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平潭:南岛语族的“起锚之地”——关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访谈
发布日期:2024-09-20

      14年前的盛夏,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展开。6名南岛语族后裔、法属波利尼西亚人驾着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借助星象、季风和洋流,一路北上,历时近4个月登陆“溯源终点”——中国福建。他们在福州市的平潭岛寻访先祖足迹,并在壳丘头遗址种下一棵象征乡愁的榕树,并立碑纪念。这些寻根者认为,“从人类学来讲,我们的根在中国,这是追溯历史的历程”。此次“寻根之旅”,在南太平洋地区被传为佳话……

      福建扼山面海,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更是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开枝散叶的桥头堡。在这个文明流播与变迁过程中,地处台湾海峡咽喉的平潭岛,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2024年3月,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是考古工作边界的拓展、国际视野的提升。

平潭融媒体中心_林君斌_摄_副本.jpg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岛一瞥 林君斌/摄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部沿海,由平潭综合实验区管辖,位列中国第五大岛,距台湾省最近处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早在1958年,形似麒麟的平潭岛,就因一处涉及海峡两岸史前渊源的考古遗址——壳丘头遗址群的发现而广受瞩目。

WechatIMG450.jpg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走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园区,入口处两艘独木船的雕塑引人驻足,通向基地的“风之路”尽显南岛语族文明发展历程,道路两旁的复活节岛石像、夏威夷茅草屋以及大溪地、关岛等地的标志性雕塑群,热带风情十足,颇具国际范。基地深处,目之所及是簇簇盛开的三角梅,装点着错落有致的石头厝。修旧如旧,基地的文物展厅、科研用房、会议室等就隐身于这独特而有韵味的古厝建筑群中。

      在基地外壳丘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层层沙土下散布着6000多年前的遗存——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以岛为家、以海为伴,捕鱼、采贝、渔猎,还将审美趣味倾注于手工制作之上,并用石锛、石斧、石刀等工具制作独木舟用以远航。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们跨越海峡踏上台湾岛,并继续朝着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航行……

      作为一个陆海双构的大国,历史上的中国,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人类与大海相互依存,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海洋文明海纳百川、爱拼敢赢的特质和禀赋也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潮涨潮落,沧海桑田。上古的福建,属于哺育和输出海洋文明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就与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各族群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潭,则被称为南岛语族“起锚之地”,是史前大航海的摇篮,也是福建史前海洋文明星火的肇始和传播之地。向海而生的南岛语族先民,正是从这里开启拓荒淘海、建立海上新家园的航程,在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绘就了与世界交流互通的星辰大海。平潭岛先民与如今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岛语族,有着血缘上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中国福建与远在万里之外大洋上讲着1000多种语言的南岛语族有着共同的祖先,是血缘上的亲戚。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对于探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这一国际性学术课题以及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具有怎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就此,我们专访了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教授。


      记者:您好!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南岛语族的研究热度始终不减。作为长期在福建从事南岛语族研究的资深学者,您心中的南岛语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族群?

      范雪春:在辽阔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19世纪前的西方探险家发现,这些相隔万里的岛民有着相似的外貌和风俗习惯,会制作风格相近的陶器和小船,而且竟然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交流,比如用同样的音调描述香蕉、稻米、鲨鱼和乌贼,等等。19世纪末,语言学家提出把这些岛屿上的相近语言统称为南岛语系。顾名思义,南岛语族即指代说南岛语系的族群。

      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大语系,其分布西起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智利西海岸的复活节岛,北到中国台湾岛和美国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群岛。

      可以说,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跨地域族群,覆盖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有近4亿人口。而作为典型的海洋族群,其分布区域则表明,早在欧洲人环球航海时代开始以前,南岛语族的祖先就已经发现并移民居住于南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岛屿。他们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单边驾梃独木舟、双连独木舟等工具,以及对星辰和洋流的科学认知得以实现远航。与此同时,他们还发明了导航系统,能够目标明确地在数万海里的海域内来回航行。

      目前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地区的扩散,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移民活动。


      记者:如此看来,南岛语族的人们确实勇敢、智慧。那么,这个海洋族群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他们又是从何时何地开始“远航”太平洋的?

