国家森林公园、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等纳入国家民委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项目。遴选出58个村镇为首批和美乡村试点。依托“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歌游内蒙古”品牌,打造100套研学旅游精品课程、100个优质研学旅游基地,打造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4个“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试点地区;打造35个重点旗县区、60个重点村镇、100条旅游路线和旅游公路等。
各地区勇于创新,加快特色典型示范培树。通辽市建设帐篷基地、青少年交流基地、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树立“中国之路”十大自驾游精品线路品牌。鄂尔多斯市将群众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出“草原村排”模式,强化与贵州“村BA”品牌合作交流,在全区树立了典范和标杆。阿拉善盟充分发挥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这一示范项目作用,注重与宁夏银川等地区开展协作共建,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深度感受军民融合发展新气象,促进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3期
文:本刊通讯员
责编:王怡凡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