      范雪春:关于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是近百年来太平洋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由于涉及的地域和范围相当广阔,专家学者纷纷从历史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遗传学、动植物学及航海术等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尽管各学科切入点不同,但殊途同归。近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岛语族的原乡在我国以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及邻近岛屿地区。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以林惠祥、凌纯声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石锛的类型,就推测中国是太平洋地区有段石锛的发源地,进而推测南岛语族的祖先应该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一带。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的大坌坑遗址被发掘后,人们发现它跟环太平洋地区的遗址性质相似,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到习俗都非常接近。考古研究表明,台湾岛上以大坌坑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史前文化,几乎都是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影响或参与下发展起来的,两地之间具有渊源和传承关系。据此,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壳丘头文化很可能是台湾大坌坑文化的源头或源头之一。

      壳丘头遗址群包括平潭岛的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距今7500至3000年,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区发现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贝丘兼沙丘遗址,且年代最早序列最完整的史前遗址群,也是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考古专家的多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其中,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福建最早的聚落房屋建筑、疑似被拔除中门齿的人骨等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如同一块块拼图,为我们拼凑出了南岛语族先民的生活场景。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研究,遗传学专家从远古人骨DNA中追踪到了南岛语族基因的发源地。2020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一项重磅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团队成功在福建的奇和洞、昙石山和溪头遗址的史前人骨中提取了DNA。其研究结果确证,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

      在来自世界各地、多种学科交织的研究中,描绘南岛语族祖先远征海洋、探索未知的路径也逐渐清晰起来:

      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先民为获取海洋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开始驾舟出海、逐浪而徙,第一站抵达最近处的台湾岛,登岛而居。距今5000年左右之后,他们继续向东、向南迁徙扩散,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最终共同组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庞大的南岛语族文化共同体。

WechatIMG567.jpg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岛一瞥


      记者:无疑,平潭岛系列考古发现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海洋文明的认识。那么,您和团队在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具体都有哪些新进展?这些成果对国际国内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意味着什么?

      范雪春: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南垄村东北的一处山麓坡地上,是台湾海峡西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这处遗址自1958年被首次发现后,分别于1985年、2004年、2021年进行了考古发掘。

      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的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收获颇丰,也令人印象深刻。当时,考古队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作为典型的贝丘遗址,它的主要文化层堆积物80%以上为贝壳,呈现出当时闽地先民采集食用的贝类有19种之多。由于濒临太平洋,所以适应海洋、从海洋中获取食物是福建沿海史前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

      壳丘头遗址还发现了以平面呈梯形的小型石锛为代表的磨制石器。这是当地先民广泛使用的一种多功能生产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这些出土石锛普遍较小,有的仅长3.5厘米,应是作为装柄的复合工具,用来采集或攫取食物,更有可能是用于修房或造独木舟。石锛,已然成为早期人类跨越大洋、进行迁移的重要实物证据。

      在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以陶釜、壶、杯、钵为代表的生活用器。这些陶器虽然烧制火候不匀,但纹饰种类却不少,包括波浪纹、贝齿纹、戳点纹、刻划平行条纹、指甲纹、绳纹、磨光黑陶和红衣陶等,颜色以灰、黑、黄、红、褐色为主。其最具特点的是贝齿纹陶器,标志着海洋先民审美的觉醒。那时,先民们就地取材,利用贝类边缘的自然纹路直接压印在陶坯上再进行烧制,形成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的生活器皿。

      比对这些纹饰、器型,我们发现壳丘头文化跟台湾大坌坑文化有很多共性。两地出土的陶器都以粗绳纹、夹砂陶为主要特征,很多都印有相似的波浪纹、贝齿纹、指甲纹和刻划纹等,反映出两岸先民对大海的热爱与敬畏,是两岸先民共同的文化符号。

      2016年8月,我们又在平潭北厝村祠堂后的山顶发现了一处贝丘遗址,有贝壳、陶片、石片、砺石、石砧等遗物原料,其中陶器的纹路与壳丘头遗址的出土物相似。该遗址距今约7000年,略早于壳丘头遗址,推测是壳丘头文化的早期阶段,这就将平潭新石器时代又往前推了近500年。

      2017、2023年东花丘遗址两次发掘以及2018、2020、2022年龟山遗址三次发掘,揭示出东花丘文化和龟山文化,填补了福建沿海新石器末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考古空白,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整个平潭岛确认共有37处史前遗址,时间从旧石器时代跨越至商周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逐渐勾勒出这座海岛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有力推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构建,为探究早期南岛语族人群特征、生计模式、迁徙规律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支撑。无论是各时期遗存发现的丰富的海、陆动物资源,还是最新发现的水稻遗存,都反映了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多样化的生计模式。这种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的特征,贯穿7000多年来的各个时期。而这个特征也符合南岛语族起源于大陆并且向海洋扩散的逻辑特征,为探索南岛语族向外扩散的路径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这些考古进展,使我们可以尝试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探究内陆文明向海洋扩展的特征规律,了解海洋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扩散历程。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研究,在掌握了我国东南沿海7000多年来大致的史前海洋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上,将南岛语族文化与东南沿海史前遗址充分对比之后,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区是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形成和向台湾岛扩散的重要出发地。而平潭岛则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即在距今6000至5000年左右,出现了一批跨越台湾海峡的史前人群,这也是南岛语族祖先首次大规模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由此更可印证:从远古时代开始,闽台两地、海峡两岸就已是同根相连、血脉相融。

6201700299180_.pic_hd.jpg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一瞥 李小林/摄


      记者:海峡两岸同胞同根相连、血脉相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建立,以及当前在福建省围绕南岛语族开展的海洋考古研究,对当今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重要意义?

      范雪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整个福建纳入南岛语族考古的范围,是建立在考古学和遗传学等研究基础之上的。南岛语族在福建这个文化区域内的演变进程,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都非常独特。

      历史上,福建地区各族群的互动日益加强,于公元前334年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邦国——闽越国。此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和文化以及开疆拓土的秦汉王朝深深影响着生活在福建的这部分南岛语族。随着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汉王朝所取代,南岛语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进程走向尾声。中原文明、闽越文明、海洋文明的汇聚融合、演进演化,在八闽大地留下多姿多彩的遗址遗存。壳丘头遗址群,让我们惊鸿一瞥中华民族辉煌文化史的重要篇章。

      考古学在探讨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中具有重大学科优势。成立于2017年的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是国家、省级考古科研机构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成立的国际性考古科研基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南岛语族专家进行交流的学术平台。近年来,我们基地联合国际考古学、人类体质学、历史语言学等多学科力量,一直致力于考古实证“平潭是南岛语族原乡”。

      2019年,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应运而生,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南岛语族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机构。这对开展南岛语族起源研究、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意义重大。同年,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在这里揭牌成立,为海峡两岸史前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载体。

      由此,我们得以更加深入、系统地梳理南岛语族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起源与扩散历程,对全面认识海峡两岸文化渊源、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也高度契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近年来,福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聚焦南岛语族研究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学术交流、“寻根之旅”等创新实践,助力提升福建作为南岛语族祖源地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如今,南岛语族文化已逐渐成为一张响亮的“平潭名片”。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福建师范大学东南环境考古中心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已挂牌,对南岛语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正融入到新时代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火热建设中。

      当然,海洋文明的发展进程十分复杂,对于壳丘头遗址群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今后,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刻认识推进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对于实证中华文明起源、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平潭岛丰厚的文物资源,推动建设南岛语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其成为世界南岛语族考古研究的重地。同时,大力开展南岛语族文化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南岛语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120号《南岛语族缘起之谜》郑志德_副本.png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志德设计制作的德化白瓷作品《南岛语族先民》


      记者:感谢多年来您以及各方面专家团队为南岛语族研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华海洋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坚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关于南岛语族的更多探寻考证将揭开神秘面纱,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3期

受访者: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教授 范雪春

采访者:本刊记者 王孺杰 太平 刘雅 通讯员 高静

责编:龙慧蕊 牛志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